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数字时代的必备技能——“信息过滤” | 荐读
2021-05-28 17:01

数字时代的必备技能——“信息过滤” | 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期导语:


我们常说“人类早已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但这个隐喻忽略了信息的社会性,在“好/坏信息”之外还有“真/假信息”,更有误导信息。了解误导信息、学会区分误导信息,理应是数字时代的基本技能。本期的“荐读”,让我们探索对抗误导信息的若干角度,并思考即将到来的一场“人机大战”。


我曾不止提及“信息过滤”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更进一步,将“过滤”两个字掰开揉碎去看,基本包括两大类:


• 过滤好信息与坏信息;

• 过滤真信息与假信息;


如果说信息的“好”与“坏”是一个主观评价的标准,那么“真/假”则决定着获取信息的价值。毕竟,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假信息之中,追寻真相是人类天然的本性。


但在真相与谎言之外,还有一类信息形态更值得过滤:误导信息(Disinformation)。与假信息(Fake Information)、以为是真实信息的假信息(Misinformation)不同,误导信息是一种主动制造的、混搭真假内容的信息形态。近几年来,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的作用下,误导信息的“杀伤力”越发引人关注。



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基金会年初发表了一份关于误导信息的研究汇总(链接、2021–01),列举了若干个观察角度。文章指出,误导信息像极了“猫鼠游戏”,进攻方与防御方斗智斗勇,从心理战到技术战,Twitter、FB 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份总结并未提及中国,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由官方媒体、自媒体、微博营销号筛选、组合的海外声音层出不穷,无一不在扮演“误导信息生产者”的角色


一家来自台湾智库的报告,从一个特定地区的特定案例入手,展示了当下台海两岸信息误导与反误导之间的激烈争夺,你可以不同意其中的预设立场,但你应该了解一些基于国家机器的信息误导套路和方法。


在过去的 2010 年代,“讲政治”的新闻报道体系在中国被牢牢确立,由此形成了两套讲述中国的逻辑:对内强调中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对外则阐释中国的大国情怀


这份来自“斯坦福大学互联网观察站”与胡佛研究院的报告(链接、2020–07)里,展示了一系列中国故事的讲述逻辑,从机构设置到具体行动,并融入了三个香港、台湾以及新冠肺炎的案例,很值得一读。



社交媒体已然成为误导信息的最大传播平台。2020 年疫情开始在全球爆发的时候,面对社交媒体肆虐的假信息、误导信息,WHO 将其称之为“infodemic”,非盈利教育机构 Fast.ai 去年曾推出一门关于数据伦理的在线公开课,第一节课就是谈误导信息(链接、2020–09)。这门课既有视频讲解还有大量阅读资料甚至还有课后作业,非常推荐听完。


鉴于误导信息带来的巨大破坏力,2020 年 10 月开始,Twitter 在用户转发带有链接的内容时会提示“Read Before you Retweet”,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用户:不要被标题党或其他人的转发语所迷惑,或许文章里的内容完全不同。


一位社交媒体专家也提供了一套方法论:SIFT(链接、2020–03)。当你在社交媒体上读到一则令人的信息的时候,不妨试试这套方法论,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Stop:停下来,不要急于转发;

• Investigate the source:查找信息来源;

• Find better coverage: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更多相关内容。

 Trace:确定这则信息的背景,比如是观点还是新闻,是个人意见还是机构看法;


我个人认可这个方法。在国内拥有众多“官方声音”的背景下,无论是面对公司/机构的 PR 宣传还是国家层面的内政外交(特别是外交)叙事,利用 SIFT 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相对客观和真实的信息判断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去做价值判断,所谓“先问是不是,再问对不对”,大致就是这个逻辑。



社交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链条,每个人既是信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对某事发表看法)、传播者甚至关键传播节点(转发)。这也给我们提出更多信息素养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8 年出版过一本数字时代记者手册(国内镜像海外镜像),提供了一份对抗假信息、误导信息的学习框架,既可以作为自己提升信息过滤方法论的参考,也能将其纳入到对团队、公司成员的信息素养培训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资料。


在误导信息的“无声战场”,机器正在成为新的主角,基于庞大文本数据训练与强大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多的文本生成程序出现在你我面前。比如 2020 年“诞生”的 GPT-3,英国《卫报》记者曾让其“写”了一篇评论,大概过程是人类编辑输入一系列命令,让系统“知道”此次写作的主题;接着,由计算机学家出场,利用这些命令在 GPT-3 中生成 8 篇不同风格的评论;最后,人类编辑挑选并重新校对、编辑,成为读者看到的这篇所谓“AI 写出的文章”,你不妨来读读这篇机器“创作”的评论(链接、2020–09)。


GPT-3 的文本到底还有多大潜力?来自乔治城大学的研究者们做了一组实验(链接、2021–05),他们或是让 GPT-3 撰写特定主题的推文、或是生成特定倾向的内容(比如阴谋论)、或是延伸某些议题。测试结果既让人震惊又让人沮丧,震惊在于机器展示的能力,而沮丧不仅是因为 GPT-3 在某些方面非常“弱智”,更是因为以 GPT-3 为代表的自动化文本生成程序,会如何深刻改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特别是其自动化生成误导信息的能力,又将给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 2010 年代的误导信息争夺战还是属于人类,不过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人类脑力与体力的较量。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误导信息领域的“人机大战”必然会上演。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但也是人类为数不多还拥有优势的领域,让我们做好准备吧。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