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4-07-18

哈雷的图书馆

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主理人:
又是一年录取通知书寄到家,很多人要面临的情况是,第一志愿没录上,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

也可能,第一志愿也是听父母老师指点说“有就业前景”才填的,自己并不喜欢。

我当年填报志愿没这个烦恼,清华的统招在湖北只要3个文科生,第一名读金融,第二名去了法学,第三名到我只能读社会学,也没有其它选项了。

 

绝大多数高中生在自己17或18岁那个夏天要面临的情况是,在对高校专业、行业、社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用几天的时间决定自己未来4~10年的人生轨迹。

 

但我想说,本科的录取专业根本不会对你的人生有多大影响。

 

假如你被分到了不喜欢的专业,今天我就来聊聊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如何改命:作为一个刚刚从世界上竞争烈度最高的考试中解放出来的高中生,应该知道哪些真相,才能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

 

01.看清楚高等教育的本质

问个灵魂问题:为什么国家财政每年花费上万亿投资教育,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可以被私营企业直接“买走”?

 

清华2023年的经费是411亿元,同年的在校生是4万3千人,这包括了本科和研究生,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一年就是95.6万元。

 

清华一年花100万培养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毕业后可能没有去制造火箭,也不去西部修水电站,而是跑到科技公司卖app开屏广告,或者去短视频公司开发算法帮助股东们增加用户时长。

 

这对教育事业而言,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前几年有个北大博士毕业去做电商直播,评论区都批评他浪费了国家资源,“国家花大钱培养你,你毕业不去搞科研对得起我们吗?”

 

这个逻辑对不对呢?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首先,国家对人才的分配政策与态度,是经历了多次调整的。

 

在曾经很长一段时期里,大学毕业生是由政府统一包分配。你毕业了要被分去什么单位工作,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但是因为那个年代大学生稀缺,基本都流向了重要的岗位上,读大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

 

1996年正式取消了这一制度,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2020年毕业的那年还有《就业报到证》,到2023年也被取消了。

 

这整个过程,就是高等教育、人才资源不断市场化的过程。

 

在市场化的分配思路下,人才的需求主体已经不是政府了,而是私营企业甚至是个体,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都来自私营经济。

 

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从事的工作,这才是分配政策的核心逻辑,这是中国历史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现象。

 

在以前,社会对受教育劳动力的需求是庞大且明确的,如今高校已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你的,和社会希望你会的,错位太严重了。

 

一旦毕业,就是各凭本事吃饭了,根本没有谁会为你承诺毕业后的人生。

 

你自己如果不早点觉醒,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前途上,多数人的父母是不懂时代的,学校是不对你负责的,也不会有别人再来替你兜底了。

 

02.谋生的逻辑你可能没想明白

咱们大多数人对高考的理解,是建立在这个逻辑上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好好学习才能进入好高中,进了好高中才能考上名校,考个好大学再报个好专业,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这辈子就安稳了。

 

所以寒窗苦读12年,顶多再读研熬几年,以后的人生就甜了。

 

这个逻辑,在2016~2019年以前是成立的。那个时代是名校相对稀缺,资本市场支撑了大批高薪脑力工人的年代,读名校、进大厂,是一条清晰可见的学历变现的道路。

 

但是站在2024年这个坐标点上,上面的思维已经彻底落后于版本了。

 

第一个问题是必然的内卷。这是一种大多数人注定失败的道路,先设立一个规则淘汰90%的人,让剩下的人进到名校再淘汰90%,剩下的人进入职场再淘汰90%......当然更能吃苦也是优势,喜欢玩这个游戏你就去卷吧。

 

第二个问题是容错率低。按硕士毕业的标准,培养一个能挣钱的后代居然需要读18年书?这么说吧,我大一入学的时候是2016年,那个时候文科生想挣钱的终极答案就是去投资银行,假设你选择了金融专业并且读完硕士,此时已经是2022~2023年,金融行业已经大变天,找份工作都不容易,别说发大财了。

 

第三个问题是时代变化太快,第四个问题是对社会了解太浅薄,第五、第六、第七......大家自己补充吧。

 

我前一阵去了东南沿海考察,浙江和江苏的一大区别在于,江苏人极度重视教育和体制,而读书在浙江人眼里不是那么重要。准确地说,并不是教育不重要,而是读书不是必选项,尤其是商人家庭,这书是可读可不读的,但有一样技能是必须培养的:如何创业。

 

在这方面,福建人要比浙江人更加彻底,福建老板送孩子读名校的唯一作用可能是在饭局上炫耀一番。

 

浙闽为代表的中华海洋文明和内陆大河平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对待高考的不同态度,其实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谋生策略。

 

农耕文明富饶,但开发了几千年后人口暴增,人均资源反而少,并且竞争同质化,观念和出路都很单一,能进入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体制就成了普通人最好的出路。哪怕是经商,也往往是围绕政府资本。

 

海洋文明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反正种地的天花板肉眼可见的低,不如去探索新的增量空间,所以倾向于向外闯荡,并且山地之间零散的小平原彼此难以联系,大家的价值观也更加开放多元。

 

农业文明一辈子都在追求“上岸”,海洋文明却喜欢说“下海”。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句话:“To be a sailor of the world, bound for all ports.”

 

意思是:“人生在世,我愿做一名水手,奔赴每一处港口的风景”.

 

这句话对农业思维的震撼是很大的,人生哪有什么岸啊?

 

03.“上岸”和“下海”

我在这篇文章:写给名校背景的朋友们,提到过,人生有两条路径:政府路线和市场路线。

 

体制内路线就是党政机关、军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要说当今哪里最看重文凭,还得是体制内。比如你要走公务员路线,最佳选择就是选调生,这里最看重的是名校;如果你要进事业单位或者国企,那专业对口和是否双一流学校非常重要。对比之下,去私企更看重的是技能和实习经历,前几年大专学历入职字节的案例也不少。

 

很多人片面迷恋名校,其实是没有看清楚体制内外两条路线的本质区别。

 

 

举个例子,2021年北京市出了个计划单列落户政策,很多互联网大厂的名校校招生都拿到了这个名额。刚好那年也是互联网裁员的高峰,于是好巧不巧,阿里巴巴裁员的时候压根没有看落户名单,把一个正在走落户流程的清华毕业生裁员了。

 

这合理不?至少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裁员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流程走就行了,该补偿补偿,该要你走你也得走,至于户口,那是人社局委托企业代办的事情,私企非要违约,你也只能去花时间仲裁了。

 

这几年我还看到过“小米裁员应届生”、“特斯拉毁约校招生”,然后一些985/211的应届生在网上发帖控诉企业缺少社会责任。

 

这个事情吧,非要讲规则,就是劳动法,只要按法律赔偿了,企业没有任何道德层面以外的错误。

 

因为自己是名校,所以认为企业不应该裁员自己,这个逻辑是非常幼稚的,或者说“学生思维”太重,对社会的幻想太多,难道私营企业裁员还要照顾你学历的么?

 

情理上可以骂,但论规则,学校之外的世界一直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体制外的世界,是市场经济的世界,大家吃这碗饭靠的是创造价值和竞争规则,名校毕业,只能决定你入职,不决定你的后续发展。

 

毕业前,你说自己是985,别人稍微多看一眼;工作三年五年,你还把学历摆出来,就等于说自己这几年什么成绩也拿不出手。

 

清北毕业,最好的出路之一就是金融了吧?像光华、五道口,都是本校鄙视链顶端的专业。但其实做金融的上限是看你的资源,清华毕业证也只是入场券,普通背景的学霸去做金融,也只是干苦力的小兵,人到中年被裁员也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这就是海洋世界的规则,文凭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能博得多大的价值,也要看你手里一共有多少牌,以及如何配置资源了。

 

相较之下,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是不是感受到了陆地的安全感?

 

不过,陆地也有陆地的规则,那高耸的城墙也不是普通小兵可以觊觎的领地。

 

04.上大学的价值是什么?

到底该如何理解学历的价值呢,我认为可以按照住宅的居住属性和金融属性,也把学历拆分成两种属性:能力属性和头衔属性。

 

能力属性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985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就是要强于普通一本的毕业生。

 

头衔属性,是说我谈恋爱只找985的,不是看你能力强,就是图你的title,图说你出去有面子。

 

为什么大公司招聘要求学历,就是省事嘛,默认你的学历头衔 = 个人能力。

 

能力属性支撑起了头衔属性,但也有漏网之鱼,顶着名校学历,其实能力一般般。

 

单独看文凭的能力属性,这么多年来已经逐渐被互联网外溢出去了。所有大学的课程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学,清华学生平时上什么课,你在bilibili、学堂在线也可以听一样的课。

 

其次,就是我说的,高校培养的能力,和社会需要的能力,错位太严重了。

 

我的本科专业全国排名第一,但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四年什么也没学到”,真正有收获的知识都是靠自学。

 

更不用说,有多少课程设置是落后于社会十几年的、有多少作业、论文、考试是毫无意义的。

 

让我更直白一点说,要是老老实实按照学校给的培养计划去学习,四年毕业之后到了社会上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特别是20年代以来的这三四年,很多大学生就突然迷茫了,找工作时遇到巨大的心理落差,陷入焦虑和拖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再来看头衔属性,由于长达几十年的扩招,读大学已经毫不稀奇了,1980年出生的人里有 4.5%是大学生,2000年这个比例变成了63.2%。

 

211以上的学校数量太少,所以按比例依然还是稀缺的,整个90后群体,大概只有2.5%的人拥有211及以上的本科学历。

 

整体来说,本科学历的光环已经不复存在,top名校的光环也是日益被解构,小红书上随便一刷都是清北的,早就祛魅了嘛。

 

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除了技术工种,本身也并没有什么能力门槛,只要是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训练一两个月都可以上手做,但你没有学历就是不要,这就是头衔效应:其他人都有,你也得有,尽管学历这个东西和你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

 

所以这几年出现了一个词,叫“overeducated”,意思是接受了过高的教育,超过实际工作需求。

 

 

总结一下,学历在社会上的作用是:能力证明 + 头衔光环。企业真正需要的能力,现在都不按学历筛选了,在相关领域的垂直经验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光环嘛,早就有共识了,那就是孔乙己的长衫。

 

以后读大学,会慢慢收敛到两种路径上。

 

第一条路是脚踏实地,早点退出内卷,去学一门技术,用能力去市场经济上吃饭;

 

第二条路是努力考到最好,读top名校,用头衔去交换价值,并且主动去链接最好的人脉,就如同读EMBA、总裁班等,变成建立圈子和人脉的工具。

 

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大学生,要早点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路径,向上或者向下,但绝不是悬浮在空中。

 

我相信新的社会观念会慢慢普及的,学历的投入产出比下跌这件事你早晚都得接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05.自我教育

大家这几年都有个感受:学校没那么重要了,很多道理是在毕业以后才学会的。

学校不会教给你的事情很多,但学校的定位,本来就不是要把一切都教给你的。

中学政治课就讲过,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学校里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和大量的同龄人长期共处,在其中能学到最有用的东西其实是如何社交:如何交朋友、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能量、如何处理多边关系………

 

我们从同龄人那里获得第一个朋友、学会流行词汇、讨论一切好奇的话题、体验恋爱、参与集体活动.....

 

其次学校提供一个竞争环境,教人如何调动资源去达到目标、如何理解失败,在当前阶段尽可能探寻人生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搞反了,只在校园里学知识完全没有发展“社交能力”,毕业才发现再也没有一个比校园更完美的同龄人环境了至于知识,学校课本能提供的知识相当匮乏,我们需要看课外书、需要问父母长辈需要在互联网上自学。

 

家庭教育在18岁前占很主导的作用,家长性格、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都极大地塑造一个孩子的三观,成年后的种种行为倾向、生活癖好都能从幼年找到缘由。

 

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18岁后脱离学校、社会、家庭完成了他们使命,自己要接手剩余人生的主导权。

 

所以,哪怕有人学历不好、家庭条件不好照样能成大器,原因就在于“自我教育”的无限可能。

 

学校本就没有能力把一切教给你,当我们不再把教育理解为“往空杯子里倒水”或者“向硬盘拷贝数据时,才能止确看待字校、教育、自我的作用。

 

说到最后,好像一切又回归到了自己身上,什么考试啊、学历啊,不过是身外之物,或许有一天你醒来,发现高考十二年像是一场梦,人生的游戏才刚开始。

 

6.作为学长,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

 

 

很多人爱谈论职业规划,其实是看得不够高。

 

我曾经有一位职场上的师傅,他职级做到很高,有多高呢,他每周一早上向滴滴总裁柳青汇报工作。

 

某天我问:“你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考虑创业呢?”

 

他说,自己尝试过,但最后怎么做都不舒服,想了很久,才明白是性格问题。

 

所有的职业发展,一开始是看你的学历、技能、个人意愿;到后面看你跟职场的相处程度,还有运气;到最后,最后的最后,一切的最后,看的是你的性格。

 

有的人技术能力很强,但当不了管理者,因为他只喜欢研究技术;有的人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很深刻,但是经不了创业;有的毕业生很优秀,好不容易拿大厂的 offer,但在办公室里坐不住,他就会出去折腾。

 

性格又是看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没有几十年的挣扎消不下去。

 

所以命是有道理的,你到了那个十字路口就会明白,有的机会不是不属于我,是性格决定了自己拿不住。

 

说到这里,你还觉得录取专业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但只要天塌不下来的事情,都无关紧要。

 

我好像给出了答案,却又对每位读者的人生课题都无能为力。

 

我已经毕业很多年,早就忘记了某门挂科的课是为什么没学好,也不记得某场头疼的期末考试是怎么熬过去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哈雷的图书馆

Digital Author,2016年湖北省文科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