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21

2024-06-11

AI 破壳儿 有趣的 AI 工具使用案例分享

吃光三包 AI 零食,这是我的餐后点评

主理人:
AI 零食,能打几颗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破壳儿(ID:ai_shell_breaker),原文标题:《AI 薯条试吃报告:这是 AI 认为人类喜爱的风味组合》

 

每次逛无印良品的时候,我都会顺便买点零食。但这次,我发现了一件新奇的事物 —— AI 薯条。

 

别误会,这并不是说零食也变成虚拟的了。而是 AI 变成了“幕后厨师”,掌管调味效果。

 

AI 薯条共有三种风味 - “中式” “东南亚” “西式”,每种风味都号称是 AI 经过 N 轮测试,推算出人类最爱吃的香料味道组合。

 

 

各买了一包,打算尝一遍看看。


餐后点评:没尝出风味,咸倒是真的

第一包,选了“东南亚风味”来试水。我还挺喜欢东南亚菜系的,泰国菜、新加坡菜、越南小吃都是我的心头好。

 

可惜的是,这包 AI 薯条只让我感受到咸,以及少量红辣椒粉带来的微辣,没有预想中的东南亚风味。一包分量不大,吃完之后咸到口干舌燥。

 

 

其他两包的口味也类似,其中最咸的是“中式风味”这包。“西式风味”略带烟熏味,但也很咸。


融入 AI 之后,薯条会更好卖吗?

“科技与狠活”,在餐饮方面并不是褒义词。从生产日期来看,AI 薯条的科技噱头并没有能带飞销量。

 

AI 薯条的首次上市时间是今年 2 月初,首批产品是 1 月底生产的,保质期为 7 个月。一般来说,食品初上市的情况下,因为市场情况不明,产量并不会很大。

 

但我在 6 月份竟然还能买到首批产品,保质期已经过了大半,可见产品的周转效率。

 

不仅如此,我去查了下其他人的购物评价,原来比我吐槽得还狠:有的说“中式风味”吃出了一股中药的苦味;有的人说“就算只是炸土豆也比这个好吃”。


AI 插手口味开发,步子迈得有点大

作为一名猎奇的食客,之前我在 MUJI 买过各种小众零食,比如乳酸腰果仁、香辣鱼骨头等等怪味,但我仍然认为「AI 薯条」推出得有点草率了。

 

首先,消费者对 AI 在口味研发方面的能力缺乏认可,自然对 AI 薯条没有信任和购买欲。

 

AI 虽然比前几年要变得更聪明、更智能,但是大众印象仍停留在图像和文本生成等使用场景,这些场景跟食品调味都没有直接关系。

 

在市场教育空白的情况下,即使在包装上声称“AI 调味”,也不会有什么爆炸效果。

 

而“AI 认为人类喜爱的风味组合”这种宣传语,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显得有些“爹味”。

 

其次,AI 薯条缺乏对食品口味的预期管理,很容易产生体验后的预期落差。

 

如果买过其他零食,会发现现在的风味标签越来越具像化、场景化,比如“螺狮粉味”“巴西烤肉风味”“黄瓜味”这些标签,都非常具体地指向某种特色食物。

 

 

这种包装策略背后的依据就是“预期效应”。

 

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有特定的预期时,这种预期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评价,人们会倾向于在真实体验中寻找和预期一致的东西,同时忽视那些与自己预期相悖的信息(如果不多的话)。

 

反观 AI 薯条,虽然通过“AI 通过海量数据,发现了人类最喜爱的香料组合”体现出了智能感,但这也让消费者建立了一种笼统的高预期,自然会更容易失望。

 

最后,AI 虽然在食品界存在感越来越强,但插手口味开发还非常罕见。

 

之前钟薛高有一款售价便宜的 AI 冰棍,号称从营销、设计... 全链路使用了 AI 技术,但是口味方面,AI 只是在经典口味中提供了选择建议。

 

 

可口可乐跟好利来推出了一款联名巧克力,也是 AI 给的口味建议。

 

不过巧克力本身的基础风味都来自双方已有产品,并加入了跳跳糖的点缀,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口味开发。

 

 

就现在而言,能瞒过人类眼睛的生成式 AI,还不一定能哄得住人类的味蕾。

 

AI破壳儿: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点个赞」告诉我们吧!

 

欢迎关注「AI 破壳儿」,我们致力于提供实用的 AI 工具指南、有趣的 AI 使用案例、多元的 AI 产品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挖掘 AI 的潜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破壳儿(ID:ai_shell_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