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金融业的超高利润还能享受多久?| 大金融
2021-04-23 10:00

金融业的超高利润还能享受多久?| 大金融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6:10

# 收听音频,了解“赚钱最容易”的金融业


在中国,什么行业赚钱最容易?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其中一定少不了一个行业,就是金融。


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北大清华2016年的毕业生24%干金融去了,流入到制造业是4%,搞科研的是11%”。而矛盾的是,北大清华学金融财经专业的人本身不到5%,尤其是清华,本来是一个偏理工科的院校。


这说明,大量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了金融行业,因为金融行业的收入的确是高。不管是酷炫的互联网,还是传统的制造业,似乎都没有做金融的钱来得容易。原来我一直身处金融业之中,感受并不明显,但后来创业之后涉足一些其他行业的业务,感受越来越强烈,而大部分的金融同行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正因如此,金融业过去也的确吸引了最多的顶尖人才。


从宏观上的数据来看,过去中国的金融业的确享受了不太正常的超额收益。2019年A股市值最大的前10大公司有7家来自金融业,净利润最高的前10大上市公司中前9名全部来自金融业,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虽然只占A股的3%,但他们创造的利润占比却接近50%,以前这个比例甚至接近60%。


尤其是银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不到全市场的1%,但2019年创造了1.7万亿的净利润,占整个A股市场的40%以上,仅工商银行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了惊人的3134亿,相当于7.6个消费龙头贵州茅台,58.9个医药龙头恒瑞医药,71.9个科技龙头宁德时代。所以原来在券商做研究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把金融业剔除掉来做分析,因为它的占比实在太大,和其他行业完全没有可比性。


一、金融行业的基本面变化


为什么金融业赚钱能力如此惊人?原因就在于过去十年超常规的金融化红利。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你会用什么词?


很多人会说城镇化,因为他们看到了房地产的大牛市,也有很多人会说全球化,因为我们的确是全球第一大顺差国和出口国,甚至还有很多人会说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确在过去几年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但在我看来,所有一切都抵不过一个词:金融化。不管是房地产、基建、制造业还是互联网,背后都离不开金融的推动。如果没有金融的放大,这些行业的增速都要大打折扣。


我讲一个数据大家就明白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到2015年达到了惊人的8.4%,不仅明显超出国内的房地产业,而且还显著地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美国只有7.2%,日本韩国德国等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只有4%左右,我们的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7.6%和日本1990年代泡沫崩溃前的6.9%的高点。


这个数据直观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金融业过去这些年跑得有点太快了,几乎把实体经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就是典型的资产泡沫的特征。所以金融化红利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泡沫化的红利


大家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因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官方的原话。2016年年中,中央政治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罕见地提出了六个字:“抑制资产泡沫”。别说中央如此高级别的会议,即便是平时的媒体报道都不太敢用如此犀利的言辞。


记得当时我还在券商做分析师,一看到这个文件直冒冷汗,这相当于从中央层面给金融市场敲了一个警钟:你们不用争了,现在就是有泡沫,而且要坚决地挤泡沫。


所以2016年成为了中国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2017年开始,中央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而且由刘副总理直接分管,由此拉开了强化金融监管的大幕,大力度地清理整顿金融体系,目的就是提前排雷,避免最后陷入像1990年代日本那样的金融危机。


这让金融业的基本面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


  • 第一,不会像原来赚钱那么容易,行业进入成熟后期,增长基本被盖上天花板


宏观经济本身就在下台阶的过程中,金融业还下滑得比实体要快,2019年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7.8%,中长期来看还有进一步挤泡沫的空间,如果要形成比较健康的实体经济,这个比例至少要降到7%以下。就A股市场来说,如果其他行业的3000多家上市公司加起来还不如金融业这100多家公司赚的利润多,那很难说我们的转型升级成功了。


  • 第二,不会像原来那么没有风险,金融机构不再是铁饭碗。


中国的投资者以前是很幸福的,因为除了股市,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无风险的;收益奇高,随便买个信托、P2P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私募产品每年能稳拿10%以上,而且还不违约。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只是投资者,还有金融机构,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么高的收益显然是不正常的,就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的,收益超过6%基本就很危险了,所以从2014年开始,这种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


从民企到国企央企,从上市公司到AAA级公司,从北大方正这样的名校校企到地方的城投平台,一个泡沫都跑不了,结果就是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也一个也跑不了。


从财富公司到P2P,从信托到券商,再到安邦这样的大型保险集团,最后甚至连金融体系最核心的银行都开始出问题。2020年11月,包商银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对,你没听错,银行也是会倒闭的,而且包商银行的总资产超过5000亿,不算是一家小银行了。


所以,如果你要投资金融行业或者投身金融行业工作,都必须先认清这两个最基本的基本面。现在的金融和过去的金融不一样了,认清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2020年的前三个季度,银行在A股所有板块里面几乎排倒数第一。


二、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梳理


不过,这并不是说金融行业没有投资价值了。挤出来泡沫,才能看到真正的啤酒,我们依然可以沿着四个逻辑把握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


  • 第一个是周期性逻辑,金融股在两个阶段依然有配置价值。


首先是经济衰退的中后期,这个阶段货币宽松升级,一般会降准降息,流动性扩张,金融股整体受益,最受益的是券商,其次是保险


比如2014年四季度,随着经济衰退进入中后期,央行在11月启动降息潮,金融股全面启动;11-12月,券商板块暴涨120%,龙头中信证券不到两个月翻了3倍。银行板块涨了45%,保险板块涨了93%,都跑赢了同期沪深300的40%的涨幅。


然后是经济复苏期,这个阶段需求回暖,实体融资扩张。作为周期股的一种,金融股也有机会,其中保险和银行较好,因为业务量随经济复苏增加。券商表现会差一些,因为这个阶段牛市进入后期,流动性边际收缩,市场的交易量不像之前那么活跃。


比如2016-2017年,经济在前面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复苏,银行最高涨了88%,保险最高涨了120%,但券商只涨了不到40%。


  • 第二个是抓龙头逻辑,金融行业同样可以出现穿越周期的龙头。


按照我们的行业分析框架,下滑的行业里如果龙头能够持续通过转型升级和品牌优势抢夺其他企业的份额,那它一样可以稳定成长。


大金融同样如此,头部化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时候。这一轮监管强化之前金融的门槛其实是在降低的,很多小的民营资本都开始玩金融,但现在资本的门槛大幅提高,越大的资本越有优势。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金融机构没有什么机器设备,玩的是钱生钱,这个用来生钱的核心本钱就是自有资本。以前蚂蚁金服可以用1块钱自有的本钱撬动100块钱以上的贷款,现在按小贷新规要求杠杆要控制在5倍以内,100块钱的贷款需要20块钱本钱,这就相当于一下子提高了资本的门槛。


又比如现在的注册制IPO同时要求券商要参与直投,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一个券商帮助企业做上市,但自己是不用投资的,这个企业上市之后坑不坑投资者和他没关系,这其实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所以现在监管要求必须跟投,你推荐到资本市场上必须是你实实在在参与、真正看好的企业,这和过去相比无疑也增加了券商的资本消耗,自有资本少的券商根本做不起IPO。


大监管时代金融业必然向龙头集中。从目前的格局来看,银行业的龙头比较清晰,五大国有行是规模最大的,机制不灵活,小银行风险高,所以股份制银行较好。


目前竞争力最强的是招商银行,在过去十年银行业整体承压的情况下股价依然翻了5倍。


券商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牌照较多,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龙头的优势还没那么强。


三中一华,也就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和华泰算是比较大的,未来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保险的龙头是中国平安,目前市值在整个A股都能排到前五,未来十年甚至有希望挑战工行,成为市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 第三个是类债性逻辑,部分优质银行股是可以当做债券投资的。


金融股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弹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优点,需求刚性、基本盘扎实、波动风险没那么大。


尤其是银行,在严格的牌照管制和监管之下,银行有着很深的护城河,一般的小资本根本玩不了,而银行又是一个刚需行业,这就导致现有的银行可以舒舒服服地赚钱。


成长性是差一点,但好处是可以给你稳定的分红。比如四大行每年基本都稳赚两三千亿利润,目前ROE在10%以上,股息率能有4%-5%,这种属性其实有点像一个票息比较高、而且还有向上弹性的优质债券,可能不能带给你多高的收益,但确实可以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个补充


  • 第四个是成长性逻辑,在夕阳产业里找细分的朝阳产业。


每一个大赛道下面都会有一些新兴的小赛道,大金融也不例外。虽然大部分传统金融业务趋于萎缩,比如以存贷款为主的银行业务,但依然有一些极具增长性的细分领域,我给大家总结了三条线。


一是财富管理,主要受益于居民财富的增长。


过去金融主要是给人借钱,因为那个时候经济还在初期的财富积累阶段,未来金融主要是给别人管钱,因为现在中国人手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不要看GDP增速放缓了,但存量的财富每年都在增加。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已达到317.9万元,中位数是163万元,家庭净资产均值为289万元,中位数为141万元。而过去这里面七成是房地产,三成是金融和其他资产,而发达国家一般七成都是金融资产。


未来我们的金融资产占比也会越来越高,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机构帮助老百姓进行管理。尤其是随着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已经更倾向于委托给基金机构来投资,一些爆款基金的认购规模动辄超过1000亿,甚至要靠摇号才能买到。这些都是财富管理的巨大市场。


二是金融科技,主要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与渗透。


互联网金融虽然出了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技术本身有问题,很多金融公司还是吃到了科技融合的红利。比如近十年涨了20倍的东方财富,就是把炒股这个刚需搬到了线上,估值和业绩秒杀普通券商。


而且未来金融科技不只是传统的P2P互联网金融这么简单粗暴,而是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提升金融本身的效率和安全性。比如蚂蚁金服这样的企业可以用大数据分析来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估,不仅大幅地节省了过去人工方式的成本,而且还比人的主观分析更准确,效率也更高。这还只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一小部分,未来在智能投顾等领域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保险,主要受益于消费升级。


三大金融赛道里,保险是成长性相对较好的。银行受经济下行拖累明显,而且不符合未来直接融资的转型方向。券商虽然符合直接融资的转型方向,但竞争格局不好,作为主业的经纪业务佣金持续下调,所以成长性也一般。相对比较好的是保险,人均收入提升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加,也算是一种消费升级。


总的来说,大金融虽然是不像过去那么暴利,但毕竟还是有着贵族的血统,稀缺的牌照和高频的刚需,让大金融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投资价值。但它的逻辑的确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我们需要从周期性逻辑、抓龙头逻辑、类债性逻辑、成长性逻辑出发来把握大金融行业的投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后泡沫时代找到真正的啤酒。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