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33

2024-04-23

职场10000小时理论践行者 读书笔记

读书日,聊聊“为什么要阅读”

主理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呃……好像自己做不到。

常常会听到这类问题:

为什么要阅读?读书有什么意义?或者说,如何才能看下去一本书?

 

是啊,为什么要看书呢?

现在很多离开学校后的人,大多数都不看书了。

看什么?打游戏刷短视频煲电视剧……反正就是不看书。

和很多小伙伴聊起来,谈及最近看的书时,大多一愣一愣的。

但也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在各个知识平台交流时会发现,平台上的“同学”大都非常热爱阅读,不论什么类型的书籍,几乎都有人阅读;目前沟通中最多的一位,平均一年可以看到200多本书,一年几十本的也非常常见;或许阅读也存在两极分化吧。

反思自己,这几年很多东西都拖了后腿,唯一保留的一个好习惯,就是读书,并且“学会了”看电子书。几乎不受时间、地点、光线以及当下的情绪等影响,可以即时阅读。

读书的乐趣在哪里?

其实就是在读书本身——个人觉得,与其说“开卷有益”,不如说“开卷有趣”。

不论打开的是一本古书,还是一本科幻,不论是一本言情小说,还是一本学术专著,不论是四大名著,还是金古梁温,找到自己读书的乐趣,而不是“苦哈哈”的读书,这是要经历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的,只有静待破茧而出的时刻,或许才能找回读书应有的乐趣。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首先不愿意作茧自缚,其次也没有勇气破茧而出,最后自然也不能化蝶飞去……

所以,为什么要读书?就是通过读书有机会让自己:纵使在最底层,依然能仰望星空,纵使困顿不堪,依然能反求诸己,纵使知不可为,也敢于挺膺而出。

以上就是读书的意义?

不是。

读书的意义在于,不论别人告诉自己的话显得有多么正确,都有自己的判断。

 

再说说看什么书。

自己是秉承“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想法去阅读的。

读书最直观的感受,不论是一个新的领域还是一位陌生的人物(真实的自传或者小说中的人物都可以),或者就是一个事件,都会给大脑带来不一样的冲击,那种新鲜的事物像空气一样涌向你,所以你就必须要大口大口呼吸。

读书就是如此。

然后读的也很杂。

首先会有专业领域类的,即便工作后,还是要持续保持专业类书籍的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我,就是各类经管类的书籍。

其次就是各类人物的自传,自传大多是名人和伟人,所以,会给你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精彩,甚至可以做适当的代入和想象。

第三,那就是文学类书籍了,包括各类小说,金庸武侠可以,莫言的魔幻现实也不错,当然还有刘慈欣的硬核科幻,每个阶段都还会有一些新兴的作家崛起,都是可以持续关注的,如马伯庸、蔡崇达、麦家等等。

至于中外名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也都是必要的。

当这些都成为阅读的“家常菜”后,那就可以涉猎一些哲学类的书籍了。

 

最后,说说每个人的知识体系。

大部分人通过学校或工作搭建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

这个完整不是说无所不知,而是逻辑的完整。

或者说自身的知识体系无法完成自洽,也就丧失了认知能力,其核心就是分析和总结的框架。这就会导致当有新知识出现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要么就一昧“拒之门外”,要么就全盘接收。

所以,读书,最关键还是持续强化学习,重点在逻辑体系的搭建。比如专业性方面,那就搭建专业框架(专著-权威论文-文章),如果是通识的,那就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

当你读一本书时,刻意重新解构全书框架(思维导图模式),另外,可以适当的写写全篇的读后感(不是只言片语的点评)。

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价值不高的,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

也就无从分别对错。

 

最后,多说一句,所谓“大力出奇迹”,其实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只要你读的书足够多,很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