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15年来首次营收下滑,招行碰到天花板
2024-03-18 17:06

15年来首次营收下滑,招行碰到天花板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24

出品:妙投

作者:刘国辉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一年来银行日子不太好过,作为优质银行股的招行,业绩也暗淡。

 

3月25日,招商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实现营收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上次招商营收下滑还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营收下滑6.98%,净利润下滑13.48%。


一方面,信贷增速只有7.56%,而净息差下滑了25个基点,使得净利息收入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净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也下滑了10%,导致整体业绩表现不太理想。

 

跟同业相比,2023年前三季度,招行营收增速在42家上市银行中居26位。增速排名靠前的多是城农商行,这类银行体量小,受宏观经济影响小。


不过,招行增速不及中行、交行、邮储、农行、建行这些体量比自己大的银行,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业绩降速,再加上降估值,招行股价去年跌了20%以上。

 

招商银行多年以来被誉为“零售之王”,不过这一年来也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偏弱影响很深。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银行对公贷款在银行竞争中的重要性在提升,而招行对公业务不够强,使得招行的成长性受到制约。而招行竞争力强的零售与财富管理,能贡献的营收增量却有限


所以,逆风局下,招行还能翻盘么?

 

近期增速不及大行,主因在对公业务增长不足

 

长期以来,招行业绩增长一直好于大行,源于招行有让人羡慕的业务结构。

 

招行与大行长期与中期业绩对比(数据来源:银行财报)

 

银行盈利模式简单,吸收存款再投放出去,收益减去资金成本,形成利息净收入,另外利用账户与客群做汇款收款、金融产品销售、投行等业务,形成非利息收入。


利息净收入规模大,但毛利率低,且消耗资本;非息收入毛利好,较少消耗资本,但规模做大不容易,对运营能力要求高。

 

招行与四大行业务结构对比

 

四大行营收更倚重利息净收入,招行非息收入占比比大行高,打造“马利克曲线”确实有一定效果。(“马利克曲线”是常出现在招行财报上的词汇,指在原有业务根基上,打造创新业务曲线,二者相互促进。具体到招行来说,就是在零售强项的基础上,发力财富管理。

 

信贷业务中又有对公与零售业务。对公业务收益率低,周期性强,规模大;零售业务收益率略高(招行2023H1公司贷款与零售贷款收益率分别为3.8%和5.16%),且周期性弱一些,但也需要较强的客户运营能力。


招行对公贷款占比只有40%,远低于四大行,零售业务占比为52%。长期以来招行零售业务占比高,零售客群大且优质,“零售之王”并非浪得虚名。

 

零售业务中又有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住房贷款业务稳定,周期长,资产质量较好,不过收益率低。而消费贷、经营贷相对风险更高,但收益也更高。


四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高。而招行占比低得多,为41%,收益率高的信用卡贷款、小微贷款占比更高。

 

业务结构使招行业绩增速常年好于大行,规模逐渐从中型银行迈向大型银行,目前资产规模位于六大行之后居第七位,利润规模好于邮储和交行,是业内第五。

 

但2022年招行与大行之间的营收增速差距开始减小,2023年前三季度增速普遍落后于大行

 

招行与大行近两年业绩增速对比(数据来源:财报)

 

原因既有对宏观判断而做出的贷款规模主动调整,也有行业结构的变化。

 

近十年全国住户贷款与企事业单位贷款规模变化(数据来源:原银保监会)

 

从央行数据看,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对应银行对公业务)规模自2016年以来一直是增长的,即使2022-2023年宏观经济较弱,还是保持了增长。


原因在于银行对公业务相比于市场化程度高的零售业务,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情况下要强化放贷来保证基建、地产交楼、制造业等项目落地;

 

住户贷款(对应银行零售业务)规模则在2022年出现腰斩,2023年有小幅恢复。地产市场调整,居民新增房贷规模大幅下降,另外居民收入预期受到一定影响,消费贷、经营贷需求下滑。

 

在这样的趋势下,2023年,农行、工行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7.5%、12.8%。而招行增长8.77%。资产中占比最大的贷款,农行增速14.4%,招行则为7.56%。

 

也就是说,招行零售贷款增速与大行相似,没有拉开差距,公司贷款增速则逊于大行。

 

信贷规模与净息差决定了利息收入。招行净息差一直是较高水平。全行业净息差下滑,招行净息差表现好于大行,2023年前三季度下滑0.22个百分点,而工行、农行、建行下降幅度达到0.31、0.34、0.30。不过差距不大,而扩表速度不及大行,因此利息收入增速下滑更大。


非利息收入承压更大。


前些年招行向财富管理方向着力转型,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链,保险、基金、理财、信托等产品热销带来手续费,提升了非利息收入。


但2022年-2023年资本市场调整明显,使得居民理财意愿受挫,招行培育的新增长点被资本市场周期冲击,营收下滑明显。2022年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下降14.28%,2023年又下滑了7.89%。如果不是保险热销带来一定营收增长,财富管理收入下滑会更加明显。

 

综合各种因素影响,招行的营收表现弱于大行。

 

对公业务重要性陡增,对公短板放大招行增长压力

 

招行营收增速弱于大行的局面是否会持续呢?


从业务结构与行业趋势来看,招行未来几年增长受到一定掣肘,相对于大行的成长优势在减弱,核心在招行相对的“弱项”对公业务上。时代变迁,正放大招行弱项的影响,强项则受到一定制约。

 

长期以来,银行是得零售者得天下,而对公业务不太被看得上,周期性更强,收益率低,需要较长的跟进周期,商机挖掘也不像零售那样高效。

 

而近几年数据却表明,住户贷款2022年出现大滑坡,企事业单位贷款稳定增长,在2020年和2022年有两次30%左右的规模跃进。


逻辑在于,经济好的时候,企事业单位贷款需求旺盛,经济较弱的时候,政策层面会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银行资金配套,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有配合国家政策的责任,使得对公业务在规模上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展望未来几年,对公业务预计还会有稳定增长,抛开经济恢复带来的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不谈,单从政策角度来看:


  • 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这些国债投向的项目,往往需要银行信贷资金配套;


  • 国家今年起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是五万亿的市场,也需要银行对公的配套;


  • 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对公业务的责任;

 

  • “金融五篇大文章”也多指向银行对公。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在助力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发力点,金融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分别指向扶持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中小企业,养老金融指向财富管理,数字金融指向信息化建设,方向多集中在对公层面。

 

本质上来说,我国应对经济增长动能较弱的局面,更多采取产业端的扶持,而不是海外的补贴消费者的模式。因此,对公业务增长有强大的政策支撑

 

零售业务完全市场化运作,随着经济复苏也会有增长,但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几年前人们贷款还没那么容易,借一笔消费贷,可能还要买搭售的理财或实物。现在消费贷供应丰富,银行求着客户借钱。波士顿咨询最近报告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迈入“以客户渗透缓慢增长,单客价值提升为主”为特征的存量经营时代。

 

再加上地产市场持续的下滑,零售金融增长不易。

 

另外从规模对比来看,企事业贷款体量相比于住户贷款的倍数在扩大。2014年企事业贷款是住户的两倍。随着房贷和消费贷的崛起,二者在2016年近乎相等,到2019年,企事业贷款是住户贷款的1.27倍,到了2023年,倍数达到4.13。

 

全国企事业单位贷款相对于住户贷款的倍数

 

这样的趋势和结构,对于零售占比高的招行而言不是好消息。


招行前面的银行只剩下六大国有行,而国有行对公业务强劲,招行想要在下一阶段有较好的增长,在零售业务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势必需要在对公业务上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去获取份额。

 

这有点像华为面临的局面。在手机业务增长遇阻后,必须找到一个体量大的市场去开拓疆土,维系其对规模和现金流的需要,于是有了华为在汽车领域诸多故事。


招行也是如此,在零售业务上已有优秀表现,下一步要扩大基本盘,还是要找大体量的领域发力,对公业务需要进一步有所作为。当然,并不是说招行需要在政府项目上跟国有大行去卷,招行在这方面竞争力不及大行,不是自身强项。但如果要保持较好增长,招行需要深耕产业,在企业项目上有突破。


另外招行的长期增长点财富管理业务,也需要对公业务的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竞争力。

 

财富管理长期确实有空间,跟零售也有很大协同。然而近两年的资本市场调整给大家上了一课,原来财富管理的波动性比宏观经济周期还要大。


前些年大家觉得银行存款搬家进入财富管理是板上钉钉,但现实却是两年近50万亿的资金选择了银行存款的投资方式。数据显示,从2020年初到2024年1月,中国家庭大约往银行账户里净存58.24万亿元,且82%是定期存款,这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的新增存款总和。

 

资本市场周期调整不是哪家机构能决定的,有上涨,就有沉落,周而复始。

 

对于招行这样的发力财富管理的机构而言,要做的是如何避免资本市场的起落对财富管理规模构成过大影响,核心点在于产品。在不同的经济阶段给客户不同的配置方案,这其中优质产品的供给是关键。

 

但现在财富管理产品同质化,大家卖的都是基金、银行理财、储蓄险,并没有产品上的差异。

 

缓解同质化,对公业务有重要作用。


对公业务可以接触到优质项目,通过与投行业务的连接,形成产品推介给财富管理客户。这是未来财富管理的重要竞争力,需要机构有项目的获取、识别能力,有产品的设计与定价能力。

 

因此无论是从扩大贷款规模还是助力财富管理方面,对公业务都是影响未来招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招行对公业务尚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招行对公业务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图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规模增长有限,在全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升,多维持在1%附近。

 

招行公司贷款在全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的比重

 

绝对规模和客户数量上,都少于大行很多。工行、建行、农行对公客户数均超过千万,而招行截止2023年末为282.06万户。对公贷款余额也远低于四大行。

 

招行与四大行公司贷款余额以及在全行贷款中的占比

 

在对公业务上,招行的策略是,负债端重视客户结算方面的服务,注重主结算行的地位,资产端重点投向新经济、新动能、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科技型企业,方向肯定没错,不过这也是几乎所有大中型银行看好的方向,同质化较高,破局需要时间。


招行通过“投商行一体化”来增强吸引力,着重考核客户在招行的FPA(客户融资总量),既有传统融资,以贷款为主,还包括票据贴现等,形成利息收入;还包括客户通过招行的投行业务,在招行撮合下进行的债券发行、融资性理财、银团贷款等等,形成非传统融资,从中获取手续费,形成非利息收入。投行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一些优质资产,提供给财富管理平台,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招行FPA规模有较好增长,不过增速也逐渐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非传统融资占比超过四成并不低,不过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应该与近两年的经济形势有关。

 

招行FPA规模与增速情况

 

总体来说招行对公业务优势还不明显,客户数量、融资量较大行有很大差距,也还没能为财富管理输出足够的优质资产。这可能会形成招行未来业绩增长的“堵点”。

 

招行要打造的是“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目前只是在卖财富管理产品,还没有形成“价值链”。这需要对公业务能在优质项目和产品输出上有所突破。

 

零售与财富管理拉动增长动能不足

 

零售与财富管理能否拉动招行高增长呢?与大行相比,招行的优势在于受资本充足率、不良率影响更小,扩表有空间,但目前形势下两大优势业务拉动增长的动能却不足。

 

银行受到资本约束,资本规模与充足率状况决定了放贷上限。

 

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招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73%,在6家国有大行和9家股份行中仅次于工行。监管部门对于不同银行有不同的资本要求,招行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4个百分点左右。在大行与股份行中居第一位。且招行ROE水平高,在扣除分红后,净利润可以补充资本,据中金测算,每年资本内生增长比率达到11.64%,在大行与股份行中也是最高,意味着无需再融资也可以驱动增长。

 

截止2023年底,招行不良贷款率为0.95%,在大行与股份行中仅高于邮储银行,比四大行要好不少。在拨备覆盖率方面达到437%,好于四大行200%-300%左右的水平。

 

这意味着招行目前财务稳健程度更高,在未来扩表强化业绩的空间最足。

 

具体业务上,零售业务基本盘还是稳健的。

 

招行零售贷款规模以及在全国住户贷款中的占比

 

数据表明,招行零售贷款在国内住户贷款中的比重,在2016年开始出现下滑,在2016-2021年的区间里,维持在4%左右的比例,这段时间里消费金融大跃进,大数据技术解放了零售贷款的生产力,使得大中型银行都在零售金融里发力。互联网龙头与金融科技公司使用中小银行的资金来做联合贷款,规模迅速攀升,行业格局变差。只不过零售大盘子在上涨,招行也实现了业绩增长。

 

2021年以后,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贷受到严格监管,杠杆率受限,市场一定程度出清,招行竞争优势恢复。零售贷款在国内住户贷款中的比重在2023年恢复到5%以上。

 

接下来招行依然有优势,客群数量近2亿且相对优质,多年的零售积累也使得招行资金成本更低,2023年上半年招行存款计息成本为1.61%,在上市银行中仅高于邮储银行,低于四大行。即使需求不足、银行纷纷“卷”利率,招行也打得起价格战。


不过零售贷款依然面临扩表困难的问题。作为零售信贷的大头,房贷今年能稳住就不错。前两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5成,意味着需求依然低迷;消费贷方面,降价抢客也凸显需求不足,目前银行都在大力推介利率在3.0%左右的消费贷产品。招行优惠利率水平堪称史上最低。需求不足加上净息差下滑,消费贷能有个位数增长已算不错。

 

财富管理竞争力,招行依然领先。不过问题在于对营收的贡献不足。2023年财富管理手续费与佣金只占营收的8.39%。


财富管理收入中,代理保险收入占比52%。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银保渠道政策调整使得保险收入面临下滑趋势。


除了预定利率下调影响保险产品吸引力外,“报行合一”政策直接影响银行收入。之前银保渠道火爆,渠道费用内卷,保险定价假设的附加费用率较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报行合一”是银行与保险重新签约,让银行收取的佣金按照产品设定的费率执行,金融监管总局初步估算,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这样,招行保险代理收入可能降至个位数甚至负增长。


基金代理方面,去年营收只有51亿元,即使市场上涨、营收翻倍,对整体贡献度也不高。

 

这样,招行零售和财富管理虽有优势,但能带来的营收增量并不大。

 

因此综合来看,招行业绩重回正增长问题不大,但增幅可能不显眼。


体量小的城农商行弹性高,这类银行中有若干家的增速会好于招行。比招行体量大的六大行,以前增长弱于招行,但在对公崛起的背景下,基于对公业务上的优势,未来会逐渐扭转增长弱于招行的局面。


可见,招行增长不易。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