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6

2024-04-26

邓安庆 邓安庆的纸上王国

阅读应是滋养,而非障碍

主理人:
过去一年,我的阅读清单

在一次活动上,有个读者问我:“我也喜欢写作,但是每当一提笔,就感觉之前读过的那些大师杰作就在提醒自己写得多垃圾。怎么面对这样的影响焦虑?”

 

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回答他的:

 

“很多写作者跟我一样出生于一个没有书的家庭,无书可看,也无人引导,但还是慢慢地走上写作这条路。

 

长大后遇到一些家境不错的朋友,从小阅读的书籍应有尽有,反而怕写了,因为一旦开写,那些顶级的作家就像是大山一样挡在前面,反而不如我们这样一片空白一身轻松地写起来。

 

当然后来有条件看书了,影响的焦虑也不如这些朋友的大,因为在发芽阶段就在空旷的野地里,歪歪扭扭长出来了,那就可着劲儿长吧。”

 

另外,我没产生过“他们已经写得那么好了,我何必再写”的绝望感,因为他们写得再好是他们的,我写是因为自己喜欢,写本身就很愉快啊。

 

村上春树有一句我挺认同的:“我因为打从一开始就对‘写小说’这件事没有想太多,可以说幸亏无欲,反而能很干脆地写出来也不一定。” 

 

可以说阅读好的作品,不应是障碍,而是滋养。

 

今年的阅读量,相对我那些爱书成痴的朋友们来说,依旧很少。不过没关系,阅读是个人的事情,量上就不去攀比了。

 

这一年我的阅读偏好是:

 

及物贴肉的写作,去掉语言的花哨和矫饰的腔调,最终作品像是一个长跑运动员,没有赘肉,每一块肌肉都紧实有力,在每一次跑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瘦而不弱,快而不躁,气息控制得当,不冲动,有纪律,有持续的稳定节奏。 

 

整理了一下2023年的阅读清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短篇小说集

《夜叉渡河》

路魆/ 中信出版社 / 2023-5-15 / 58.00元

 

今年截至目前读过的最惊喜的短篇小说集,一定要加一星大大鼓励一下。语言成熟老道、干净利落,读来很愉悦。

 

十个短篇小说,我把它们分为两个脉络:

 

一个是与自身经历有关(祖父、祖母的离世、父亲与母亲的关系等),以现实的事件与感受出发,却不是“贴地”写,而是以此衍生出奇异的叙事效果;

 

一个是完全与现实世界无关的虚构作品,无论是《最后一次变形》,还是《心猿》《臆马》《幻想几何学》等,写得飞扬而自洽,把控力很棒,时不时让我想起早期的麦克尤恩。

 

《招摇过海》

周于旸/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23-9 / 68.00元

 

全书有一种飞扬的少年气,语言干爽明亮。小说不是生发于现实,而是基于他的想象力展开的,所以它不会有现实琐碎的拖累,呈现出轻盈的小说质地。

 

《断头螺丝》

何荣/ 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23-2 / 58.00元

 

一出手就是成熟的。有几点感受:

 

(1)语言的精确与精妙,无论人、物,事,到了作者笔下,会有迥异于常人的视角去描写,读来常给我尖新的阅读体验;

 

(2)对于结构的研究,对折、不对称、相交……从复杂人际关系中提炼出几何结构,然后以小说的面目呈现,从而非常微妙地呈现出人际关系图;

 

(3)对道德灰色空间的痴迷,人往往在“不那么正确”的瞬间最能表现出丰富的人性层次,此书很多作品里都有这方面的探索。

 

中国长篇小说

 

《征旅》

马鸣谦/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3-5 / 148元

 

今年读过最佳的历史小说,应该是写杜甫的小说里最丰赡的一部。

 

杜甫既好写,也难写。好写在于杜甫留下来的诗作,已经提供了当时当地丰富的史料和自己的心境,后人可由此进入他营造的世界;

 

难写在于已经千年前的大唐了,如何细致地描写那个时期的人和事,是需要作者有扎实的学术打底,还要有高超的文学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本书四十余万字,读来兴致盎然,一方面小说力图复原当时的风貌人情(经济活动、官场来往等),一方面刻画的人物(杜甫和围绕他的家人、交往官员,当地人……)都栩栩如真。

 

《金色河流》

鲁敏/ 译林出版社 / 2022-3 / 78.00元

 

三四十万字,读起来并不觉得长,反而因为合理的结构安排和多声部的运用,让人一直能沉浸其中。

 

喜欢的有几点,一个是纯熟的语言,写人状物都非常精到,且有美感;

 

二个是生动的人物群像,从老爹穆有衡到他的两个儿子、河山、谢老师,在他人的眼中与自述中展露出复杂的人性侧面;

 

三个是对一个时代的摹写,作者下足了功夫,故而写起来驾轻就熟。

 

《亲爱的蜂蜜》

笛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2-8 / 59元

 

很好读,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大熊和蜂蜜之间的不是父女却胜似父女的情感,写得细腻动人。

 

很多段落戳中人的情感最柔软处,让人想放下书深呼吸一口气。

 

书前的引语用了茨维塔耶娃的诗句,“孩子,就是世界的温情谜语,这些谜语中也藏有答案。”这句太贴合此书了。

 

外国长篇小说

 

《浮云》

[日] 林芙美子 / 吴菲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3-6 / 52元

 

 

写得如此细腻丰富,让人一开始就沉浸在雪子与福冈复杂、别扭、纠结、痛苦的感情关系之中。

 

战败的阴云之下,个人的命运也随之沉没下去,感情慰藉不了内心,两个人只能捆绑着一起沉下去。

 

林芙美子的文笔太好了,人物、风景、心情都统摄到她细致优美的文字中。读完后,长叹一口气,好久都缓不过来。

 

《魔术师》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 柏栎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3-4 / 89.00元

 

托宾不止一次写前辈小说家了,上一本的《大师》写亨利·詹姆斯,非常好。这一本写托马斯·曼,用纪年体的方式来写其一生。

 

书中呈现的托马斯·曼,是一个只想好好写书却被迫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承担起责任的小说家,“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

 

压抑的同志情欲,被动的流亡,纷繁的家事,沉重的公众人物责任……托宾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厚度。

 

这样的写法是很难的,一方面需要对托马斯·曼的生平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庞大的曼家族),一方面要走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托宾很好地平衡了这两点。

 

《我该走了吗》

[美] 李翊云 / 张芸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3-11 / 79元

 

不是一趟轻松的阅读之旅,需要读者给予耐心,就像是潜入深水,需要专注力的重量,让自己一点点沉到小说中那个叫莉利亚的世界去,再借由她去到那个罗兰与露西尔的世界去。

 

但全书的核却是“女儿露西的自杀”。作为母亲,一辈子都在追索孩子之死的缘由,从孩子父亲那里,也从自己这里。莉利亚的第一任丈夫形容露西死后,“世界太过明亮”,是非常精准而又痛楚的感受表达。

 

《鄙视》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沈萼梅、刘锡荣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21-7 / 62.00元

 

一口气看完了,心理描写很精彩。这个男人实在是让我忍受不了了,又脆弱,又敏感,又自卑,极度内耗,一步步把自己的生活给摧毁了,或者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到了最不想发生的困境里。

 

而如果从妻子的角度来看,她看的是丈夫是如何神经质地把她逼迫到凄惨的境地。

 

《唐人街内部》

[美] 游朝凯 / 尹晓冬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5 / 59.00元

 

可以借鉴的创作形式,以电影剧本的方式来讲三代华裔在美国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变化,设计得很精巧(嵌套式剧中剧),从而大大方便了叙事。我不知道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看此书会是什么心情,我倒是想起当年读的《无声告白》,个中滋味,也许不是一本书能写尽的。

 

随笔

《暮色将尽》

[英] 戴安娜·阿西尔 / 曾嵘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2-7 / 49.80元

 

作者生于1917年,与我奶奶同龄,但中英两国的老人境遇差别之大,与两国的历史也紧密地缠绕在一起。这个是题外话。

 

回到此书,罕见地看到老人如此坦诚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带着人到人生末端诸种顾忌皆已卸下的松弛与真率。

 

我莫名地想到她的同龄人杨绛(生于1911年),同样长寿,同样写到老,但杨绛其实是谨慎很多的,这也与两人的性情和际遇有关吧。

 

《未经删节》

[英] 戴安娜·阿西尔 / 曾嵘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4-1 / 58.00元

 

爽利坦诚,尤为适合做过编辑的人去看看。

 

作者是一个内心非常清明的人,她常说自己懒惰,面对职场的不公和对女性的压榨,不愿费事去争取该有的权利,但读的感受中分明感觉到她在做编辑的过程是自足的。

 

这个自我的完足,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得以保全到最后,何其可贵。

 

《杂草、玫瑰与土拨鼠 : 花园如何教育了我》

[美]迈克尔·波伦 / 林庆新、马月 / 商务印书馆 / 2023-10 / 68元

 

兴味盎然地看完了。好看有二:

 

(1)实际操作部分,七年时间修剪和养护花园,期间既有挫败,也有收获:选择要种什么品种,如何搭配植物,该不该根除杂草,某种植物为何总是种不好……没有丰富的园丁经验,写不出如此丰盈的细节;

 

(2)这又不是单纯的园丁经验之谈,作者自身是作家,有着丰富的学识和深入的思索,比如说他对美国草坪统一景观的反思、杂草为何因人类才有、梭罗的荒原论理之局限……可以说很有深度。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 : 夜女郎的母女论》

[日本] 铃木凉美 / 蕾克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4 / 59.00元

 

饶有兴致地翻看完了。陌生与熟悉的感觉交织在一起。

 

陌生的是铃木凉美写到的这个行业和从业者,阅读即窥探;熟悉的是虽然各个行业有其特殊性,但生活的底色其实是一致的,人性也是相通的,总之为了更好地生活,要不断地调试。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是如此随性自然的流露出来,那真的是从自己的生命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尖新独到。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日] 坂本龙一 / 白荷 / 中信出版社 / 2023-6-21 / 69.00元

 

通勤路上看完的。上一本《音乐即自由》截止到2009年,这一本从2009年到去世前,他人生中最后一本书。

 

他回顾了这些年来满满当当的音乐人生和患癌后的心路历程。他是真正担得起“鞠躬尽瘁”这样大词的。

 

一个真诚和有良知的艺术家,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方面不断探索音乐的新领域,一方面不断地为现实中的议题发声发力。看完后,十分惆怅。斯人已去,心绪难平。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6 / 59.00元

 

相当精彩的导读,当年还没有大陆版时,我自己在网上搜寻打印下来看的。唐诺导读有一个悖论:

 

导读本身是非常好的文字,我没看过他导读的小说,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其营造的世界里,而等我去读小说时却并无此浓烈的愉悦感。

 

并非是说唐诺夸赞过谬,而是唐诺阅读量和思考深度非我能及,有这个落差太正常了。

 

社科学术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 : 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

[美]韩洁西 / 史可鉴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1-11-15 / 78元

 

三个史密斯先生,都是苏格兰商人,他们绕开东印度公司与中国做生意,很小的切口,却得以窥见18世纪下半叶全球贸易网络中大英帝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金融方面能看到一个早期的金融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这本书不厚,但是引用的资料就占了很多的篇幅,足见作者用功之深。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法]皮埃尔·克拉斯特 / 陆归野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1-9 / 98.00元

 

通勤路上看完,让我又一次想起阅读《桑切斯家的孩子们》的感受,它不只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也完全可以当成一本好的小说来看。

 

作者以详实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示完全不同于“文明社会”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的精神世界、风俗习惯、各种禁忌,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由之而形成的一套独特表达方式。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尝试跳脱出现有文明框架去理解他人的过程。另外,翻译得很好。

 

《从万历到康熙 : —次历史周期率的分析》

朱永嘉著、李春博 整理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23-3 / 88元

 

很厚的一本,看了一个月。朱永嘉写此书就是要“以史为鉴”,所以会直接地总结经验和表达个人的感受。

 

他以详尽的笔墨来写明朝自万历到崇祯一路是如何腐烂下去的。印象深刻的是南明几个小朝廷,敌人都打上门了,还在醉生梦死与无止休的内耗,让人咂舌。

 

《要命还是要灵魂 : 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美] 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 / 汤丽明、刘建台、杨佳蓉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3-2 / 60.00元

 

(1)阅读也是个奇妙的相遇,一开始是读《末日松茸》提到有很多苗人在美国采松茸为生,那时我对这个民族很有好奇心,而这本书也给了足够的篇幅来追溯苗族从中国大陆到老挝,卷入战争,最后有一部分到了美国定居的历史。

 

(2)聚焦小女孩的病情,苗族人和代表着现代科学医疗的美国医生和背后的医疗体系,都在尽力地要治疗照顾好女孩,但结果显然是悲惨的。双方的尽力,反而让悲剧的意味更浓。这种冲突,折射出来的巨大文化差异,有时候也让人讶然。

 

(3)能感觉到作者是温柔的,她说:“最值得观察的活动并非发生在中心,而是在交界的边缘。我喜欢海岸线、锋面以及国界,因为在这些地方总能看到耐人寻味的摩擦与矛盾。”的确如此。

 

《口袋里的进化论 : 从自然之谜到基因未来》

[法] 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 / 刘昱、王龙丹、邢路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22-5 / 58.00元

 

很小巧的一本书,通勤路上翻完的。它是一次对达尔文主义的知识考古。书

 

中提到“进化”一词,“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使用 ‘进化’这个词,尽管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段中使用了类似的表达:‘生命与其蕴含的能量最初被注人寥寥几个或单个类型之 中,而当我们的星球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持续运行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 演变而来并依然在演变之中,由此观之,生命是何等的壮丽恢宏。’”

 

何其美的结尾。

 

非虚构、传记、口述

 

《最后的耍猴人》

马宏杰/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3-1-3 / 68.00元

 

看到结尾,耍猴人抱着已经冰成一团的猴子失声痛哭,真是又难过又气愤。

 

耍猴人这样一群跑江湖的人,生活之艰辛,路程之波折,所得之微薄,看得心头沉沉,即便如此,也比种地好谋生一些。

 

书中有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我想,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贫富差异至今还很大,我们每个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个人能找到一种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方式生存下来,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 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 译林出版社 / 2023-1 / 108元

 

此书之所以能够问世,一方面来自于杨苡的口述,一方面也来自于学者余斌持续十几年的努力。

 

他在后记提及这本口述自传特点,"依我之见,对杨先生而言,口述实录的一大好处,恰在于它方便容纳看似旁逸斜出的零零碎碎。"

 

如此细致地讲述给我们听,那么真切,那么坦诚,那么事无巨细,也正是此书可贵之处。另外她与"大李先生"的情感是全书最动人的部分,而对丈夫赵瑞蕻则没那么多好话。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 刘云虹、许钧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1-1 / 68.00元

 

相当好看。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极力保护自己私人生活的小说家,在其晚年更是隐身状态,作者也不可能坐下来跟传主慢慢聊,他只能通过作品、周边朋友采访、同行评议等“包抄”的方式来写。

 

但这不妨碍作者能够深入地探讨米兰的“作家人生”: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身为捷克语作家与法语作家的双重身份、早期的抒情诗人与后来反抒情、惯于反讽的小说家……

 

阅读的过程,时常有深切的共鸣。因为米兰的经历与观察,与当下吾国的现状有着奇妙的呼应。经历这几年的事情后,再读米兰的作品,理解会更深入很多。

 

自己的书

 

最后要说的是我自己的书《留灯》,这本书我写了六年,但其间我也写了其他的书。

 

当时跟编辑在聊的时候,我说我想写一本没有乡村的书。乡村是我熟悉的领域,也是我写得最多的题材。而这本书我希望走出去。

 

走出去很难很难,但我还是写完了。写到后面,我慢慢发现中篇小说应该是这个书的样貌,四个中篇,每一篇三到五万字,它将会不同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也是我写得最舒服的一个体裁。

 

「成长的时间线」不是我刻意安排的,而是写着写着发现无意间形成了这样的时间脉络。

 

希望有个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