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叮咚买菜的“盈利”故事好讲吗?| 牛熊榜
2022-03-10 15:00

叮咚买菜的“盈利”故事好讲吗?| 牛熊榜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6:27

出品|妙投APP

作者|丁萍

头图|东方IC


对于前置仓平台而言,资本市场的偏好早已从成长性转向了盈利。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叮咚买菜靠融资大肆“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

 

2017年5月,叮咚买菜正式转型到家庭买菜业务上,之后深耕前置仓模式,加速前置仓扩张,追求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6月30日,叮咚买菜在全国36个城市拥有1136个前置仓和54个分选中心,其中分选中心的仓储面积共约398,000平米。

 

但规模增长是以叮咚买菜深陷亏损泥潭为代价的,随着中概股风波不断,融资渠道收紧,叮咚买菜账面资金很难维持较长时间,自生造血成了自身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基于此,叮咚买菜自2021年三季度起就改变了以往“烧钱换增长”的策略,将战略重心转向了盈利。

 

目前来看,尽管叮咚买菜放慢了前置仓扩张的步伐,但依然没有实现全面盈利。

 

不过,在2021年四季度电话会议中,叮咚买菜强调上海地区于2021年12月份实现整体盈利,且整个长三角地区于该季度实现UE(单位经济模型)翻正,并表示在2022年底能实现全面盈利。

 

那么,值得我们探讨的是,前置仓的盈利模式为何难以跑通?为何叮咚买菜能实现上海区域盈利?叮咚买菜能否实现全面盈利?

 

本文核心看点:


1.前置仓盈利模式难以跑通,主要是因为较低的毛利率无法覆盖较高的履约成本和获客成本;

2.提升高复购率和优化商品结构是叮咚买菜实现区域盈利的关键;

3.叮咚买菜目前只能靠提高上海GMV占比,实现全面盈利以解决现金流危机,但代价是趋向于一家“区域型”企业。

 

前置仓平台为何难以盈利?


2020年疫情催生生鲜电商需求激增,中国生鲜电商规模经历了大幅增长,同时衍生了多种线上生鲜模式。资本争相涌入,但也不乏失败者,主要是传统生鲜电商存在损耗率高、时效慢、毛利低等问题。随即衍生出前置仓模式,则刚好解决了传统生鲜电商的某些痛点。

 

前置仓模式即以仓代店,一般是在社区1-3公里左右建立仓库,根据大数据数据分析和供应链资源选择适合的商品,由原产地直接发到中心仓,在消费者下单后,由前置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可以在1个小时之内完成履约,并通过供应链优化带给了消费者更标准化的生鲜产品,从而满足用户对便利性、时效性的需求。

 

而传统生鲜电商的送达时间在1-2小时左右,社区团购的配送时长甚至是1-2天。

 

前置仓模式仍是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前置仓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冷链设备,及仓库建设更密集,从而增加了履约成本。此外,前置仓由于不具备引流功能,导致其前端获客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前置仓模式因盈利难而饱受诟病。

 

(1)坏损率高

 

相比社区团购模式,前置仓还没有完全解决生鲜货损率高的问题。社区团购的运营模式本质上是预售模式,不能保证时效性,但能有效实现“按需定采”,降低损耗率。

 

不过,前置仓模式并不会受到社区团购的冲击,两者用户重合度并不高,是共存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社区团购主打下沉市场,目标群体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然而前置仓注重高效高质,其目标用户是价格敏感度不高,追求时效和便利的城市白领。

 

(2)履约费用高

 

拆解前置仓模式的成本,包含房组、水电、仓储、耗材、分拣和配送等,与传统门店不同的是,前置仓模式不需要客流量大的门店,选址更加灵活,门店租金成本也相对更低。但由于生鲜具有易损耗特性,前置仓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冷链设备,满足短时间内送货到家,履约成本高昂。

 

生鲜作为前置仓核心SKU,具备毛利率较低的特性,而低毛利率难以覆盖较高的履约成本。

 

(3)获客成本高

 

前置仓门店由于不具备引流功能,因此前端获客成本相对较高

 

而且,生鲜赛道同质化严重,用户的转换成本较低,生鲜电商平台不得不投入大规模补贴获取用户,导致前端获客成本相对较高。2020年,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61%和5.02%。

 

因此,前置仓盈利模式难以跑通,主要是因为较低的毛利率无法覆盖较高的履约成本和获客成本。

 

虽然围绕前置仓盈利难的争议不断,但叮咚买菜的区域盈利模式已然跑通——2021年12月,叮咚买菜上海地区整体盈利。

 

上海盈利的本质逻辑


叮咚买菜通过提高毛利率、降低履约成本和获客成本来实现区域盈利。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叮咚买菜上海地区,平均客单价超过了66 元,每单毛利率是28%以上,高于27.7%的整体毛利率;前置仓履单的费用率是21%(包括分选中心的加工和干线运输的费用率是6%),显著低于整体履约费用率33%;总部的营销费用占比6.5%,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那么,叮咚买菜是如何做到降本提效的?

 

首先,规模效应是提升毛利率和降低履约成本的关键因素,而规模效应的形成显然需要靠着客单价和订单量的提升。客观情况下,由于一个家庭一天的菜钱大约在60元左右,客单价很难得到大幅提升,那么规模扩大只能靠订单密度的增加。

 

订单密度的提升靠的是用户规模和用户下单频次,不过,自2021年三季度起,叮咚买菜就停止烧钱获客,其用户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萎缩(四季度未披露用户数据),但这有利于降低其获客成本。

 

因此,叮咚买菜靠提升复购率增加订单密度,以此推高营收规模。规模效应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大的议价权,降低上游原材料的拿货成本,提高毛利率,同时也有助于摊薄履约某些环节的固定成本。

 

其次,叮咚买菜靠发力自有品牌、降低低毛利率商品调整商品结构,提高客单价和毛利率

 

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较高,如“拳击虾”的券前毛利率高达33.8%。叮咚买菜目前的自有品牌包括米面主食、预制菜、烘焙等。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叮咚买菜自有品牌的商品销售占整体GMV的10.2%。

 

总而言之,提升高复购率和优化商品结构是叮咚买菜实现区域盈利的关键。但区域盈利并没有解决叮咚买菜的核心问题。

 

2021年四季度,叮咚买菜归母净亏损10.96亿元。因深陷亏损深渊,叮咚买菜在2021年四季度末出现资不抵债现象——65.16亿元的流动资产覆盖不了73.39亿元的流动负债,这释放出短期偿债压力高企的信号。

 

此外,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叮咚买菜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7.62亿元。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叮咚买菜52.31亿元的账面资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只能维持3个季度

 

可见,叮咚买菜目前亟需盈利缓解现金流危机。

 

全面盈利可以实现,但代价很大


目前来看,叮咚买菜能否实现全面盈利取决于上海区域(或长江三角洲,下同)GMV占比的高低,占比越高,叮咚买菜实现整体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据了解,叮咚买菜上海区域GMV占比目前约为60%。这意味着,要想实现全面盈利,有三条路径:一是上海区域的盈利能覆盖其他40%区域带来的亏损;二是把上海区域盈利复制到全国;三是提高上海GMV占比(例如极端情况是100%)

 

妙投认为前两条路径短期内行不通。

 

首先,上海区域的利润空间较窄,难以覆盖其他40%区域带来的亏损。究其原因:一是生鲜作为前置仓核心SKU,具备低毛利、高损耗的特性,这就导致前置仓模式的毛利率很难大幅提升;二是前置仓每单履约成本被压缩的空间有限。

 

履约费用主要包括骑手工资(最后一公里)、仓储租金、城市仓到前置仓的配送费以及水电、分拣等。其中骑手提成部分占大头,且相对刚性,最后一公里配送由骑手负责,由于骑手薪资由底薪与单均提成构成,因此配送费用规模效应较弱。而其他环节,如租金、水电等固定成本的规模效应较强,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的提升来实现摊薄,但这部分压缩空间有限。

 

其次,上海区域盈利很难复制到全国

 

一是上海的特殊性,难以复制。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消费水平较高,拥有完善的生鲜基础设施,为叮咚买菜实现区域盈利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零售行业本身具备区域壁垒,地域间文化和消费习惯不同,及区域内本土企业也具备先发优势,这非常考验叮咚买菜的供应链能力。零售最终比拼的还是供应链能力,强供应链能力最终体现为更低的采购成本、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更大的销售规模。

 

但业内人士指出,生鲜行业供应链环节极其复杂,消费者喜好各不相同,叮咚买菜倘若想要实现2022年全国盈利目标,那么意味着叮咚买菜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根据当地消费习惯完善新的供应链,才有望实现规模效应。

 

也就是说,上海区域盈利很难得到快速复制。短期内,叮咚买菜只能靠深耕上海区域,提高上海GMV占比,实现全面盈利以解决现金流危机,但代价是趋向于一家“区域型”企业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