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3-11-16

哈雷的图书馆

2023年秋招,大厂还值得去吗?

主理人:
大厂的性价比在下降是共识,但互联网大厂依然有很多值得去的理由。

01 值得去的理由

“人生是旷野”的观念这两年很流行,但大部分年轻人在刚毕业的时候还不具备脱离组织、独立获取商业收益的能力,在第一份职业的选择上,走大路是最保险的做法。互联网目前依然是一个能容纳上千万直接就业、制造上亿间接就业的全民性的通用型行业,在大海里才会有大鱼,一个行业的人数越多,就越多地涌现出丰富多样的知识和创新,就越刺激年轻人的成长。

 

腾讯今年有10万名员工,如果每年新陈代谢10%就是会有1万个新人进来,这里面相当一部分都会给校招生。

 

年轻人即便做大海里的小鱼,也不要做小溪里的大鱼,因为在大海里你才有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小只是暂时的,但在小溪里你一抬头就是天花板。

 

选择大厂,本质是选择了一个确定性很强的职业路径。你不用担心公司倒闭、发不起工资,如果你有技能、学历和才华,你想把这些东西兑换成现金,去大厂就好了。

 

什么是确定性?你刚打完球,你很渴,你就不会去小卖铺拿一瓶没喝过的饮料,而是选择可乐,因为你知道可乐一定会在几秒钟后让你解渴,不认识的牌子万一不好喝呢?大厂就是这瓶可乐,只要你愿意服从规则,入职、培训、上手工作、领月薪、领年终奖......这些预期都是比较稳定的。就算哪天你待不下去了,大厂的经历、职级和薪酬基数,也会让你下一份工作不会差到哪里。

 

从报酬的角度看,大厂能提供给应届生最高的现金回报,起步水平也能给到技术类岗位30万年薪、产品运营类20~25万年薪,只看现金流可以说是“毕业即中产”,小红书的核心部门今年甚至给2024届的产品经理开出了3万整的月薪,算法岗位有博士生拿到了100万年包。目前没有哪个行业能同时有互联网的“高就业人数”和“高额起薪”,金融平均薪酬更高但是体量小,今年的新能源或许可以一战。

 

最后可能还有一个优点,大厂可以给应届生最大的平台、最难的项目,让你去练,尤其是技术类工作,大厂上亿的用户基数和业务体量,才能让你接触到最顶尖的1%的难题。产品经理能做的事情会少很多,因为该做、能做的、ROI高的,前人都做完了,只剩些难的、累的、ROI低的给你你修修补补。微信这么顶级的部门,清华硕士呆了几个月最后做了个emoji炸大便的功能。

 

最后呢,想要另辟蹊径是年轻人的共同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只能给一个建议,我想说:“还是先去找个工作吧”。工作一年、两年,哪怕半年、三个月,你觉得职场不好,想去创业、做自由职业,那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先去职场体验一下。

 

02 不值得的理由

在校生肯定也知道卷、35岁危机之类的概念,我用职场人的视角分析一下,其实大厂的每一个优点,它的反面都是一个缺点。

 

进大厂是最稳定的学历变现之路,那自然的,它就非常卷学历。一个岗位3000个人投,怎么办?只能卡学历、卡实习经历,先筛下来2900个人,剩下的再慢慢挑。不仅是学历卷,现在进大厂已经卷到了实习阶段,你实习的时候就要开始参与部门职场政治、要知道抱谁的大腿、要学会站队、要定期跟领导一对一汇报。

 

那些历经千辛万苦卷进去的名校生,就赢了吗,还没有呢。清华北大、藤校留学的学生,发现自己只能做一些非常简单且无意义的事情,去改改页面布局、去查数据、去提升下广告点击率。是的,最优秀的一批大脑都在费尽心机想办法让你多浏览广告几秒钟,他们本来可以去制造航天飞机和核电站的。我并不是说互联网在道德上就不如硬科技高贵,而是你的工作内容所解决的问题是无意义的,认真想想,你到底帮“谁”解决了什么“问题”?

 

大厂钱多,但除了钱多真的没什么优点了,这钱难挣啊。如果你想带着改变世界、科技造福人类、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之类的理想,来到了互联网最好的公司,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有个词叫“Bullshit Jobs”,形容在大厂里打工再合适不过了,复杂的办公室政治、谄媚的上下级关系、没事做也要加班到很晚的形式主义内卷、毫无意义的工作内容、随时可能被裁员,这种精神折磨只能靠消费主义和流行心理学来疗伤,但它们又让你不得不依赖于那份让自己感到疲惫的“Bullshit Job”中获得的薪水。

 

 

学生们很容易低估职场政治的危害性。举个例子,你历经4轮面试进入了某厂的暑期实习,如果成功转正你就可以不用秋招直接被录用为正式员工。好消息是3个实习生都是你们学校的可以一起每天一起吃饭,坏消息是部门只有2个转正名额,感受一下这种氛围吧。以后,转正名额会变成薪资普调名额、晋升提名、年终奖系数分配,强制正态分布和末位淘汰会把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变成流水席。

至于高薪,你用工作时间除一下算算时薪就好了。尤其是互联网增量并不好的今年,公司的利润和股价压力传导到部门、员工,就是随时可能被降本增效,被裁员、降薪、卡晋升等等的压力。今年入职的校招生要做好日均工作11小时以上的准备,做好1年后不能晋升的准备,做好长期在基层拧螺丝的准备。

 

03 这大厂到底还能不能去?

能进大厂的,进去干两三年不会亏。有人说2023年做产品经理是1948年入国军,严肃地说,并不。大厂的产品经理依然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岗位,你可以很容易地拿到2W左右的月薪,而需要做的事情相比其他同等薪酬的工作,要简单很多的,去当几年产品经理刷一下经历和现金流是性价比非常高的职业选择。运营、技术、职能类的工作同理,大厂至少能保证你的下限。

 

在大厂受够了“Bullshit Job”的,大胆退出来,在2023年也是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你对职场、社会、商业也有了基本的认知,不像刚毕业时那么懵懂,存款也有了一些(没存款别裸辞),想回归校园可以读研或留学,想做真正的事业可以去新趋势的公司、去各行各业、去自由职业、回家帮帮爸妈的生意......试试,怕什么呢,永远都有不老实的年轻人。

 

三十年前是国企,二十年前是外企,十年前是互联网。很多互联网的前辈,他们的职业路径就是从宝洁跳到腾讯、从电信局跳到淘宝、从摩托罗拉到小米,早一点看到未来的年轻人、有能力不甘做无意义工作的年轻人,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是稳定的现在,还是有风险的未来。

 

以前大家说,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就像是坐上了电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站着、坐着、做着俯卧撑,铃声响起,门打开就到了楼顶。现在这个电梯卡住了、停电了,轿厢里人挤人,呼吸困难,你是等它恢复正常,还是下去自己走楼梯?

 

哈雷的图书馆:

04 最后,我再讲一个故事吧。

苏格拉底对弟子说:“你们去麦地里建一个最大的麦穗,只准进,不准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埋头捡拾着,手里有不少大麦穗,比较来比较去,总觉得还有更大的在前面,就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低头往前走,过了很长时间,突然,听到苏格拉底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一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不一定能遇见,就算遇见了也不一定能做出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最适合你的工作大概率不是“选”出来的,好的职业规划也不是规划出来的,是随着你成长慢慢调整的。你现在手上就什么牌,就先打,不要羡慕其他人手里的麦子,想要什么,心里有数,慢慢赶路。

哈雷的图书馆

Digital Author,2016年湖北省文科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