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06-22 10:34
对不起,你的隐私可能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科技唆麻,题图:张一鸣,来自视觉中国。


似乎永远都在和“隐私”“用户数据”纠缠不清的头条又卷进了一场新的风波。


6月20日上午,用户刘先生诉今日头条侵犯其隐私权一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审理结束没多久,头条方面在庭上的回应便在各路社交平台炸了锅:“电话号码在日常民事交往中,发挥着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不但不应保密,反而是需要向他人告示的,不属于被自然人隐藏或不予外人知晓的信息。”



单看这一回应或许有断章取义之嫌,我们也先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


今年3月,今日头条用户刘先生今日头条运营方字节跳动告上法院,索赔1元被要求为此道歉。


刘先生认为,他在下载注册使用今日头条App后阅读过《用户协议及隐私条款》,被告知该App会涉及“日志信息”“设备或应用信息”“位置信息”等用户个人信息,但并没有提到会读取或上传用户通讯录信息。但在刘先生更换手机并再次安装今日头条App后却发现,它却依然推送原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账号。于是,刘先生判定今日头条未经他同意上传并保存了他的通讯录。


今日头条并没有重点说明自己是否有上传保存用户通讯录的行为,却围绕通讯录是否属于隐私进行了解释,这才有了昨天今日头条那段令网友感到愤怒的回应。


其实,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即使我们国家的执法部门,在要求运营商配合工作提供用户信息时,也需要出示相关法律文件。


而即便退一万步说,联系方式被定义为“个人信息”而不是“隐私”,但实际上如果将用户通讯录中众多的联系方式联系起来,无疑能组成一张用户的社交网络,这便符合隐私权所定义的:“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


科技唆麻认为,这一场对垒的意义就在于,“通讯录是否属于用户隐私”这一问题在行业中存在普适性,这一次的案件的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此类案件的参考标准。


在经过昨天的舆论风波后,今日头条于昨晚23:22在微头条中回应称“绝对不认可‘通讯录不属于用户隐私’的说法”,并认为公众的“误解”源于“简单截取律师发言片段”。



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我们借着这一机会展开聊聊事件背后的一些细节。


戒不掉的社交关系


长期关注互联网的朋友,对于头条卷入隐私争议并不算陌生,至少进入2019以来就有两次代表性事件在社会舆论层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次是今年3月,我们称之为“最快出结果的互联网口水仗”。事件的导火索出现在19日晚间,多闪突然向用户推送了这么一条“特别提示”:



然而事实在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一条微博中有了另一个样子:“微信/QQ从未授权多闪使用登录服务”,多闪的用户微信/QQ头像和昵称是非法获取。



3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公布“抖音、多闪涉嫌违规使用用户数据”的裁定结果,腾讯胜诉。头条立刻停止将授权登录服务提供给多闪,不得以类似方式将其提供给抖音以外的应用,并立刻停止在多闪中使用来源于微信/QQ开放平台的微信用户头像、昵称。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1月15日那场“社交三英战吕布”后。从当月16日开始,陆续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中抱怨,自己总会被推荐微信/QQ好友,违背了自己玩抖音“放飞自我”的初衷:



更有用户表示,怀疑微信关系链已经被上传到服务器:



抖音很快声明,表示不会抓取用户的信息,如果用户不想被推荐可以在设置里关掉这个选项。



仅仅以今年两起引起大规模舆论纷争的事件来看,我们不敢轻易下定结论头条存在蓄意获取用户关系链的行为,但还是隐约看到了它对用户关系链的渴望。


陷入隐私争议


张一鸣很早就开始强调社交关系有着不亚于算法对于内容分发的重要性。


在2016年初的头条媒体未来峰会上,他曾明确表示:“信息过滤的权力一是会让渡给社交关系,让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给朋友,大家一起来干编辑的工作,同时也消费朋友推荐的内容;二是让渡给人工智能推荐,让机器来识别你的喜好,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同年,头条成立UGC事业线,其中微头条与悟空问答两块业务显然是张一鸣眼中“社交+内容”的产品落地,并且从形态上亦能看出两款产品“猛攻社交”的端倪。


2017年4月上线了微头条,对标微博。产品本身,用户通过发布短内容与人互动,更加强调关注、推送关系。但没过多久,却闹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抓取用户微博同步到微头条的新闻,微博宣布暂停第三方接口。


而另一边,头条为了快速实现对标知乎,更是在上线两个月后开启了“抢人大战”。2017年8月底,@老雅痞发布的知乎大V“恶魔奶爸”的一张朋友圈截图显示:“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约300多个知乎大V,提供比普通白领更高的年收入,但签完后所有内容不可以再发知乎”。


2017年底,张一鸣还曾公布过一个“千人百万粉计划”,即未来1年内,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100万粉丝的账号,并喊出“我们将从智能分发时代走向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时代”的口号。


以目前悟空问答被边缘化,微头条没有爆发过,“千人百万粉计划”失败的现状而言,头条通过“自建社交关系”的“社交1.0计划”并没有成功。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进入 2019 年后头条不仅接连发布多闪、飞聊等社交产品,更多次卷入用户隐私风波。其背后顶着的,其实是巨大增长与营收 KPI 下,前期社交尝试失败的压力。


正在变化的行业认知


尽管案件尚未尘埃落定,类似的事件却早已不止一次上演。


比如让Facebook股价坐上过山车的“剑桥分析事件”。科技唆麻认为,其一切故事的起源,不过是一款名为“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的社交小游戏。


游戏以五型人格测量工具为理论基础,以及Facebook的社交关系链,很快拿到了5000万人的数据,建立起了精准的算法模型,并为他们推送定制化的政治讯息。而发现迹象的Facebook没有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而不过仅仅是屏蔽了游戏,再发律师函要求剑桥分析销户数据。


实际上,整个行业都已经开始在反思用户隐私与商业变现的平衡问题。打着“提高用户效率”旗号收集用户信息进行商业变现的路,到底还能走多远?


在经历了剑桥分析的丑闻之后,扎克伯格受到了来自民众、政府、古董等在内的多重压力。在“巡回道歉”的过程中,扎克伯格在今年3月发布的《一个注重隐私的社交网络愿景》中提到了一个“五项原则”或许能为社交产品保护隐私提供一个方向:


第一,私密,用户可以控制谁可以和他交流,并且相信没人可以接触到他们分享的内容;


第二,加密和安全,确保通信只能被接收方看到,比如通过端对端加密保证隐私不被泄露;


第三,减少永久性,不把所有数据和信息永久存储,比如设定一个新的标准,如果用户不选择存档内容会自动过期。


第四,互操作,不管用户在哪个平台使用哪个通信工具,彼此之间可以互发信息,用户便不需要向更多平台提供个人信息。


第五,数据安全存储,平台要把数据存储在那些安全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扎克伯格也明确表示,Facebook会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思考包括支付、广告等在内的所有服务。另一家手握海量用户数据的科技巨头Google也在上个月提出“隐私不该成为一种奢侈品”,并开放给用户更多管理个人隐私信息的设置。


另外一件事情是,为何头条频频撩拨社交这块蛋糕,从多闪到飞聊再到未来的xxx?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微信的生态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固化,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微信加紧了对私域流量工具和模式的封堵,我判断微信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进化应该是向底层操作系统进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