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TCL中环的技术长跑路线,为什么最适合光伏?
2022-05-27 18:00

TCL中环的技术长跑路线,为什么最适合光伏?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57

出品 | 妙投APP

头图丨IC Photos

作者 | 李赓


2022年二季度已经过半,数不清的投资者还被“牢牢地”套在光伏上。



参考囊括了绝大多数重点光伏产业企业的“中证光伏产业指数(931151)”的波动,中国光伏产业从去年11月初至今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回调”,整体幅度已经超过了35%,同期上证指数的回调幅度不过15.4%。


明明“说”好了要相约2030、2060,成为中国能源的“新支柱”,为什么刚火了两年就不行了?在妙投看来,核心在于大多数二级市场投资者高估了光伏行业,选择将远期的终极目标当作参考,而忽视了光伏产业发展周期性带来的中短期风险。


就以光伏板块投资大火的2021年为例,行业市值高涨的同时,企业的实际发展速度并没有实际跟上。



中国光伏产业在2020年中旬到2021年中下旬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了市场价值的翻倍。但根据光伏产业指数的加权ROE这个代表绝对投资价值的指标为例,市值翻倍的一年多时间里,它只提升了3.5%(2021Q4与2020Q3对比)。根据这个增速估算,市场在2021年底已经透支了行业未来6年通过基本面发展可能带来的基本面价值增长。


更糟糕的是,与其他纯商业、消费导向的市场不同,光伏产业发展周期中还存在明显的下行周期,2021年市场的过度兴旺已经将更多的资本和公司“引入”了光伏产业,全行业“爬得更高”的前提下,出现“摔得更狠”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让市场中的担忧超过了对未来的乐观,最终引发了整体市值的回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深刻理解光伏产业以及自身投资光伏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为什么光伏产业具有周期性?光伏企业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穿越上行下行周期发展,真正赢得全球光伏巨大市场?并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


面对这些极具战略和长期主义的挑战,TCL中环作为中国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最“老资格”的存在,成功穿越了2008年和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的两次重要下行周期。可谓是行业内经过考验的、最具长期战略视角的存在。


惯例不卖关子,我们先来说几个结论。


本文核心看点:


  • 对于光伏产业、光伏企业以及光伏投资者而言,必须具备长期视角,避免被行业和市场的短期变动诱惑和误导;

  • 坚定不移推进“降本增效”仍是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真正的立命之本;

  • 在占比更大的国外市场环节,如何推进全球化、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核心考验;

  • TCL中环更偏向于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现了TCL中环对于行业长期价值的追求;在与TCL完成混改之后,TCL中环可以从TCL的过往“经验”直接获得一系列新增长动力,有望在中期展现出全新的竞争力与市场价值。


基本面:远期光明,但仍将有“波折”的全球光伏产业


回溯中国光伏产业二级市场价值本轮上涨的源头,是2020年底“双碳”战略的发布,再次唤醒了许多人对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前景的想象。


放在全球宏观光伏产业的历史视角,这样的“刺激”与“想象空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从2000年初欧洲对于光伏产业的扶持、再到2009年之后中国国内对于光伏产业的大力扶持,都曾唤醒过市场对于光伏的热情。跟2022年光伏产业市值大幅回撤一样,市场在前面几次的“猛涨”之后总跟着“猛落”,并且还会伴随着光伏行业的大规模“新老交替”,尤其是那些在“猛涨”区间踩死油门的玩家。


让整个光伏产业和二级市场如此“震荡”的根源,是光伏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行业竞争所引发、扩大的周期性波动。


在两个月之前妙投的另外一篇专栏文章《2022年光伏投资的主旋律是什么?》,我曾简单聊了聊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我认为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是:当下全球光伏行业仍不能做到真正的商业主导。


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和度电成本建设成本(元/kW)度电成本(元/kWh)
风电(陆上)6500-80000.38
风电(海上)15000-19000>0.4
光伏3500-40000.36
抽水蓄能-0.21-0.25
生物质发电(农林)8000-
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20000-
火电37000.3-0.35


在发展历史中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漫长的补贴期,2010年曾高达0.8元/千瓦时,虽然从2021年中开始,新建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和陆上风电项目已经不再享受补贴,直接“平价上网”,但近几年来国内光伏市场增长大头的“户用分布式光伏”仍在继续享受补贴(全年预算5亿元)


虽然今明两年光伏产业可能就会迎来发电端彻底实现“平价上网”,正式“独立”。但在国家能源政策对于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的高度监管下,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在建设之初就需要付出额外的电力设备配套成本:要么就给大型的风光发电基地直接配上特高压传输线路,直接输往遥远的用电侧;要么就建设大型的储能设施,帮助可再生能源平衡调峰;要么直接将发电端安装入户,实现“即发即用”。


三种路线的共同特征,是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配套补贴与支持,反过来对光伏发电端的发展形成了约束。


特高压需要国家电网建设配套,往往只有大基地才能获得支持;大型储能设施如最成熟的抽水蓄能度电成本也有0.21-0.25元/kWh,需要国家补贴才有可能建设和盈利;分布式入户需要地方政府配合和财政支持,部分地区甚至会反过来对光伏企业“提条件”,例如产业投资、修路、捐建小学、收购困难企业等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公开演讲中透露)


国家并不全面放开光伏产业发展也有其道理所在,尤其是中国这个连续十多年规模最大、近十年里新增规模也最大的市场,必须考虑能源作为国家运行基本要素的“安全性”。




(全年利用小时数跟不同种类发电方式的先天原理直接相关,但可以体现出“火+水”的使用率并没有因为可再生能源变动)


在中国2018年到2021年4年间的实际能源使用的数据中,虽然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新增发电容量占比很高,但“火电+水电”的组合,无论是整体容量还是利用时间上仍是无可动摇的“顶梁柱”位置,它们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越来越多能源需求。


所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光伏市场实际上要背负“商业成本+推广难度持续+国家安全”的三重约束,显然与国内高速扩张的光伏企业“胃口”形成了潜在的冲突。


…………


*本文为妙投会员专享付费内容,上述仅为摘要,全文10722字,即刻加入妙投会员解锁全文。

本文是 深案例 付费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