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第三篇 | 如何把创意商业化
2020-04-21 10:06

第三篇 | 如何把创意商业化

文章所属专栏 颠覆性创新方法论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2:15

创新是一项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活动,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甚至说,不创新是等死,但创新就是找死。

 

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呢?答案是有的。早在2006年的时候,硅谷就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创业理念——精益创业。精益创业的理念对于创新同样适用,毕竟,二者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Branch Out是Facebook投资的一家职业社交网站,成立于2010年,其功能就像领英或者中国的脉脉,当时媒体预测它将是领英的克星。

 

由于Facebook鼎鼎大名,所以它推出的新产品,根本不用担心启动流量。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它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2500万人。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它将快速超越领英的时候,Branch Out却遭遇了用户增长危机——大部分用户只体验了一次,就把它卸载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产品没有什么用。

 

Branch Out虽然获得了5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Facebook也给它导入了很多流量,但它还是失败了。最后,Branch Out以200万美元卖给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

 

Branch Out创业失败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我们其实无法判断——我们究竟是做了一个好产品,还是做了一个伪需求的产品。

 

对于创新而言,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前面所有的工作就都是徒劳。

 

如何才能做到产品市场匹配呢?如何才能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今天,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讲明白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精益创业

 

2008年,哈佛商学院MBA二年级学生海曼回到纽约家中过感恩节。过节期间,海曼发现妹妹贝基正在为参加婚礼该穿什么衣服而发愁。

 

贝基很想穿一件高档的礼服,但1500美元的价格让她很纠结:这么贵的礼服,只穿一次比较浪费;但这种特殊场合的礼服,在其他场合穿也不适合。

 

看到妹妹如此纠结,海曼洞察出了一个针对女性的商机——年轻女性想穿高档服装,又买不起,如果能租赁衣服她们,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生意。

 

这个洞察成立吗?

 

如果想法本身是个伪需求,或者是个小众需求,基于此想法进行的创业就是危险的。对此,哈佛商学院出身的海曼当然心知肚明。为降低创业风险,她打算在创业之前,先用做试验的方式,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海曼是怎么做的呢?

 

在她看来,如果下面的两个假设能够得到验证,服装租赁的业务就应该能成。这两个假设是:

 

1.只要租赁价格足够便宜,便宜到是其售价的1/10的话,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女性选择租赁。

 

2.人心本善,多数女性都会完好无损地归还租赁的服装。

 

为了验证假设,海曼邀请同学弗雷斯一起来:她们从设计师以及设计公司那里,连买带借,凑够了130件服装,然后拿到哈佛大学校园里进行出租。为了吸引目标用户,她们在校园里租赁了摊位,张贴了广告,制作了海报、易拉宝。

 

这次试验,总共吸引了140名女性前来参观,其中,有35%的人最终租赁了服装;在53件租出去的服装中,有51件完好无损地寄回,另外两件有污渍,但可以轻松清除。

 

海曼在哈佛大学校园的试验,验证了她的想法——在价格足够便宜的情况下,年轻女性是愿意租赁高档衣服的。

 

由于这次试验是在线下进行的,只是验证了线下模式的可行性。可她打算做的是一个线上租赁衣服的网站,如果用户只能看照片,没法试穿的时候,她们还愿意租赁吗?

 

于是,海曼又设计了一次试验:这两位创业者,对每件服装都进行了拍照,然后拿到纽约街头进行测试——她们向年轻女性出示服装的照片,问她们是否有兴趣租赁照片上的服装?

 

最终结果显示:大约有5%的女性会尝试这种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开展高档服装在线租赁业务的可行性。

 

两次试验之后,她们就付诸行动了,“T台租衣网”应运而生。

 

T台租衣网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消除不确定性的方法——做试验。当我们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时,没有必要在那里苦苦思索,你只需要像海曼这样,先投入较少的资源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当试验结果支撑自己的想法时,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这种创业的方法被称为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的方法起源于丰田的精益生产,后经过史蒂夫·布兰克、埃里克·莱斯等硅谷创业者的归纳和提炼,成了当下非常流行的创业方法论。

 

在精益创业的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创业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发射火箭”的模式。发射火箭我们知道,事前需要精心准备,多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后,才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发射。以前的创业就是这样的,先写厚厚的计划书,恨不得把之后遇到的所有情况都规划好,然后再推出产品或者服务,期待着一飞冲天。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创业模式已经过时了。不要再拍脑袋决策了,因为失败的成本太大。

 

二、如何进行精益创业

 

T台租衣网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精益创业的概念,以及精益创业的好处。但是精益创业如何操作呢?也就说,在创业或者创新的时候,该如何进行精益创业呢?

 

在《创新者的方法》一书中,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洞见、问题、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四步走。

 


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四步。

 

第一步:洞见,珍惜意外的发现。洞见常源于意外事件,而非循规蹈矩。哈佛商学院前院长金姆·克拉克说,如果你想创新,那就享受意外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意外发现的价值。

 

比方,当年轻的戴尔购买了所有部件,尝试在宿舍组装台式电脑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组装的电脑,成本仅需六七百美元,而IBM的台式电脑售价高达2500美元。这一惊奇发现促使他创办了戴尔公司,用组装的形式生产电脑,并一举获得成功。

 

意外有利于形成洞见,但创新者不能坐等意外到来,而应该通过积极的行为和过程,促进洞见的形成。对此,作者给了四种方法,分别是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

 

发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它可以帮助你打开思路。比方乔布斯就曾因为问了“为什么计算机一定要装电扇?”这么一个问题,发现了创新的新方向。

 

观察,就是从环境来获取新想法。比方小苏打,熟悉它的人都知道这是烘烤制作饼干、糕点的发酵剂,但生产小苏打的阿尔姆-哈默公司,却发现不少消费者用它来除臭、去污。于是,哈默公司顺理成章地开发出电冰箱除臭盒、毛毯去臭灵、下水道清洗剂,这些产品推出之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带动了小苏打的销量。

 

交际,就是同多种多样的人互动,以获取新想法。硅谷许多高科技企业,采用的都是开放式办公室,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激发新想法。

 

实验,前面说过,当你不确定自己的洞见对不对时,你就试一试。

 

第二步:问题,厘清需要完成的工作。没有问题,就没有机会。克里斯坦森提出,用户购买的不是产品,而不是生活解决方案。比方顾客买熨斗,他不是真的想要熨斗,他真正想要的是没有褶皱的衣服。

 

关于如何发现用户需求,可以读一下本专栏的第二篇文章,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第三步:解决方案,最小可行性产品。最小可行产品,又叫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在互联网工作的同学会经常听说这个词。为了验证用户需求,产品经理通常会先推出一个只有基本功能的APP,如果用户喜欢,接下来就优化完善;如果用户不喜欢,这个方向就被否定掉了。这就是精益创业思想的体现。

 

最小可行性产品,它可以是一个只有基本功能的APP,也可以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甚至是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只要可以让用户直观地感知到,能激发用户的真实体验感就OK。

 

比方Dropbox,在创业之初,并没有立即开发产品,创始人Drew Houston只是发布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描述了该产品的功能。视频播出后,有75000多人留言希望该产品能问世,有几十万人访问了视频中的登录页面。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反馈,Dropbox才开始了启动了产品开发。

 

第四步:商业模式,验证市场进入策略。前面我们讲过,颠覆性创新,并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技术和市场的组合形成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颠覆性创新能否最终发生,最终取决于商业模式能否得到验证。

 

在《创新者的方法》一书中,作者把商业模式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是价值主张、定价策略、客户关系、渠道、营销活动和资源。

 

商业模式的这6个部分,都可以通过精益创业的方式进行验证。比方定价策略,价格定低了没有利润,定高了又担心没人买,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做试验的方式进行测试。比方渠道,当你不知道产品该在哪个渠道进行推广,可以先低成本选择一个渠道试试,不行就另换渠道。

 

当确定了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之后,下一步就是启动快速增长,进行规模化扩张。

 

尤其是软件产品,只有快速规模化,形成网络效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在短短的两年内,获得了上亿用户,并让后来者没法追赶。

 

到这里,本篇文章的内容就结束了。下篇我们讲《创新者应该具备的五项技能》。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