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4-05-24

后厂女工小王 小红书运营手册|全本连载中

【第28章】【运营心法】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小红书玄学:审核、流量、发布入口、作者等级、发布时段

主理人:
运营账号这件事,其实是在帮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人类。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5个关于小红书的玄学,这几个玄学也是我经常会被读者朋友们问到的一些问题。它们关于:

 

审核、流量、发布入口、作者等级、发布时段。

 

一,我们首先来说审核。

 

也许你自己有感受,也听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声音:小红书的审核愈加严了。

 

我有一个对「红利平台」的打趣的定义方法:还能加微信的,统称为红利平台。比如播客这个形式,包括小宇宙App在内,播客主可以在音频内容、shownotes里随意告知听友加微信及加入听友群。

 

还有多少人记得,小红书当年也这样,是很容易就能加到客户微信的。

 

现在的小红书当然依然有红利,但它的「上升性」大过了「红利性」:

 

尤其是这两年,小红书起势之后,审核愈加严格了。

 

我之前做内容平台的产品设计和策略设计工作。其实所有的内容平台,包括小红书、抖音在内,平台打击的无非就是两种内容:

 

第一种就是质量确实不行的、违反法律法规的、有错误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全平台通杀,不多解释了。

 

第二种就是平台认为不符合自己平台价值观取向的,妨碍平台在中间挣钱的。

 

比如说小红书其实就很不欢迎卖保险的创作者。有读者朋做的就是保险经纪人,经常要么内容发都发不出去,直接卡审;要么就是流量起来了,然后咔被砍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给的建议是:改改重发。

 

如果是视频那就再去掉风险大的词重剪一下,或者改改脚本快速重录,重新发布,直到它达到你往常的流量水平。

 

很多人说小红书的审核很「迷」:

 

其实不是迷,而是它一定是有松有紧的,是动态的。在一段时间内,平台不欢迎的类目、不喜欢的词是会变的。

 

再一个是,内容千姿百态,审核本来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可靠。有时候就查不着,有时候又能查着,系统会错判,也会找不出来问题放行。还会出现违规了但不通知的情况,直接降权。「法官」有时候还会错判。

 

我还有这么一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审核违规,好比违法犯罪。

 

那些不好的行为,有的是违法,有的是犯罪。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宪法还没全编好,他自己内部还在天天改这个法律法条。

 

作为在小红书的高风险品类,一定要有很高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小红书平台价值观不欢迎的的品类,包括保险理财。对于什么是高风险词、什么内容在平台不能说,其实靠经验是可以逐步形成手感的。

 

我在内容平台工作了 8 年,哪怕是国内最头部的APP,内部也会有一个大群,叫做审核捞回群。

 

啥意思呢?就是机器判错了,然后作者觉得流量有问题,直接找到了运营,问咋回事。

 

运营一看机器判错了,然后发群里要求捞回。产品经理们因此调侃:人工智能是人工的智能啊。

 

在第12章中,我给大家分享过审核的流程。【第12章】【运营技巧】小红书笔记出爆款现阶段不为人知仍然非常好用(用户没看疲)的小技巧——封面、标题、配文、群名、笔记审核、发送时间

 

作者在所有内容平台发布内容后,内容都会经历几道大关:

 

质量审核(有无黄赌毒危害国家信息)-内容审核(你的内容判级)-初步推流(第一个流量池)-扩流(一级流量池)-再次扩流(多级流量池)-推流衰退(因实效性过了逐渐不推,如部分平台明确的策略:2月前内容不会出现在feed)

 

审核流程里,有机审、有人审、有安全审核、有质量审核,多重的人、机器都在给你判分,根据你的分发表现还会继续判分。

 

有没有发现这一点都不神秘?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如果你对发一篇笔记,应该有多少的曝光量是有手感的——比如平时篇均几千,结果再发一个 22 阅读量,那其实自己是可以发现不对劲的,那咱们自己追踪数据,有问题就重新调整重发就好了。

 

这事儿像开车:我之前写说,知行合一,就像开车,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换胎。运营这事儿本质一样是开车,创作者在开车,平台也在开车,都是一边开车,一边换胎,一边思考,一边确认自己的能力边界。

 

所以说还是要多干、多试。我们常说的「犹豫要不要做一律做」,因为不做根本不知道会咋样。

 

把想干的都干了,就没空内耗了。

 

如果策略、审核标准是一成不变的,那机器不用优化迭代了,策略产品经理也不用上班了。

 

二、关于流量。

 

有朋友会问:我这个账号好久没更新了,流量不行了,是不是平台给我降权了?或者说我要连续发好几条笔记,怎么就第一条好,后面的怎么都不好呀?这是不是平台打击我了?

 

比如说这位读者朋友,绿绿:她发了几篇笔记,有一篇特别表现好,剩下几篇就都不咋地。她觉得很困惑,问我,是不是被平台针对了。

 

 

 

 

我看过之后,得出结论:数据好的笔记是因为关联了小红书平台的活动。绿绿作为这个平台活动的参与的创作者漫画师发了一篇这个话题下的笔记,负责这个话题的运营同学其实是干预了他这条笔记,所以这条笔记数据就突出好,而其他的就回归均值了。

 

所以说,其实不是后面的笔记流量不好了,而是第一篇笔记在运营的干预下流量过好了,像一家估值过高的公司一样。

 

那我们自己作为账号运营者,作为股东,就对内容有了错误判断,以为只要那样发就行了,因为那么发不是爆了吗?那后面不行,又是因为发太多了,所以又不好了?

 

其实完全不是。

 

你当创作者越久,越要对平台去魅,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我的专栏里要反复跟大家说要面向运营同学的周报运营的原因。

 

只要内容好,对用户有了解,对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有了解,数据是可以变更好的。

 

三,发布入口。

 

有一个抖音直播的说法,说用电脑直播推流会比用手机给的流量多,所以要买一台新电脑。

 

其实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我还看过另一种说法,说各个入口开播给的流量不一样,其实这都是假的。

 

道理也很好解释:平台它不是傻的,像抖音这种发展很完善的内容平台更是聪明,一个内容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分发,只和内容好不好,用户喜不喜欢有关。

 

而大家乐意相信那些玄学,内在其实是一种希望找到捷径,希望把自己现在做的内容不行这个事儿合理化的借口。

 

其实这个东西它很简单,只是放在线上大家就觉得好像变玄了:

 

你可以这样想:抖音、小红书这些内容平台都是一个商场,那用户进来就进行消费,只不过是内容消费。

 

一个商场有大门有小门,商场的目的就是不管从哪个门进来的客户,都让他在这个商场里消费买东西。那哪有从小门进的人才让买 LV ,大门进的就不让的道理呢。

 

平台要做的事其实就是通过系统判断内容分发效率和效果,用户喜欢的继续分发,不喜欢的停止分发。就这么简单,用户越看内容越喜欢,在平台越待越久,他越刷越爽,时长越来越高,广告卖得越来越多,在平台里有更高的成交,平台越挣钱。

 

想清楚这个逻辑,就其实就会知道不存在什么秘籍和捷径,所有内容平台都是一样的。

 

四、用户等级。

 

我再补充一个小传说:小红书是给创作者做了分级的,包括像什么奶瓶薯,困困薯、文化薯,然后又铜冠薯、银冠薯、金冠薯,就这个成长等级,有种说法说会影响曝光。

 

 

 

其实完全不会影响曝光。小红书的作者等级,系统的作用,其实就是「暖」咱一下,给创作者自己被关心的感觉。

 

发内容大胆整就行,不用看着这个级别发,不存在因为级别不同而给的曝光量不同的策略。

 

平台完全没有理由因为作者等级限制用户,因为平台巴不得用户多,生产好内容。

 

大部分平台都有会有新手启动保护策略,但也只是概率,概率和策略上,所有账号都是一视同仁的。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它各种徽章等级的存在就是为了鼓励创作者发文,类似功能还包括运营周报。

 

我们做小红书多会隔三差五收到「你是本周红书社牛」,「恭喜你连续第几周成为小红书什么什么类目的观察者」这种提示信息,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让创作者感觉自己是被平台关心的、在乎的。

 

小红书,也是很多人在小红书上班的。产品经理做一个新功能就要写进他的周报,对吧?他和咱们都一样,都是上班的。

 

比如说像上线创作者运营周报这个功能。假如你是产品经理,你在小红书干,你要做一个运营周报的功能,那它这个功能的需求背景和目标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提高创作者的黏性,促进用户发文。

 

那怎么样提高黏性呢?那就是让创作者感受到平台管它。

 

那我们作为平台怎么让创作者感觉到?咱管他就是要么给钱,要么给感情。创作者运营周报实际上就是平台给创作者的一个感情,而且事实证明这个感情给的真的还很有效,就像徽章体系、打卡任务这些都是让作者感到关怀,感到被看见的功能点。

 

从产品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小红书是中文互联网所有内容产品里最能给创作者情绪价值的内容产品,它算是就把情绪带着这事玩明白了、玩透了,就是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每个家伙都需要爱。

 

所有价值都是情绪价值,所有消费其实本质都是情绪消费。

 

不仅从算法上,小红书让每个人都有出爆款的机会——你在小红书是看不到一个非常巨量粉丝的账号的,一方面是因为小红书确实用户体量还没有抖音大,但更多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流量平权机制的平台,就是它是单篇笔记价值导向,而不是达人导向的。

 

我们喜欢一篇笔记,这篇笔记能爆,是因为我们认可这单篇笔记的价值,而不是因为这个作者是谁。作者是谁的这个因素会比别的平台要更弱。

 

在小红书每个人都有红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为什么说小红书是有社区氛围的呢,为什么上小红书,主流内容是「姐妹们,我分享一个什么经验」呢——这就是小红书在中文互联网的独特性。

 

五,关于发布时段。

 

你可能也看到过,就是说什么样的内容要几点发,什么样的内容是几点发的法则。

 

其实几点发真的完全他们的不重要,就这个平台它已经很大了,够大了,你发了这个内容几点都会有人看的。

 

小红书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时间线,就是大家对你哪天发的这个东西其实不会有太具体的感知。而且小红书是一个在搜索上拥有结构性优势的平台,大家进了小红书是搜有用的东西,往往他就是有着一个它更长尾,因为它是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长期的反复被复用的经验。

 

如果你是一个小红书创作者,你会发现很久之前发的一篇笔记还在反复被人点赞,为什么呢,通常就是因为这篇笔记恰好就是对这些用户有用的内容,它会不断地从搜索结果页看到你的分享,然后给你点赞,流量会反反复复地从这里来。

 

所以说我们在小红书要更有做SEO优化的意识。我们在第 26 章讲了这个事儿,戳这里直接回看:【第26章】【运营技巧】小红书的SEO优化:让用户在搜索页里搜到你,正如你从搜索里搜到你想要的内容那样

 

运营账号这件事,其实是在帮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人类。

 

小红书了解,知道创作者需要被看见,他知道每个家伙都需要爱,那我们的观众,我们的用户也是一样的,他跟我们一样需要被看见、被关注。

 

所以就这里面有非常多,就我觉得可以增进对人类的理解的东西,然后放到实践里。那你知道大家都需要被看见,你也不例外。那在我们的内容的评论区里,就要给你的受众留出表达自己的机会。

 

我始终主张内容创作者对平台祛魅。

 

有一件关于罗振宇老师的小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罗老师很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命门掌握在平台的手里,因为如果他是一个公众号的大号,他确实是一个公众号大号,但他是个大号,那微信想把他掐了随时都可以。如果他是微博大V,那他就得看微博脸色说话。

 

所以他当时做了一个反潮流的决策,就是自己出去做了个得到APP。

 

当然了,所有东西上面都还有上面,就像我们做APP,那上面还有工信部,工信部上头还有上头,但相对而言就掌握了一定的自由。

 

其实表达这件事就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小特权。我们作为创作者,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是品牌还是个人,都要知道,小红书其实就是个渠道,是个阵地,它是一张名片,是一个工具。

 

所以,一,不要逆自己的本性表达,因为不可持续。

 

二,对待他的态度要像编织一个作品。我们要认真,倾注感情,但它是作品,它也不是你,它是你「外溢的能力」,正如我们在专栏第一章讲的那样。

 

至于我们作为创作者和平台的关系,叫做「互有得益」。平台拿走我们的优质内容,我们跟他换,我们要拿走的东西包括表达的快乐,包括其他收益。

 

今天的内容一部分来自于我多年在内容平台做产品的经历以及博主的视角。其实在工作中我会发现,这里确实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我做的工作类似弥合信息差。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表达真的是件很快乐的事儿。如果还没开始,那么建议你放下一些犹豫,赶紧投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