去搜搜
头像
B2B 公司如何起步?|荐读
2023-08-11 16:52

B2B 公司如何起步?|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48

作者|赵赛坡

头图|视觉中国


本期推荐以下一组值得阅读的长文:


  • 创意工作为什么要远离人群?

  • 远程工作式微,两篇长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复杂性;

  • 气候变化的情绪管理;

  • 鉴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认知世界?

  • 从技术管理到组织管理,AWS S3 有哪些启示?

  • B2B 公司的创意从何而来?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进入本周的深度阅读时间。


创意工作为什么要远离人群?


几年前共享空间办公火热的时候,我实地访问过几个共享空间办公室。无论这些共享办公空间的价格、装修如何,他们都会设置一个“公共空间”,运营方强调,这是一个适合不同团队或公司的人进行创意沟通的地方。



虽然我没有选择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公,但我一直觉得,关于创意的起点与发展过程,应该是孤独而且内向的,在这样公共的环境里交流创意,很容易成为一种被批判的靶子,就像 Sam Altman 所言,“共享办公空间可以淘汰掉最糟糕的创意,但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种筛选机制也会淘汰掉最优秀的创意,这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这篇长文链接、40 分钟阅读时长)通过数学家 Alexander Grothendieck 和导演 Ingmar Bergman 的例子,进一步探讨创意与孤独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孤独”并不是隔绝于人或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创造一个适合创意产生、发展的孤独环境,并小心“培养和保护”,直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寻求其他人的理解。


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值得尝试的建议,比如创造一种“类宗教化的仪式”,从而在内心深处“神化”自己的创意工作,再比如快速工作,让自己没有时间去反思或后悔正在创造的东西。


远程工作热情的消失


最近颇具讽刺性的一则消息,Zoom——一家以视频会议起家,并在疫情期间因为远程办公而快速增长的公司——要求员工每周都要有两天在办公室工作。如果再叠加华尔街、硅谷等地公司的要求,这场过去三年由不可抗力兴起的远程办公运动即将终结。


推荐两个分析解读。《经济学人》的这篇分析链接免费镜像、15 分钟阅读时长)借助一系列最新研究数据说明一个事实:居家办公的效率非常低。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在线国际象棋比赛也不如面对面对弈更精彩,或许,视频会议限制了创造性思维。


另一篇长文链接、20 分钟阅读时长)着重探讨远程工作的复杂性,即便像《经济学人》已经提供了众多研究佐证,但这些并不能否定远程办公的价值,它的确减少了员工的通勤时间,也能够提供更专注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时间、空间自由环境能够吸引非常多的优秀人才——乃至全球各地人才的加入。


但现实还有另一面的结局:很多远程办公的公司缺乏凝聚力,员工之间的互动也较少,公司发展缓慢并最终失败。


这也意味着,关于远程办公的讨论永远不可能结束,不同公司、不同团队都会做出自己的“理性”决策,只是所谓的“理性”与个人自由或员工的福利并不一定相关,更多的,还是和员工的生产效率高低相关。


气候变化的情绪管理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越来越多感受到周遭气候变化的影响,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通过各类媒体,全球变暖、异常天气增多、环境污染等等议题已经冲击到很多人——包括我——对于未来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就像 TS艾略特的“预言”,这就是世界的终结方式……



这篇文章链接、25 分钟阅读时长)关注到气候变化里的情绪管理,一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了面对气候变化的情绪调整方案或治疗计划,其目标不是简单地消除这些负面情感,而要在个人情感与行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将担忧作为行动的动力,而不是完全否定人类的未来并失去希望。


两个可以确定的事实:其一,因为气候变化而遭遇心理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疗法和建议;其二,气候变化对于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影响首当其冲。


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我们常常将个人经验作为了解世界的第一手知识,但随着个体的生存环境越发复杂,并且每个人与周遭的联系越来越多,利用个人经验感知世界变化或者了解世界已经变得不可能。


这篇文章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首先分析了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现代人仅仅能从一个微小的方面了解世界,根本无法洞悉全貌。更进一步,文章谈到新闻行业的发展,的确提供了一系列认识世界的新方式,但需要考虑到媒体天然的属性——他们仅仅会报道那些所谓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忽略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故事。


也因此,文章提出还要使用更多方法来理解这个世界。比如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囊括所有人,可以反映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普遍状况。当然,统计数据也不完美,也会存在采样偏差、测量错误和缺失数据等问题。但它使我们能跳出个人视野,宏观地看待世界,这是新闻和个人经验无法做到的。


从对象存储服务到公司发展


亚马逊云服务 AWS 里有一款极其重要的产品:S3(Simple Storage Service)。这个产品不仅奠定了 AWS 云服务的基础,也成为日后全球云计算产品的标竿。



推荐这篇来自 AWS S3 业务团队工程师 Andy Warfield 的分享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通过这篇长文,你会从三个维度了解到 S3 的发展历程:


  • 技术维度

  • 人的维度

  • 组织维度


文章最后给出的一个观点值得反复玩味:随着 S3 技术和产品规模的扩大,AWS 的团队也在快速扩张,当一个人的系统和技术的系统越发复杂的时候,一些问题不再需要直接解决,而是需要把问题阐述清楚并将其交给更合适的人或团队。


B2B 公司如何起步


作为一个在“2B(usiness)”市场沉浸多年的内容从业者,我经常会接触到围绕同一个行业(比如 CRM)的不同公司或团队,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这也是 B2B 市场有趣的地方:机会永远存在,就看创业者从哪一个角度切入。这篇长文链接、45 分钟阅读时长)向我们系统展示了 B2B 公司起步阶段如何找到机会或方向,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 解决客户痛点:创始人之前在这个领域的其他公司(一般是大公司)工作,发现有些客户的痛点无法及时解决,于是自己创业,将这些客户痛点作为产品的卖点;


  • 通过多方向的探索:这可能是很多 B2B 公司的常态,比如 Notion 在发布笔记工具之前曾做过低代码的网页编辑器,后来根据客户的反馈才转向笔记工具;


  • 发现产品亮点:创业者时刻关注产品某些功能的使用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比如 Slack 的起步阶段,就是聚焦“聊天”的特性;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B2B 公司还需要回到两个根本问题:“客户痛点”是否真实存在?“产品亮点”是否构成用户粘性?很多时候,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左右着这些公司的生死。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