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29 19:51
从个人经历谈谈,为何欧美国家原创性创新比东亚强很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留学见闻录(ID:liuxuejianwenlu),发布时有删减,作者:留学见闻录,原文标题:《从个人经历谈谈为何以英美为首的欧美国家原创性创新比东亚强很多》,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PBL和Logbook才是英美乃至西方教育体系真正的精华所在,其他都是旁支末节,建议国内尽早引进。


国内所有的书籍文章探讨为什么西方创新这么强都是从文化,或者是教育制度这几个方面切入的(什么国内教育太多死记硬背啊,小孩子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啊,西方文化宽容失败啊,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创新啊等等)我觉得他们都说的有道理,不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没有提到,就是教育理念。在影响创新的因素里面教育理念和民族文化同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这也是我这篇文章要谈的内容。

 

教育理念这个东西对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都知道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东亚不一样,但是具体哪里不一样很多人都说不出,顶多就说一句,西方是素质教育,东亚是应试教育,西方国家的孩子作业少,寓教于乐,人称快乐教育,没了。这个观点其实是很片面的,而且是仅限于基础教育阶段。

 

我今天要聊的是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应该是国内第一个系统性介绍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人(在我这篇文章里,你将会见识到什么是PBL,什么是Logbook)。这篇文章有三个主题:1. 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介绍,2. 英联邦国家(主要是美加英澳)vs中日韩,3. 欧美内部的英国vs德法。


这里要说明一下,西方国家内部的教育理念其实都不一样,德英法这三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就非常不同。很多人以为整个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都和美国一样,这就令人很哭笑不得,同样是英语国家,英国的大学制度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区别。


引言


根据我的观察,国内的大学和西方大学差距最大的三个地方分别是,教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产学研结合。三者都很重要但又各不相同,教学理念决定了学校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管理制度决定了学生的水平(直接影响了雇主对学校的评价和学校的声誉,双非院校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差,985院校普遍做的不错,211次之),产学研结合决定了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否会和雇主的需求脱节。第二点国内已经有大量的文章提及,反而第一点和第三点很少人提及,尤其第一点,今天先说下第一点,后面两点先放一放。其实国内和西方有差距的不止这三个地方,但是这三个是最重要的也是差距最大的。


先介绍下我自己的背景,我本科在广东某个二本院校读的电子工程专业,读了三年,然后去了英国朴次茅斯大学,朴茂看在我已经在国内读了三年的份上,让我从他们的大二开始读起(3+2项目,国内三年,国外两年,英国本科是三年制的)

 

说个题外话,本来一开始朴茂同意让我直接读他们的大三,后来在我临出国前两个月,突然改口要求我读两年,学校一直不肯告诉我们原因。后来我的英国老师告诉了我原因,我这个专业,比我大两届的学生里,来了9个中国学生,都是直接入读朴茂最后一年因为是合作项目(3+1,据说是来自山东建筑大学)。结果最后只有两个人能顺利毕业,剩下的7个人,有2个选择重修一年,另外5个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于是选择退学了。

 

经过这件事,学校意识到中国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没法直接入读最后一年的课程,于是从我这届起,要求所有中国学生从大二开始读起。事实证明学校的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我甚至恨不得把他的大一都读了,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我没有在朴茂读大一,至于理由先按下不表,埋个坑,以后有机会再填,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另外简单介绍下朴茂这个学校,按照英国政府发布的英国大学科研实力排行榜(Research Excellent Frame2014简称REF2014,每7年发布一次,英国政府根据这个排行榜分配预算给各家学校)它排在60多名,是很标准的英国三流大学(英国正规的大学一共130多家,每20家一个档次)全校教职工200多号人,学生总数2万左右,17年的时候总经费2.33亿英镑,其中科研经费700万,是个不折不扣的教学型大学,它在四大排行榜都进不了前500。


REF2014,朴茂排65


而且听我老师说,它是从大专升格成大学的,学校只有25年历史,非常年轻。值得一提的是,朴茂和国内很多二本院校有合作项目,3+1最常见,就我所知道的,一个山东建筑大学,一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有一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当时在朴茂认识了一个广外派来做学术访问的老师,他和我说广外基本上每年都有几十号人通过3+1项目来朴茂。

  

在介绍英国的教学理念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比较有趣,第二个例子才是重点,嫌文章长的话直接看第二个),通过这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来抛砖引玉,让大家对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第一个例子,我大二那年有门必修课叫group design project。这门课很有意思,平时上课老师不讲授知识,也没课后作业,考试也没有,是门大课7、8个专业一起上。上课第一天,老师就要求我们马上组队,然后给我们1年时间,每个小组做出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成本200镑以下(因为要做出实物)

2. 和物联网有关

3. 必须有实用价值

4. 必须是没有人做过的,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可以申请专列的


此外,做出实物后还要写一篇论文和制作一个ppt用于演示。参见下图。


项目要求说明


顺便一提,有实用价值和原创性这两个要求是老师口头说的,文档上没列出来。

 

当时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和6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外国人组队,光是思考应该做啥,都花了3个月。我一个山东的同学,提出做个智能书包,有WIFI、GPS、自动称重传感器等等,然后计算机的老外听完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this guy,so electronic engineering(这哥们,很电子工程)”。还有人提出做智能鞋啊,智能桌子啊等等乱七八糟的,当时疯狂头脑风暴。

 

最后决定做个智能床,我们帮它起了个名字叫Zee-i-Bed,是专门针对独居老人的,床的四个角落各有一个压力传感器,传感器连着一个树莓派芯片,我们把程序设定成,如果四个传感器的数值超过一定时间(时间段可以在app里设置,见下面的GIF图)没变化的话,我们就认为老人出事了,比如在梦中去世,然后树莓派会自动发一条短信到这个老人亲戚的手机上,我们还为此开发了一个app(也可以选择发邮件,app里面都可以调),当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小组都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那天贼热闹,其他课的老师都跑来围观。


床的正面


床的内部,树莓派和传感器都塞在里面


床的底部


APP图标


APP界面


可以在app里设置警告判断时间


工作原理图1


工作原理图2


强烈建议看下这个智能床的演示视频。




其他小组的作品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个,一个是做智能药箱,箱子有几个格子,每个格子装一种药,然后有个单片机,可以设定每种药的吃药时间,到点了会有音乐,然后吃的那个药对应的格子就会自动弹出来。第二个是智能打卡app,和学校Wi-Fi连接的,手机装了这个app后,学生一进课室,app就自动帮你打卡了,不需要手动操作,就算没打开app也能打开。最后一个是垃圾检测器,就一个充电宝那么大,在城市每个垃圾桶上放一个,这个传感器是全市联网的,他会检测垃圾桶是否满了,如果满了,他就会通知市政人员来收垃圾,做这个垃圾检测器的小组还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app。

 

有人问,如果遇到技术问题不会做,老师会帮我们吗,答:不会,甚至需要什么材料都要自己决定,决定好了告诉老师,老师帮我们去买。这门课里老师唯一的作用是,催进度,此外老师还要求我们详细的把进度记录下来,每一天都干了什么等等之类的。还有一点,因为我们要做出实物,但是因为是我们自己脑洞出来的,所以有可能在市面上买不到需要的材料,于是学校提供了两台3D打印机让我们学生免费使用。


3D打印机房间&使用说明


3D打印机1


3D打印机2


3D打印展示品


说说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和收获


第一点,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组队,不能单干,即使你是学霸也不行,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原因很简单。学校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这点在第二个例子也有体现)

 

第二点,因为老师不会教我们怎么做,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边自学边做,然后老师也没有安排具体的实验课给我们,时间全是自己安排。怎么平衡其他课和这门课的时间成了一个难题,这在无意间锻炼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事实上我发现国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位个人导师(personal tutor),当时我们开学第二周学校就发邮件要求我们在指定时间去找导师,课程表上显示是一个2小时的meeting,我当时就纳闷是什么会议要开这么久,结果去到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堂课,在整堂课里我们的个人导师就教我们怎么高效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及怎么合理分配时间。除此之外,其他课的任课老师都在会讲课的时候穿插讲授一些他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怎么管理时间的小技巧给我们。

 

第三点,为什么这门课要7、8个专业一起上(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网络安全等等)。原因很简单,拓展学生的思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在某一个领域钻研的话,时间久了之后,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会不自觉的从他自己本身的专业领域出发,久而久之就形成思维固化。这种情况在专科类学校非常常见(理工科大学,医科大学,政经类大学等等)

 

最典型的例子,当我的山东同学提出做一个智能书包,里面加装WIFI,GPS的时候,计算机的老外说他so electronic engineering,就是说他的思维过于电子工程,思考问题都是从电子工程出发的,这恰恰就是思维固化的表现。有人问思维固化的坏处是啥,答曰:现在这年头最吃香的是复合型人才,横跨两个甚至三个专业领域的,这种人因为涉足过几个领域,所以他们经常对某些问题有独到见解,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节,思维比一般人更灵活开阔。

 

事实上,最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都有个共同点,都是由旧的两个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比如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金融工程(数学+经济学),机器人(机械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等,而且重大的革命性创新也是恰恰发生在这些交叉学科。说个题外话,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综合性大学有着先天上的优势,而且是遥遥领先的优势,我自己本人后来在卡迪夫大学读研的时候对这点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先不展开说,也是个大坑。


正文


现在说说第二个例子,第二个例子才是重头戏,把英国乃至西方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因为篇幅太长,所以最后才说。

 

先介绍下国内是怎么上实验课的,国内实验课有两种上课方式,第一种是老师先示范一遍,然后学生按葫芦画瓢。第二种是老师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做,两种实验课都是小实验,一般不超过2小时。

 

然后说下英国的实验课,英国的实验课有两种,一种叫Lab,还有一种叫PBL,这里介绍下什么是PBL,全名“problem base learning(问题导向型学习法),PBL在本科是最常见的,到了硕士基本没有,英国的硕士课程,实验课基本都是Lab(从侧面说明英国不重视研究生教育)

 

两种的区别在于,Lab是老师会教你怎么做的,而且都是小实验(1-3个月),类似国内的实验课。PBL老师只告诉你要求,不教你怎么做,而且全部都是大实验(短则一个学期,长则一年),其实还有个区别,Lab要求写实验报告,这点和国内一样。但是PBL不写实验报告,取而代之的是写Logbook(工作记录本),这个Logbook这里先不提,一会儿重点介绍,它和PBL是西方工科教育的精华所在。

 

说个题外话,国内的学校有个地方做的很差,就是非常不重视写实验报告,双非院校很多都不写,就算写了也不算入总成绩,至于985,我问过我的同学,他们虽然有写,但是基本流于形式,而且老师也不怎么看。


百度百科关于PBL的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计算机专业并没有Logbook这东西,PBL好像也没有,不确定,我猜是因为英国人认为计算机专业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科,更接近理科,比较死板,很难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划时代创新出来。我后来读硕士的时候转了专业,转去读数据科学专业了,我发现数据科学专业也没有PBL和Logbook。

 

说个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事情,那就是国内的学校是没有PBL和Logbook的,甚至国内的老师连听都没听过。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厦大本科电气工程的同学,一个香港大学本科土木工程的同学,一个太原理工本科机械工程的同学,两个北航的同学一个本科电子工程一个本科航空工程,后来出来工作后认识了一个华南理工硕士工业工程的实习生。他们都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Logbook和PBL这玩意,港大的稍微好点,要求必须写够10页的实验报告,我虽然没有清北的同学,但我敢跟你们打赌,就算是清华北大也没有PBL和Logbook。

 

传统的的上课方式是学生学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再去做实验。PBL不同,理论课和实验同时进行,当时我在朴茂大二那年,一共6门课,除了高数,其他5门课,全部从第三周开始做实验,期限一个学期,经常出现实验的进度反超了上课的进度,逼着我们自己去看书查资料逛论坛,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非常高。

 

之所以给这么长的时间,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难度大(我大二的时候,做过十字路口红绿灯,做过自动贩卖饮料机等等),而且老师是不提供帮助的,全靠自己解决。学校其实也知道难度太大,很多学生一个人是搞不定,所以学校建议两个学生一组。一来可以降低难度,二来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过这种制度难免会出现抱大腿混日子的学生,只是比例不多。

 

我那一届50多号人,有十几个来自中东国家的学生,普遍都是混日子的,后来到了大三后发现他们全都不见了,一问才知道全都挂科留级重修了。国家有矿没办法,其中有个沙特的哥们和我还挺熟的,他跟我说他们中东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都是国家帮他们出的。

 

中东国家像沙特这种大户其实忧患意识很强的,他也知道单纯靠卖石油是没前途的,他们也想像美国那样科技立国,所以很多年前他们就全额资助国内的年轻人去英美这些西方国家攻读本科和硕士。像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在西方接受高等教育的,然后有不少毕业后直接留在西方不回来了,所以现在英国的大学里面,有很多来自中东国家的老师,理工科特别多。我当时在朴茂,教我自动化的老师是伊拉克人,教我数字电路的老师是伊朗人,教我计算系结构体系的老师是利比亚人,教我高频电路的老师是叙利亚人。

 

学校给这么长的时间给我们做PBL实验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除了要做实验外,还要写一个叫Logbook(工作记录本)的东西,我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写这个东西,老师说,因为我们不相信这个作品是你突然灵感爆发在一夜之间做出来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想要看到你的整个过程和你的思路,虽然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

 

然后我又问,那这个和实验报告有啥区别,老师说,实验报告更偏向总结性质,一般一到两页A4纸就写完了,适合小实验。像PBL这种大型实验,写Logbook更好,因为老师要求我们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当时每门课的老师都给我们学生发了一本A4的笔记本让我们当Logbook,我们中国学生一开始完全不会写,老师只象征性地给了几分给我们。

 

后来我花了一年才学会怎么写,但是和英国人比起来仍然写的很烂,我最多就写个20,30页,他们普遍可以写100多页。英国老师和我说,他教书这么多年,带过不少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在Logbook这方面太吃亏了。我问他为啥英国人会写,他说英国人从小学开始就写Logbook了,中小学的实验课都要求写Logbook。

 

一开始我不能理解为啥要学会这个,后来我发现,写了这个之后,做实验的思路清晰了很多,因为有时候做一些大项目,经常会做到一半突然断了思路,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这个时候拿起Logbook看下之前都做了什么,思路就突然清晰了,真的受益匪浅。至于这个Logbook应该写什么内容和怎么写,老师也给出了说明。参见下图。


Logbook内容清单


为什么要写Logbook以及Logbook要包含哪些内容


Logbook结构图1


Logbook结构图2


Logbook结构图3


Logbook大纲


大概翻译下,Logbook开头写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用到的材料,实验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用。然后还要把自己的实验思路,实验顺序和用到的方法也写上去,如果有几种思路都要全部写上去,并对比下优劣性,还有实验的预期目标,期望的结果也要写,还有就是如果参考了一些外部资料也要写上去,要注明来源出处。这是第一部分。然后写实验的过程,这部分是最头疼的,先说下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然后如果是软件实验的话,程序的流程图要画出来。


数字电路流程图


全部代码都要写上去,就算有一万行都要写,也可以选择打印出来贴上去,然后还要附带注释,如果有bug的话,要把所有的bug都写下来,并且解释这是什么bug,由什么引起的,对整个系统有什么影响,最后你是怎么解决的等等。 (有的人偷懒写电子版Logbook,但是大部分人都选择手写。)


bug代码1


bug代码2


硬件图1


硬件图2


用到的数学公式,以及整个计算过程都要写上去,实物以及仿真的结果要用手机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上去,无论结果正确还是错误都要拍,附上注释。为什么结果不对,错在哪,怎么错,最后怎么解决等等。


仿真失败结果图


仿真成功结果图


实物运行结果图


最后一部分就是写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你用的这个方法和其他的方法比有什么优缺点等等。


测试结果和总结


给一年时间做实验的第三个原因是学习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朴茂每门课的coursework(国内叫大作业或者课程作业)都是统一在第三周下发,考试前一周提交。英国人讲究自律,老师是不会催你的,也不会查看你的实验进度,全靠你自觉。而且时间也要自己分配,学校不会安排专门的实验课给我们去做实验室做coursework。

 

我大二6门课,除了高数,其他5门课都有实验,都是要做一年,对时间管理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到了大三更夸张,因为还要做毕业设计,时间更紧,当时我们只要没有课上,周一到周五就一直泡在实验室,最夸张的时候,早上9点待到下午5点实验室关门,中午连饭都不吃,不是不想吃是真的没时间,有些学生到了下午5点实验室关门不想走,想在实验室过夜,结果被老师赶了出去,还有人偷偷把学校的设备带回家,晚上在家继续做。

 

因为学校实验室周末是不开的,白白浪费了整个周末,学校也知道学生的难处,所以放假的时候,学校实验室是开门的,英国的圣诞假期和复活节假期各放三周,这两个假期内,学校实验室是开门的,有不少学生放假的时候天天回学校继续做实验,不然真的做不完。

 

学习压力大到什么程度?我大三那年,失眠了一整年,每隔几天就梦到自己挂科要重修。一开始我以为只有我才这样,后来我在卡迪夫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北京同学,他本科三年都在华威大学,读统计学专业,他比我更惨,本科三年都失眠了,要靠吃药才能睡着。不要以为只有学渣才会这样,学霸一样如此,我这个北京同学就是个学霸,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的一家叫福佑卡车的公司当算法工程师,月薪3万。

 

还有一点,英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索性,这点也和国内有很大区别,在国内,如果你遇到一些问题不会,去请教老师,老师肯定会耐心帮你解答。但是英国不同,很多时候,老师只会告诉你一个大概方向,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

 

我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有个地方不会,去请教老师,老师说试下用逻辑门(数字电路的一种基本组件)吧,然后我再问具体用哪个,结果他说“think about it(自己好好思考下)”让我自己去摸索,我当时心都凉了,因为还有一周就deadline了,我的进度才只有30%。

 

我一个广州的同学比我更惨。他做通信原理的实验的时候,示波器测出来的波形不对,测了好几次都不正确,无奈之下跑去问老师,结果老师直接怼他“你是工程师,要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总想着从别人身上找到答案!”不开玩笑的说,我们中国学生刚去到英国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他们这种上课方式。英国的这种教学方式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做实验的难度

 

最后,为了保证PBL的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朴茂制定了一套严格到变态的制度来落实。首先是评分标准,朴茂乃至整个英国的大学,实验成绩普遍占总成绩的30%-40%,考试占60%-70%,没有平时成绩这种东西。英国本科40分及格,满分100分,对你没看错,40分及格。然后有人会问,那就算我实验得0分,只要我考试能考40分不就得了。学校知道肯定有学生这么想,所以规定,如果总分及格了,但是单项挂了,这门课还是算挂了。单项挂科的标准是分数小于单项总分的30%。

 

然后,虽然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30%-40%,但是打分的时候也是按照满分100分来算的,然后再算出加权平均值换算到总成绩。其中Logbook占20-30分,比例还是挺大的。


Logbook评分标准,有兴趣的自己去百度翻译下。

 

然后重点来了,说说实验的评分标准,这点和国内有非常大的不同。国内的评分标准是,只要你做出来的东西满足老师的要求,就能拿满分。但英国不是,实验满分100分的话,如果你做出来的东西全部符合老师要求,最多只能得60分。如果你要得60-80分,那么你要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举个例子,比如计算机专业,实验是做一个小游戏,两种方法就是指用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然后,如果你要拿80分-100分的话,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你自己发明的,可以申请专利的方法。英国的实验课以及毕业设计都是采用这种评分标准。参见下面三个图。


第一个图:



这是朴茂模拟电路这门课的PBL实验的评分标准,留意红圈处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学生展示出对理论的杰出掌握和设计上的权衡取舍,和/或对设计作出了卓越的原创性贡献。


第二个图:



这是朴茂控制系统设计这门课的实验评分标准,留意红圈处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包含了相关材料的杰出作品并且展示出了具有原创性或创造性的方法和清晰的主题理解。


第三个图:



这是朴茂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留意红圈处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杰出的作品:包含准确、相关的材料,展示出对复杂主题的理解,并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问题。在分析和批评假设时表现出独创性和自信,能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可能会给这个主题增加新的见解&接近出版材料的质量。

 

有人问这么严格的话,有人能拿到80分以上吗。答案是没有,我那一届,无论哪门课都没有人能拿到80分以上,最牛逼的学霸,都只有79分。

 

除此以外,英国老师对细节的要求堪称变态,这里说几个事,有次做电路实验,做出来后让老师打分,结果因为我们的布线太乱,扣了我们10分,见下图。


布线太乱,被扣了十几分。


还有一次,我的Logbook忘记写日期,结果也被老师扣了十几分,Logbook上的图没有写标题也被扣分。老师还曾经叮嘱过,Logbook要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笔,比如黑色笔写代码注释,红色笔写bug的解释,蓝色写解决方法,这样查阅的时候更直观。

 

此外老师还提到写Logbook的时候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当时老师跟我们说,你必须假设看你这个Logbook的人是个小学生,啥都不懂,所以你必须写的尽可能简单易懂,要简单到连外行人都能看懂。之所以这么要求是因为,你以后出来工作后,你的老板有可能不是你们专业的,这些专业术语他都听不懂。比如若干年后老板指定你为一个项目组长。要你为某个项目提交一份技术方案书,并且要在会议室向他进行口头+书面汇报,如果你向他汇报的时候说了一大堆专业术语,你能指望老板能听懂?

 

最后再说一点,老师三番四次反复强调,Logbook必须天天写,不能等实验做完了再写,因为实验做完后前面做了什么都忘了,这样就无法体现出思路。英国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时不时会突击检查学生的Logbook,我一开始偷懒没写,打算最后再写。结果被老师突击检查抓到,被老师骂了一顿。


请自行翻译


这还不是全部,朴茂对抄袭作弊的惩罚非常严格,而且判定标准可以用变态来形容。说几个事,我们理工科的,除了毕业论文,连平时实验课的代码,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以及Logbook都要上传到学校官网,进行查重。这点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国内一般都是只查毕业论文。


这是我一个同学的Logbook,查重出来的结果是24%,还把来源都列出来了。

 

学校有规定,如果你的Logbook被认为是抄袭的话,整门课0分,没有补考机会,请重修这门课,这门课学费再交一次(延迟一年毕业,因为英国规定学生在重修完挂科的课程前不能攻读下一年的课程。而英国的本科课程课时全部都是一年的)

 

然后,英国的实验课都有assessment day(可以理解成实验课答辩),老师会找一天(一般是这门课的最后一节课),让所有学生到实验室集合,挨个挨个看你的实验,然后会问你很多技术问题(比如,老师会问你为什么你这里要用for循环不用if循环,或者问为什么你用RC滤波电路不用LC滤波电路等等),来看下这个实验是不是真的是你自己做的,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单片机那门课,有个中东哥们,老师问他问题他答不出,然后老师认为他是找人帮他做的,当作弊处理,整门课0分,没有补考机会,重修,学费再交一次。


请自行翻译


还有更夸张的,我当时认识了一个师兄,比我大一届的,也是电子工程,有次我在实验室请教他问题,老师突然进了实验室,把我师兄吓得半死,我问他为何这么方,他说朴茂规定,高年级学生不能辅导低年级学生,这样算作弊。

 

我当时不信,特意跑去找老师问,结果老师说是真的,然后我问老师,那如果被发现了后果是啥,老师说,你这门课0分,没有补考机会,重修。但是我老师也很通情达理,他和我说你不让我们看到不就得了。个人觉得这个规矩太苛刻了,应该取消,校规不是越严格越好的,过于严格的话,基础差和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学起来会很难受。

 

最后还有一点,如果学生被查出有好几门课作弊的话(不论考试作弊还是实验作弊),会被勒令退学。因为学校认为该学生人格有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学校声誉。

 

我一开始以为,所有的这些规定,是朴茂特有的,后来我有幸认识了在其他英国学校读本科的朋友(其他工科专业,有化学工程有通信工程等等),他们和我说他们学校的规定也和朴茂类似,只是对作弊的判罚没那么严格,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校算作弊这个是朴茂特有的,其他学校没有。


结语


通过看完这两个又长又臭的例子,有人已经总结出来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了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处不在且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对抄袭作弊处以毫不留情的重罚”通过巧妙的设置课程安排和评分标准来旁侧敲击向学生灌输追求卓越的思想,同时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防止学生做出偷鸡摸狗投机取巧的行为来保证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问这么严格的话,岂不是很多人毕不了业,答曰:是的,英国大学本科的平均毕业率在70-80%左右,最差的学校只有40%多。在英国挂科留级重修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尤其在理工科,本地人都见怪不怪了,并不觉得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是你不用功或者智商不够,而是学校的课程实在很难。我那一届,大一升大二的时候有十几个人挂科留级了,大二升大三又有十几个挂科留级了,大三的时候又有十几个因为毕业设计没做出来留级了。

 

说了这么多,有人问,那么是不是其他地方的教育制度和英国类似,答曰:不是的。这里我说几个例子。

 

第一个,我后来在卡迪夫读研的时候,有幸认识了一个香港同学,他本科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的,我问过他很多关于香港大学的事,他明确告诉我,港大是没有Logbook的,只写十页的实验报告。PBL他不确定,应该是没有,然后制度也没有英国严格。产学研结合也远不如英国大学。考试前老师也会告诉学生考试范围。(不过香港的学校录取要求比英国学校高很多,这点很多人没想到。)

 

第二个,当时我曾考虑过去澳洲读研,但是我朴茂的老师劝我别去澳洲,留在英国读研,我问为什么,他说澳洲的学校除了墨尔本大学,其他的都没限度的,具体来说就是澳洲的学校允许学生无限次重修,一次半年。但是英国不同,英国的学校所有学生只有一次重修机会,如果重修后还挂了只有两条路,要么转专业,要么退学。

 

后来我在卡迪夫大学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山东的同学,他的姐姐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研,据他说滑铁卢大学也是允许学生无限次重修,因为她姐已经挂了几次高数课了。不过PBL和Logbook澳洲和加拿大的学校是有的,同样没有平时成绩,没有考试范围这个说法。

 

第三个,我出来工作后,认识了一个日本回来的同事,他在日本一间三流大学读IT management(国内好像叫信息管理?)他和我说日本的大学制度挺菜的。理念不先进,制度也不严格,没有PBL,没有Logbook,考试前老师会告诉学生考试范围,学习压力也不大,coursework普遍一个月就做完了(英国的普遍3个月,最长1年),而且实在做不出的话,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而且日本和国内一样也有平时成绩,想挂科很难,还没香港严格,产学研做的也不算特别好。

 

基本上从制度和理念两个层面来综合打分的话,英国>加拿大>澳洲>中国香港>日本。(加拿大的学校录取要求比澳洲高,其他一样,两国的制度都不如英国严格,但是理念和英国一样,毕竟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是很经典的中西结合,有平时成绩,有考试范围,但是制度上更偏向英国那边,理念差点意思。日本就是高配版的中国制度,理念+制度都不行)

 

说个真事让你们体会下英国本科的学习压力有多大,在国内的学校,不论985还是211还是双非,总是能看到很多出双入对的小情侣,食堂,操场,公园这三个地方是重灾区。但是在英国,几乎没有,我在英国4年,只在校园里见过一次。在工学院医学院这些更夸张,所有人都是行色匆匆,好像赶火车一样,走路速度飞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理工科有做不完的实验,文科有写不完的论文和presentation。在英国留学的人,绝大部都经历过失眠,睡觉做噩梦梦到自己挂科要重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时间干其他事。日韩的学校在这方面和国内一样,学习压力远远小于英国的学校。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外国人的数学,大部分外国学生的数学确实不如中国学生,但是我发现总是有那么几个外国学生,数学非常牛,比中国学生还要牛。

 

当时我隐隐约约察觉到,中西方教育体制有很一个重要的差异,西方的制度在拔尖这方面做得很棒,但是在保下限这方面做的不行,所以西方的大学里,学生的强弱差距非常明显。中国是反过来的,中国学生下限很高,但是上限不行,中国能批量培养出人才,但是出不了天才。中国最顶尖的学生,水平是不如西方,不过中国的中下游学生,水平确实比西方强,但是我当时还没找到证据。

 

后来我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在布里斯托大学读机器人专业的同学,他和我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说布里斯托大学是英国的机器人研究中心,这个专业的老师就是国家的研究人员,而且因为是国家战略产业,实验室不允许外人进入(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行),也不允许拍照。然后他说他们班50多人,一半是中国学生,除了他和其他两个人是来自国内211的,其他都是985,浙大,上交,复旦都有。他说总体上,中国学生比外国学生强,但是有两个外国人非常牛,能力是单独一档的,他们两个第一档,其他人第二档,吊打全班所有人。他后来去打听了一下这两个人什么来头,结果一打听吓尿了,一个本科帝国理工,一个本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个事证实了我的猜想,中国最拔尖的学生,确实是不如西方最拔尖的学生,但是中国中下游的学生水平确实比西方中下游的学生强。但是很不幸的是,直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技发展恰恰是由最拔尖的天才来推动的。(有人说上交复旦又不是中国最牛的学校,中国最牛的是清北。这话没错,但是帝国理工和加州伯克利也不是英美最牛的学校,他们最牛的是牛剑和哈佛/斯坦福。)

 

有人问,英国的教育制度这么牛逼,怎么不见英国有啥牛的创新。答曰:第一,英国的经济实力在几十年前就被德国日本超过了,但是英国的诺贝尔奖人数仍然排世界第二,远多于日本和德国,仅次于美国。

 

第二,Deepmind这公司你知道吗,就是把柯洁打哭的那个AI阿尔法狗的母公司,这公司是不折不扣的英国企业,15年在伦敦创立,17年被谷歌收购后仍然保持独立运营。(参考这篇文章

控制AI之战:揭秘谷歌与DeepMind的爱恨情仇》中国号称AI世界第一,19年在顶级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双双超过美国,但国内哪家AI公司敢说自己的技术比Deepmind牛?

 

第三,历史上英国贡献的重大创新数量确实比德国,法国,日本多很多。而且涵盖各个领域,政治、文化、法律、经济、金融、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说几个例子,市场经济、君主立宪制、权力制衡、知识产权保护法、雷达、声纳、航母、驱逐舰、垂直起降飞机、自行车、坦克、头盔、无托式步枪、足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桌球、乒乓球、信托、核磁共振、地铁、轮船、电话、火车、CT,甚至整个现代金融制度都是英国人建立的。

 

可以这么说,在英国国力还没衰落之前,他的创新确实是世界第一的,后来才被美国超过。大家有空去看看一些书籍文献,德英法这三个欧洲老冤家,一直以来英国的创新都比德国和法国多很多,不论是诺贝尔奖还是来自企业界的创新。而且英国的创新非常全面,覆盖各个行业,可以说没有短板。德法的创新则几乎都集中在理工科领域,社科领域少得可怜。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后来英国的创新被美国超过了,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经济原因,搞研究要花不少钱的。没钱的话,你的技术员再牛逼也没用,英国TOP30的学校除了牛剑这几家其他的大学普遍挺穷的,国内的985都比他们有钱。大概从10年前开始,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教授跑去美国加拿大做研究,因为北美的学校有钱。

 

其实论经济实力,英国是比加拿大和澳洲有钱的,但是你会发现英国的学校,除了牛剑这两家,其他的学校都比澳洲加拿大的学校穷。原因是英国的大学数量比澳洲加拿大多很多。结果有限的经费分摊到每个学校上就自然更少了。2021年有个英国的教授拿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他是在加拿大的学校做的研究,这种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

 

可以这么说,英国因为国力限制,导致很多前沿性的基础研究无法开展,结果出现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英国的大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顶级科研人员,但是学校经费不够做不了研究,典型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十年英国少有斩获诺奖的原因。

 

日本是另一个反面,日本的大学的研究实力整体上是不如英国甚至德国的,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欧洲强很多,他们家的大学很有钱,靠砸钱有时候确实可以弥补研究人员水平不足的缺陷,可以这么说,日本最近十年之所以能做到每年保证收割一个诺奖,完全就是靠砸钱砸出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比英国的更先进。美国的教育制度保留了英国制度的全部优点(PBL,Logbook,评分标准等等都有),又改进了英国制度的一些缺点(先不展开说,挖坑)。形成了一套与英国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个先不展开说,也是个大坑,以后有机会单独写一篇介绍。

 

一句话总结就是:美国的制度培养通才,英国的制度培养专才。而且美国的制度比英国的更严格,录取标准也更高。个人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其次是英国。所以这两个国家的重大创新也是最多的,看诺奖人数就知道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篇文章要起这个标题的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国家(主要是中日韩)的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创新,依然是无法和欧美媲美的,制度和理念都落后于人,(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厦大本科电气工程的同学,一个香港大学本科土木工程的同学,一个太原理工本科机械工程的同学,两个北航的同学一个本科电子工程一个本科航空工程,后来出来工作后认识了一个华南理工硕士工业工程的实习生。他们都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Logbook和PBL这玩意,港大的稍微好点,要求必须写够10页的实验报告,我虽然没有清北的同学但我敢跟你们打赌,就算是清华北大也没有PBL和Logbook)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他的高等教育制度连澳洲加拿大都不如,令人唏嘘。

 

最后再次提醒,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我这篇文章是以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谈创新的,并不是说教育理念牛逼创新一定就会牛逼,两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其实欧美国家尤其英美两国的教育制度领先的地方还有很多,可以这么说,英美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几乎全方位领先东亚的,产学研结合、录取标准、学习条件等等。

 

有人说,你看中国互联网多牛,你欧洲有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吗。那么我反问你,中国的互联网创新有哪个真的是自己发明的?我们一个一个数下,共享单车:美国;二维码/移动支付:日本;网约车:美国;搜索引擎:美国;网购:美国;新闻门户网站:美国;社交网站:美国;团购网站:美国;弹幕网站:日本;自媒体平台:美国;视频网站:美国;流媒体播放平台:美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可以这么说中国互联网行业所谓的创新,本质上还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社区团购和马云鼓吹的新零售可以算作少有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但是不宜过度吹捧,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东西都属模式创新(创新按照类型可以分为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工程创新。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有兴趣的人请自行百度),门槛太低,其他公司都可以模仿,完全是看谁家财力雄厚,这种创新是没法为公司创造出一个足够深的护城河的,利润注定也不会高。

 

可能会有人反驳我,你就一个二本学生,没接触过国内985的学生,你凭什么断定中国的教育制度就不如英美了,你不看看清北的学生多牛,丝毫不输给哈佛剑桥。那我反问你,全中国是不是只有清北两所大学,如果你觉得不是,那么你犯了一个统计学上的常识性错误,用个别例子否定整体现象。清北只是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水平,但并不代表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真正代表中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是二本院校。

 

原因很简单,中国一千多所大学里面,二本院校数量最多。大家可以看下清北华五这些学校每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看下这些天子骄子毕业后的去向,然后你会发现,985的学生,还是喜欢去国企和体制内,民企除了BAT这种巨无霸,其他都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数量庞大的中小民营企业,不论什么行业,他们自家的所谓研发人员,90%都是由二本院校学生组成。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恰恰就是由数量庞大的二本院校学生决定的。因为985的学生实在数量太少,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每年毕业的985学生数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各个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而中国不像西方,尤其英美,可以用留学生来缓解这一局面,到最后这些缺口只能由双非院校的学生来填补。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进入传统行业,只想去IT和金融,更加恶化了这个情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可以造出辽宁号航母,J20战斗机,99坦克这种尖端武器,但是民用汽车依然落后德美日20年的原因。

 

我跟你们说个事吧,我爸是个民营企业家,他们公司是搞化工的,他们公司其中一个产品是汽车内饰的材料,属于非常传统的制造业。他们那个行业被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很多网友都看不起,因为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高科技产业,我爸自己也承认他们那行没太多技术含量,而且又辛苦工资又低,公司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来应聘他们公司的都是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三本居多),而且都是些家庭环境不好的。

 

公司创办这么多年,只招到一个985的本科生,这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爸和不少同行聊过这个话题,同行个个都说干这行干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有一本院校的学生来应聘,更别提985211了,而且很多民营化工企业,公司的技术员一个本科生都没有,全是由大专生组成。我一开始不信,后来2017年的时候跟着我爸去温州出差,亲眼见到后不得不信。

 

另外,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大把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和高引用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的新闻。这种新闻的非常有欺骗性,因为一般人是不知道专利也分高质量专利和垃圾专利的,就算知道了也没法分辨一个专利是不是垃圾专利,媒体也不会公布这么详细的细节。《批量生产的中国专利,大多是垃圾》《垃圾专利不分类型,最容易产生垃圾专利的是“国际专利”》

 

高引用论文数这个更具欺骗性,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的引用率越高,就说明这篇论文的水平越高,业界认可度也越高。但是国内有很多所谓的高引用论文,水平低得令人发指,但是他的引用率又非常高,原因是他自己引用自己,国内的高校教授普遍有指标的,一年要在SCI,EI,《NATURE》, 《SCIENCE》,《CELL》等等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多少篇文章,这就给了他们钻空子的机会,我先写一篇论文A,然后在写论文B的时候引用A,写论文C的时候同时引用AB,以此类推。还有一种情况是和业内同行串通好,互相引用。还有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不存在的幽灵论文。《不存在的论文竟被引用400次!科学家为何被“幽灵文献”欺骗?》


以及在合著作者的姓名栏里写上国外知名学术大牛的名字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方法。

 

国内的学术圈造假现象远比你们想象的可怕,只是因为学术圈比较封闭,一般人很难得知里面的消息。《中国学者论文再现大规模撤稿》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西方差距巨大,但是在我看来,和西方差距最大的反而是传统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因为国家比较重视,所以技术还行,反而是传统制造业,差距比很多人想的都要大。

 

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学,他在XX汽车英国发动机研究中心干系统集成工程师干了3年,他和我说过两件事:

 

1.XX汽车所有的发动机都是由英国的研究中心负责研发的,英国那边研发出来后,把图纸发回国内,国内根据图纸生产出来,但是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国内的工艺和材料跟不上,导致生产出来的发动机性能缩水,最后不得不修改原始设计以迁就国内的材料工艺。

 

2.我这同学因为是负责系统集成,平时的调教匹配工作都是他来干,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调校是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因为里面有很多参数,每个参数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经常改了这个参数,其他的就跟着全要改的,我这同学和我说,国内的汽车厂普遍不敢自己瞎改,所有参数都是照抄欧美日的车厂,至于为什么人家要这么设置参数,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就叫经验,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慢慢探索的(说白了就是排雷试错,假设一台车有100个参数,每个参数的区间是0-1000,假设存在一个最优解,请问用穷举法的情况下有多少种排列组合),人家欧美的车厂一百多年历史,有非常丰富的调教经验,这些你用钱是买不回来的,人家是不会告诉你的。


当时我同学跟我举了个例子,见下图。



这个是轮胎和变速箱传动比的匹配图,没记错的话中文是这么叫。搜gear ratio chart能搜出大把,都是开源的,我大致跟你们说下这个图怎么看,按照按我同学的说法,纵坐标是轮胎尺寸,横坐标是变速箱传动比,红色的那部分参数表示能获得最好的性能但是最耗油,黄色表示性能最差但是最省油,绿色介于两者之间。

 

然后大家留意下,这个图里面的所有数字,都是有零有整的,什么4.11啊,2733啊等等,为什么不是4.5或2700?原因很简单,这些数据都是人家欧美车厂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慢慢摸索出来的,这个就叫经验,也叫技术积累,这些东西你是没法弯道超车的,因为这些都是要时间一点一点的积累下来然后记录下来,一代人是干不完的。

 

按照我同学的说法,国内车厂和西方车厂差距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此,反而发动机啊变速箱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差距还没那么大,中国车厂的致命弱点在于,知其一而不知其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车不论技术还是质量都不输欧美车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说出这句话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工业基础。

 

技术和工业是两码事,绝大部分人都把他们混为一谈,一款发动机如果性能强悍,但是质量不行,经常坏,这就是典型的技术牛X但是工业积累不行,因为工业产品的质量或者叫可靠性是由材料和工艺决定的,和技术无关。而这两个东西是没法像互联网行业那样通过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突破的,讲人话就是没法弯道超车,只能靠时间慢慢去一点点改进,这个是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规律(互联网行业和软件行业不在此范围内,因为这两个行业没有所谓的工艺和材料,不存在工业基础这个东西,技术牛就完事了)。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实验室里面的设备和材料大部分都是用国产货了,那个时候中国就是真的是工业强国了。

 

扯远了回到正题,因为985学生的实在数量太少,以至于中国目前只能做到在某些个别领域能做到和西方平起平坐,但是整体上依然落后。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觉得西方科技牛是因为他们有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这几家最顶尖的大学,其实并不是的,固然哈佛斯坦福这些学校对西方科技的提升功劳很大,但是功劳最大的,恰恰是像朴茂这种西方的二流三流大学。

 

据我了解,其实清北和哈佛剑桥的差距已经算小的了,国内的学校和西方差距最大的,恰恰是双非院校。打个比方,某个普通高中一个班50人,其中有两个学生每门课都能考95分,总分不输给重点中学的学生,但是这个班的其他48个学生,每门课的平均分只有60,与重点中学的学生每门课平均分85相差甚远。

 

大家可以看看朴茂这样的英国三流学校的世界排名,比国内绝大部分211的学校都要高(USNEWS,2020的排名,朴茂排604,太原理工1418,华南师范1106,郑州大学722,上财1066,北京化工538,北京工业719,北京邮电868,北京交通587,暨南大学750,大连理工419,武汉理工447,上海大学511,中国石油大学538,中国地质大学355,可以这么说,朴茂的实力放在中国就是上游211的水平。)。朴茂这学校在USNEWs的排名,放在广东就是老三,仅次于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

 

英国就算没了剑桥牛津这两个TOP10的学校,还有帝国理工和伦敦大学学院这两个TOP20的压阵,没了这两家还有爱丁堡这个TOP30的,没了爱丁堡还有伦敦国王学院这个TOP40的,没了伦敦国王学院还有曼大这个TOP50的,没了曼大还有布里斯托这个TOP70的,后面还有伯明翰,格拉斯哥这些TOP100的以及谢菲,诺丁汉,卡迪夫,利物浦,利兹这些TOP100-150的,形成了一个很有层次感的梯队。

 

大家有兴趣的话,找天列出中国,美国,英国以及日本这四个国家的前20名的大学的世界排名对比下,然后你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和日本的大学出现非常严重的排名断档,英美则没有这种现象。这里我们以相对客观的USNEWS排行榜2021年的排名为例。

 

中国:清华28,北大51,第三名的上交掉到122,中科大124,浙大135,南京148,复旦160,中山大学177,中国科学院大学197,第十名的华中科技209。

 

日本:东大73,京都125,第三名的大阪大学掉到252,东北269,名古屋310,东京工业316,九州329,筑波395,北海道437,第十名的早稻田大学467。

 

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也一样。

 

韩国:首尔国立129,成均馆大学205,韩国大学264,韩国科学技术院274,延世大学329,浦项科技大学367,国立蔚山科学技术院395,汉阳大学440,庆熙大学547,第十名的庆北大学618。

 

中国香港:港大83,港中文95,港科大109,港城大162,港理工170,浸会大学607,第七名的香港教育大学902。

 

新加坡:新国立32,南洋理工38,新加坡技术设计大学507,新加坡管理大学769。

 

然后来看看美英加澳这四个中国留学生最多的的国家。

 

加拿大:多伦多17,不列颠哥伦比亚31,麦吉尔51,麦克马斯特大学133,阿尔伯塔大学138,蒙特利尔大学140,卡尔加里大学174,渥太华大学192,滑铁卢210,第十名的韦仕敦大学287。

 

澳洲:墨尔本25,悉尼27,昆士兰36,莫纳什48,新南威尔士51,澳国立64,阿德莱德73,西澳79,悉尼科技162,第十名的科廷大学174。

 

英国:牛津5,剑桥9,伦敦大学学院19,帝国理工20,爱丁堡30,伦敦国王学院34,曼彻斯特64,布里斯托86,格拉斯哥86,伯明翰92。

 

美帝:哈佛1,MIT2,斯坦福3,伯克利4,哥伦比亚6,加州理工7,华盛顿8,约翰霍普金斯10,普林斯顿11,耶鲁11。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东亚的大学,前两名是单独一档(严格来说第一名单独第一档,第二名第二档)组成第一集团。然后第三名开始排名出现断崖式暴跌,第三名之后的组成第二集团。西方里就只有加拿大是这样,英美澳洲基本上可以做到每隔10名就有一个学校上榜,形成一个很有层次感的梯队。

 

东亚的情况又分为两种,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一派,中国内地、日韩一派。中国香港、新加坡第三名之后的大学排名暴跌主要是因为人口少,他不需要也养不起多家高水平大学,有一两家就够了。中日韩三个人口大国之所以出现这现象完全就是人为造成的结果,尤其韩国和日本,排名断档比中国内地更严重,只有一个原因,政府偏心,把大部分的经费都给了前两名尤其是第一名的学校,导致后面的学校没肉吃,只能喝汤,这就是典型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不信的话我给你们看个数据,以2020年为例:

 

中国内地:

清华310.72,北大190,浙大191,中山大学186,上交164,复旦136,华中科技113(货币单位:亿rmb,数据来源:《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预算经费排行榜》)

 

日本:

东大258819(单位百万日元/161亿rmb,2018)

京都165(单位十亿日元/102亿rmb,2019)

大阪大学157952(单位百万日元/98.7亿rmb,2019)

东北140345(单位百万日元/86亿rmb,2019)

名古屋1098(单位亿/67亿rmb,2019)

早稻田大学1066(单位亿/65.4亿rmb,2019)

东京工业46441(单位百万日元/29.64亿rmb,2020)

九州大学125852(单位百万日元/80.34亿rmb,2019)

筑波大学96995(单位百万日元/60亿rmb,2020)

 

中国香港:

港大106.7亿港元/88亿rmb(2019)

港中文96.24亿港元/80.2亿rmb(2019)

港科大51.3亿港元/42.5亿rmb(2019)

港城大59.6亿港元/49.4亿rmb(2019)

港理工75.4亿港元/62亿rmb(2019)

港浸会37.4亿港元/31亿rmb(2019)

 

新加坡:

新国立15.7亿新元/75.9亿rmb(2019)

南洋理工6.77亿新元/32.4亿rmb(2019)

新加坡技术设计大学3687万新元/2.2亿rmb(2020)

新加坡管理大学1.16亿新元/5.65亿rmb(2020)

 

英国:

剑桥20.75亿英镑/183.6亿rmb(2019)

牛津16.29亿英镑/144.2亿rmb(2020)

伦敦大学学院14.87亿英镑/131.6亿rmb(2019)

帝国理工10.3亿英镑/91亿rmb(2019)

爱丁堡11.25亿英镑/99.6亿rmb(2020)

伦敦国王学院9.65/85.4亿rmb(2020)

曼彻斯特10.97亿英镑/97.1亿rmb(2019)

布里斯托7.07亿英镑/62.5亿rmb(2019)

格拉斯哥6.9亿英镑/61亿rmb(2020)

伯明翰7.16亿英镑/63.3亿rmb(2019)

 

澳洲:

墨尔本35.1亿澳元/173亿rmb(2019)

悉尼27.4亿澳元/135.5亿rmb(2019)

昆士兰22.2亿澳元/109亿rmb(2019)

莫纳什29.8亿澳元/146.3亿rmb(2019)

新南威尔士24.4亿澳元/119.8亿rmb(2019)

澳国立15.3亿澳元/75亿rmb(2019)

阿德莱德9.9亿澳元/48.6亿rmb(2019)

西澳11.2亿澳元/54.9亿rmb(2019)

悉尼科技11.7亿澳元/57.4亿rmb(2019)

科廷大学9.7亿澳元/47.6亿rmb(2019)

 

加拿大:

多伦多36.3亿加元/182.6亿rmb(2020)

不列颠哥伦比亚27.9亿加元/149.3亿rmb(2020)

麦吉尔14.4亿加元/72.4亿rmb(2020)

麦克马斯特大学11.6亿加元/58.3亿rmb(2019)

阿尔伯塔大学18.5亿加元/93亿rmb(2019)

蒙特利尔大学8.4亿加元/42.2亿rmb(2019)

卡尔加里大学14.5亿加元/72.9亿rmb(2019)

渥太华大学11.5亿加元/57.8亿rmb(2019)

滑铁卢11.6亿加元/58.3亿rmb(2020)

韦仕敦大学12.47亿加元/62.8亿rmb(2020)

 

以上数据均来自各家大学的官网的年报/财报,顺带一提,韩国的大学没有公布财务数据,所以没有列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东亚,尤其是中日两国的大学贫富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经费相差60亿以上,英联邦国家也有,但是没那么夸张,第一名和第二名相差40亿左右。顺带一提,韩国的大学水平真的把我惊呆了,朴茂2020年的排名放在韩国可以杀入前十。

 

加拿大和澳洲严格来说也有断档的情况,但是他们的情况类似新加坡、中国香港,人口少,政府养不起多家高水平大学,而且断档情况远没有东亚严重。最后大家可以对比下英国、澳洲、加拿大、韩国、日本这五个人口相对接近的国家的大学排名,日韩真的被虐得体无完肤,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大学学历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不高的原因,相反英联邦国家的大学学历在国际上是很吃香的。如果把排名扩大到每个国家的前50名乃至前100名,东亚的断档现象更严重。

 

最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下德国和法国这两家的情况,会有意外收获,法国的断档也是非常严重,德国好点但也远不如英国。这刚好和诺贝尔奖人数的情况成正比,英>德>法。事实上英国大学里有不少法国留学生和法国老师,从文科到理工科都有。德国学生也有,但比法国人少很多。

 

注释:创新如果按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创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两者区别在于原创型是从0到1,从无到有,典型代表就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凭空创造出一个新产品甚至新行业,因为对原有的市场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令整个行业重新洗牌,因此也被称为革命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

 

相比之下渐进型创新是专注于从1到2,从差到好,工业产品和软件一样,第一代的产品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只能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更新来改进。因为更新迭代不止一次,所以也被称为改进型创新或增量型创新。

 

东亚国家普遍很擅长渐进型创新,但是原创型创新非常弱,弱到可以用零来形容。三星手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今天把手机屏幕做大一点,明天把摄像头像素加大一点,后天改善下电池的续航能力,大后天把手机厚度掏薄一点,顺便把重量做轻一点。

 

苹果和三星可以说是两种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三星这么多年来,能拿的出手的原创型创新据我了解目前只有一个,就是折叠屏。相比之下苹果的原创就强很多,面部识别,指纹识别,全面屏,蓝牙耳机等等都是他第一个率先应用在手机上的。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虽然苹果是第一个使用全面屏的厂家,但是他家的全面屏其实不完善,手机顶部有个刘海,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国产手机比如小米、华为,虽然落后一步,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借鉴苹果第一代的全面屏,成功避开很多当年苹果做技术探索时遇到的坑,然后推出更完善的全面屏手机。小米10的全面屏就只留了一个黑点容纳摄像头,比苹果的刘海强很多。

 

这就是改进型创新的优势所在,事实上中日韩三国一直以来都是靠这种策略,来保证整体科技实力能咬住或者叫跟上以英美为首的欧美国家,不至于出现技术断代。基本上就是西方国家今天推出了一个新产品,东亚国家明天马上推出一个改良型的同类产品,然后西方在大后天又马上推出一个新产品,东亚国家在大大后天再推出一个同类型的改良产品,不断反复循环,互相交替领先。

 

说个题外话,冷战时期苏联也是靠这种策略来保证在整体科技实力不如西方的情况下确保他家的武器不至于被美国拉开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事实上冷战期间苏联也仿制过不少西方国家的武器,然后马上推出同类产品,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下相关资料。

 

两种创新有个很直观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加强产品原有的功能,一个是为产品增加新的功能。有人问两种创新谁的难度更大,答案是原创型创新。难度比改进型大数十倍。原因很简单,改进型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修改,也就是说,人家已经把框架搭建好了,你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些小修小补,省去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的时间。

 

可能说的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好了,比如现在你是一名汽车发动机工程师,你受命为公司的发动机进行改进,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查阅最新的论文文献,或者借鉴其他公司的发动机技术。事实上日韩的汽车工业就是通过拆解西方的产品进行仿制起家的,然后再一步步改良西方原有的产品最终完成反超。但是无论是查阅文献还是借鉴同行,这里面都有个前提条件,已经有一个现成的样品让你去看去摸。

 

但是你们自行想象一下,当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让他们去借鉴,当时既没有航空工业这个行业,大学里也没有航空工程这门专业,连飞机这个词也没有,莱特兄弟完全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出飞机的造型以及工作原理,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原创型创新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对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非常的高。这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当年做模拟电路设计实验的时候,同样设计一个滤波器,我需要几十条线路,密密麻麻,但是英国的学霸,十几条线路搞定了。我当时就一直在思考,为啥人家就能想到这么做我就想不到。在汽车行业,航空航天,军工行业这种现象更普遍,大家如果有亲朋好友在这些行业工作的话可以问问他们,基本上凡是对设计要求越高的行业,英美教育体系的优势就越能体现出来。

 

不过说句公道话,英美这种教育体系的优势只有在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领域才会体现出来(典型代表ARM,Deepmind和SpaceX,三家公司规模都很小但分别是电子设计行业,AI行业和航天业的领头羊),一般的技术开发是体现不出来的。

 

举个例子,同样是程序员,同样开发一个类似QQ这种社交软件,东亚的程序员开发出来的软件不比英美的差。那么什么才算尖端研究,举个例子,国内很多人都是通过特斯拉认识马斯克这个人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当年马斯克创业的时候同时创立了两家企业,一家是特斯拉,另一家是SpaceX(中文名叫太空技术探索公司),大约10年前开始SpaceX就一直致力于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期间遭遇过多次挫折和失败,这些挫折的困难程度比特斯拉遇到的大的多,然后终于在几年前研发成功并且投入商用。

 

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没有问世之前,中国的商业货运火箭一直依靠低廉的报价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上收割了大部分客户。但是SpaceX横空出世之后,瞬间横扫全球市场,可重复使用技术极大降低了火箭的发射成本,因此SpaceX的报价远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价格大概只有其他对手的1/5。

 

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来降低成本,这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既然航天领域能这么干,那么不能排除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干,到时候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此外更恐怖的是,直到目前全世界就只有SpaceX一家掌握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中国日本欧洲俄罗斯甚至美国的其他公司都没有这技术。

 

这就是我所说的尖端科技,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算不上尖端科技,它确实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只是技术门槛相比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来说不算高。很简单的一个事实,特斯拉虽然是好的新能源汽车,但是他在全世界也是有竞争对手的,国内就有理想,小鹏,蔚来等等,有同类产品对标特斯拉,或多或少让特斯拉感受到了一些压力。虽然站在特斯拉的角度上看,可能根本不把国产电动车放在眼里。但是你要这么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特斯拉也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SpaceX不一样,他真的就是垄断了全球市场,其他公司根本就没有这种火箭,连个样品都没有,也就是说目前是处于卖方市场,SpaceX真的就是一家独大,遥遥领先孤独求败。

 

这一大串话的意思是,作为对手,你必须要有同类产品对标你的同行,这样才能避免某个领域出现产品空白,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人,就算第一代的产品性能不如对手也不要紧,可以通过加快版本的更新速度和力度来弥补,但是如果你连样品(也就是我们说的工程样机或者叫原型机)都没有,那就真的万策尽了。在这方面做的最绝的是波音和空客这两家航空企业死对头。他们两家的飞机的产品线基本上是每20个座位就单独出一个新飞机型号,保证覆盖所有细分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说的这些种种,基本上只有在本科阶段才有,硕士阶段是没有的,我本科硕士都是在英国读的,明显感觉到英国的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但是对研究生教育很不上心,碍于篇幅这里就先不介绍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留学见闻录(ID:liuxuejianwenlu),发布时有删减,作者:留学见闻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2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