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21 17:46
10000亿美金,史上最有钱PE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纪桂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宇宙第一大PE到底有多凶猛?


投资界获悉,黑石正式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其资产管理规模再次创下历史——8810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过去一年,黑石历史性地流入了2705亿美元。这不仅打破了它自身的记录,也刷新了全行业的记录。


而黑石集团掌门人苏世民在电话会议上提到,2021年几乎每个指标都是黑石史上最显著的成绩。同时黑石预计,2022年其管理规模将提升至1万亿美元。这是他们计划在2026年实现的目标,但很快要提前实现了。1985年成立于纽约,黑石花了37年缔造了全球第一家万亿美元PE。


黑石这份成绩单也是VC/PE规模化时代的重要注脚。近年来,从PE巨头到明星VC,从海外到国内,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机构都在在规模化的道路越走越远。变大,已成为共识。


掌管8810亿美元,史上最高,宇宙第一大PE来了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黑石这一年,“增长”最合适不过。看看规模就知道了,大举增长。而从细分板块看,截止2021年底,黑石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房地产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27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


至此,黑石的AUM(资产管理规模)已约达8810亿美元,突破天际。横向对比也难出其右——截止2021年底,KKR的AUM近47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7;凯雷的AUM为30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2%。


具体的案例也有典型。2017年底,黑石成立了第一只亚洲基金,专注于投资医疗、高端制造、消费等行业,规模23亿美元。该基金已于去年到期。财报显示,黑石第一支亚洲基金IRR(收益率)高达74%,是2021年黑石私募股权基金中IRR最高的一只。


去年12月,黑石成立了第二只亚洲基金,认购上限不超过65亿美元,截止2021年10月,募集了60亿美元,而今年2月正式关闭时,规模为110亿美元,笑傲全行业。


4年时间,从一期规模23亿美元到110亿美元,足足翻了近5倍。事实上4年前黑石就已经有能力募集规模更大的基金。比如2017年同年,黑石也募集了第一支核心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近48亿美元。但当初并未选择这么做,可以说不够看好亚洲,也可以说谨慎,而如今境况又大不同。


此外,黑石亚洲房地产基金的规模也在变大。2013年,黑石成立了第一支亚洲房地产基金,规模近43亿美元,2017年,第二只成立了,规模为73亿美元,将于2023年到期。截止2021年底,黑石第二只亚洲房地产基金的IIR为13%。而2021年,黑石也成立了第三只亚洲房地产基金,认购上限为63.8亿美元,报道称该基金正计划募资90亿美元。


不止规模,黑石的收益在增长。以黑石私募股权投资板块的收益(net realized distributions)为例,2021全年共收获39亿美元,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9.7亿美元,将近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除黑石亚洲基金,2021年黑石第三期能源基金的收益率也非常之高,IRR高达64%。


细看IPO案例,黑石在退出端也有所斩获。比如 “美版陌陌” Bumble和网红植物奶品牌Oatly。


2019年7月,Bumble陷入性丑闻和歧视女性的负面舆论中,黑石以30亿美元估值收购了大量股份,直至Bumble IPO前,黑石持股25.9%,为第一大股东。2021年2月,Bumble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开盘大涨77%。市值一度为139.7亿美元(约900亿人民币),而黑石成为了最大赢家。


2020年7月,黑石还曾领投网红植物奶品牌Oatly2亿美元融资。2021年5月,Oatly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植物奶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约120亿美元。招股书显示,Oatly IPO 后,黑石仍将持有其6.7%的股份。


2021年,黑石大扫货,联手一笔投出2000亿


这一年,苏世民在毫不犹豫地重仓亚洲。


其实他与中国的缘分很深,交集也早,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时苏世民带着13岁和10岁的孩子来中国,也是第一次。而1992年,黑石已开始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互动也是你来我往的。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笔海外投资选择了黑石。2016年,清华苏世民学院落地。


现在苏世民对中国的科技和医疗行业非常有信心,“在科技领域,中国毫无疑问正成为世界领先者。” 他也曾提到,“随着中国发展的愈加成熟,越来越了解科技、生物及相关行业,你就会看到一个非常强健的行业诞生。另外,医疗健康在中国的推广激增,已经成为一个利润可观的行业。”


而重点看2021年黑石在中国具体投资,或许大家也都有印象,投数据,投物流地产是主题。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数据。2021年6月,黑石以13亿美元从泛海集团手中接受市场情报咨询机构IDG集团,IDG集团原本也为IDG资本的母公司,其IDC数据业务和媒体业务赫赫有名。这一笔交易黑石出手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亿元,耗资巨大。


这笔投资也延续了黑石过往的投资方向。2020年,黑石曾投资第三方数据中心世纪互联1.5亿美元。今年1月,黑石再次投了世纪互联2.5亿美元。


而2021年黑石在中国地产领域的大动作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黑石计划收购SOHO中国一案沸沸扬扬,过程一波三折且最终失败,但展露了它蓬勃的野心。SOHO中国1995年成立,是知名老牌商业地产商,同时也是北京最大的地产商之一。


此外,黑石拿下富力综合物流园区。2007年成立,富力综合物流园区是富力地产旗下唯一物流园,也是大湾区最大的城市物流园区。2021年,黑石连续出手2次,花费了53亿元。从资金体量来看,这也是一笔大交易。


为何看好物流地产?苏世民曾表示,“在地产领域,我们对那些顺应发展趋势的投资主题很有信心。看好物流地产,是因为中国在线电商的发展会衍生出很大的仓储需求和物流需求。我们认为这两个领域有着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目前,我们在中国核心物资集散中心拥有仓储物业,并把这些物业租给了头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中国的科技公司。”


而放眼海外,黑石2021最为轰动的一笔投资是联合凯雷等组成一个财团,收购了美国医疗用品巨头Medline Industries(中文名“梅得朗”),交易金额创下了PE史上记录:3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74亿人民币),一举缔造史上最大杠杆收购案之一。


VC/PE震撼一幕:规模化时代,变大已成为共识


作为全球第一大PE,黑石的一举一动历来充满了风向标的味道。正如透过黑石凶猛的资金管理量,一些中国创投同行感叹:VC/PE正在进入规模化时代,甚至规模为王。


回想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黑石业绩亏损26.1亿美元,比其2008年金融危机遭遇的亏损还要严重的多。那年4月,黑石控股的新西兰汉堡王甚至已申请破产。彼时苏世民与红杉中国掌门人沈南鹏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谈,苏世民提到,700笔投资,只有一笔破产,说明我们还是可以做到不亏钱的。


那场对话中,沈南鹏与苏世民聊得酣畅淋漓,堪称思想盛宴。而和黑石一样,红杉中国也早已在规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8年,红杉中国募集人民币基金的规模为10亿元。2020年,报道称红杉中国募集一期人民币基金的规模已变为180亿元。纵向一比较,说是巨变也不为过。


还有不少人将苏世民视作学习的对象,比如本土创投大佬之一达晨财智董事长刘昼。2012年,达晨团队专门去美国考察了红杉和黑石。后来苏世民上央视《对话》做节目,刘昼甚至还专门将那段视频安排在合伙人会议上和合伙人一起观看。


像黑石一般做资管平台是刘昼思考了多年的方向。过去他曾保持观望态度。2015年,他说,“我们现在新设了相关的部门,进行资产管理链条的适当延伸。先这样走上两年,再看要不要做大资产管理。”


2021年,刘昼在投资界采访中透露,未来,达晨将进行大资管和国际化布局,补齐过去20年的短板,下一个5年,形成VC、PE、定增、并购的投资与退出闭环,打造投资行业的大资管平台。


这从达晨的募资情况来看也有所体现。虽然其募资节奏相对平稳,但规模也在逐步上升。2012年,达晨募资20亿。2016年,募资30亿。到了2018年,募资54亿,2021年,募资68亿。


而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刘昼不经意提到的一句,“此次募资68亿,那么下一期可能是80亿,后面是100亿,稳步迈向千亿规模。”


曾几何时,投资圈强调“命中率”,盛行小而美的精英文化。但如今,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以黑石等大资管平台为代表的规模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甚至,规模开始成为核心的竞争壁垒。殊不知,现在几乎所有的头部创业项目里,中小机构已经很难挤进去了,除非你能给更多更多的钱。


规模称王。正如我们所见,一家投资机构的规模体量开始成为争抢项目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因此,回望过去两年,无论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募资百亿已经屡见不鲜——高瓴创投、高榕资本、启明创投、源码资本、五源资本、钟鼎资本.....在这场规模化的竞赛中,谁也不甘落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纪桂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