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还在嘲讽电视购物?互联网卖货也快凉凉了|No.28
2018-07-20 08:00

还在嘲讽电视购物?互联网卖货也快凉凉了|No.28

文章所属专栏 华为营销:铁三角饱和攻击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40

营销就是制造传播信息,影响顾客决策。信息技术发展也必然渗透到营销的许多方面。


在第12课“世间所有的卖货套路,归根结底只有6种”一节中,我们回顾了报纸、收音机、电视等早期信息技术对销售的影响,这一节讲讲互联网与销售。


互联网能传播信息,同时它天然是双向结构,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需求,所以尝试用互联网销售就是很自然的想法。电视购物模式是播放商品,用户打电话订购。最初的互联网也比电视购物能容纳更多的货物,用户想要什么就可以找到什么,这比广播式的电视购物命中率高得多。这些基本特性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工具的发展空间的区别。


1.开端


贝索斯是最早尝试用互联网销售产品的人之一,现在他已经成了世界首富,他创办的亚马逊公司也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


1995年,贝索斯准备搞电子商务时,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给公司起个名字,他选择了亚马逊河流的名字,因为这条河流非常大,它的径流量占全球的20%,是第2到10名的总和还多。第二件事就是电子商务网站卖啥?这事他考虑了三个月,琢磨了上千种商品。最后剩下三种,图书、音像制品、小家电。后来他又把家电删除了,因为家电这东西容易降价,一旦卖不出去容易砸到手里。


贝索斯选择图书、音像制品在网站上卖,主要原因是图书音像制品信息很单纯,网络上可以完全展示出来。比如服装存在适配性的问题,再说网络上缺乏无法展示人们购买服装需要的信息。其次,贝索斯考虑的就是是否容易运输,便于储存,货物是否容易跌价等等。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人们接受度越来越高,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品类。尤其是淘宝模式,千万人试错,探索了几乎所有种类商品是否适合在网络上销售。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早年,人们认为网络只适合销售标准品,不适合需要现场看质感、需要现场适配的产品,最典型的是就是很多人认为服装是永远没有办法在网络上销售的。前些年,服装却成了网络零售行业最大的品类,2016年,服装家纺网络零售总额合计为9850亿元,同比增长18.53%,占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3.51%。但服装毕竟存在适配性的问题,通过网络不能展示全部信息,网购服装退货率达到20~25%,实体店的退货率只有1%。


1999年年底,阿里巴巴和当当网上线,阿里巴巴准备开拓一种新型的企业之间交易桥梁的业务,而当当就是拷贝亚马逊网站的模式,主要是卖书。


阿里巴巴今天也成长为规模巨大的公司,但它最早的业务并不成功,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原因,就是浅层次的网络信息无法促成高介入度的交易。


除了直接购物,联系买卖双方之外,互联网还像报纸、收音机、电视机一样,为销售提供广告服务。

“有流量就有广告价值。”今天这个观念已经是常识,互联网流行很长时间,人们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早年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为盈利模式苦恼而不是把搞流量作为核心目标。PC时代的三大门户与手机时代的今日头条观念和打法有很大区别,前者是搞商业模式,后者就是单纯的搞流量。流量就是商业模式,好多年人们才认识到这一点。


2. 拓展


电子商务后来从图书逐渐扩展到绝大多数零售产品品类,科技和商业都有“相邻扩张”的发展规律。卖书成功之后,自然就会开发其它品种的商品通过网络销售。


电子商务销售品类的跃变大约发生在2010年左右。2008年,美国成立了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2010年团购商业模式烧到中国,引起千团大战。2010年还炒热了一个叫做“O2O”的名词,意思是线上线下融合。又过了一段时间,许多人开始开发通过网络销售生鲜产品的尝试。容易做的,能想到的品类都被成熟公司垄断,新进入者只好谋求“蓝海策略”,开拓尚未被开发的品种。


2012年,发现了用手机打车的模式,挖掘了手机随身携带、可以定位特性的商业价值。历经3年混战,2015年初滴滴收购快的,暂时以滴滴垄断市场宣告结束。


2014年,诞生了利用手机支付功能的共享单车,又引起了新一轮的烧钱大战。


互联网传播则历经门户广告、搜索广告、社交广告的多样性发育。互联网广告仍然要解决最古老的商业问题,即互联网如何做更多的广告,让广告更有效?


一个叫做“大数据”旗帜统领新型互联网广告创新。大数据这个名字已经折腾了好几年,却没有找到靠谱的矿脉。第一,数据本来就掌握在现有的交易网站手里面,每个应用都会想办法挖掘自己获得的数据的商业价值,没有第三方“大数据”公司什么事。第二,林林总总的数据到底有什么价值是很模糊的。最近,许多公司爆出了“杀熟”的猛料,人们终于明白大数据的主要方向还是杀熟。又回到了商业中最古老的命题——你无条件的信任我,我就会宰你。


尽管始于2010年附近的移动互联网商务在各个方向拼命寻找机会,撒下比初期互联网应用拓展多得多的钱培养用户习惯,但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些鸡肋模式的成功。Uber、滴滴出行尽管一段时间垄断了市场,但随着新竞争者的进入,证明了这是一种伪垄断。美团、饿了么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个城市大街小巷有数百万“骑手”送外卖,2017年,叫过外卖的人数高达3亿。这个模式是成功的,就是相当辛苦,运营成本高昂。


手机互联网与PC互联网相比,增加了几个特性。第一,随身携带,做到了盖茨在2005年写《未来之路》时的预言——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 tips。第二,携带位置信息。第三,手机有比计算机好得多的通信功能,电话这种比较古老的通信功能,结合互联网又发挥了新的作用。


1999年,摩托罗拉发布了第一款无键盘大屏幕手机A6188,开启手机上网功能。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催熟了手机互联网。大概过了3~5年,各种利用手机特性的应用开发成熟,到眼下,2018年,11年的时间,互联网商务应用拓展基本结束。


3. 展望


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点,人工智能本身的目标尚不清晰,更没有办法展望它与交易的关系。


可见的未来,信息技术对交易的影响有可能在2B行业拓展开来。


正如我们熟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拓展2B销售是一个尝试了20年的事,并未获得巨大的进展。每个2B行业的公司销售还是因循前互联网时代的做方法,销售员、面对面销售是绝对主流方式。


除了2B行业采购需要有更高的介入度、互联网无法完成之外,2B行业的销售还有一些特征:交易程序繁琐,许多2B行业目标客户较为清楚,2B行业经常有多样性的隐形需求与个性需求等,这些元素均不利于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


有过许多做垂直行业网站的尝试,试图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范围深耕细作,并未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功。垂直网站基本只找到了提供信息的功能,与传统的数据调查机构的相似性比与电商的相似性要大。


我发现,2B电商难以进展的一个原因是采购方的动力大于销售方。在2B行业销售中,买方通过电子招标竞价的情况比较多,主动张罗通过网络销售的比较少。小公司希望通过关系撬动市场,大公司则希望通过差别定价不陷入极端的全面的价格战。


买方发起的交易活动通常可持续性差,销售是连续的,采购是断续的。所以,买方主导的电子商务不容易形成气候。


由于屡战屡败,时间漫长,利用互联网实现2B业务的交易就难以成为热点,引起众多人探索。有些商品销售需要强力营销推动,没有美团、大众点评等众多公司公司推动,送外卖、吃盒饭不会这么短时间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例如,现在通过网络销售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接近50%,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企业购买。


众多企业对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的探索仍然缺乏思考框架,本课程提出的商品分类、成交需要的信息量评估对思考很多商品的销售很有用,在VIB模型中,线上、线下销售行为都看作是信息传播方式,这样销售经理的经验就容易跨工具、跨场景衍生下去。具体的销售问题要在实践中解决,好的思考框架会让销售方向大致正确,少走弯路,快速导向成功。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