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29
2024-08-01
这篇想阶段性总结下,自己在内容创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先说一下数据情况,前几天刚刚收到小红书的推送,在小红书平台上阅读量突破10W。前几天我也看了下全网数据,目前我输出的内容全网阅读总量132W。
这132W的来源分布呢:虎嗅 5W、百家号1W、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W、小红书 10W、头条 11W、知乎102W、公众号 2W。
这里面大头主要是知乎带来的,而这部分的阅读量主要呢是我在2015年做APP创业失败之后有2-3个月尝试了下写文章、热点事件点评带来的,当然,当时是没有这个阅读量的,但是经过后面持续8、9年的时间的复利,慢慢涨上来了,带来的结果呢我在知乎上有1.2W的关注。
我小时候其实语文不算好,小学的时候语文满分100分我一般都是70多分,数学满分100分我有很多次都能拿到90多分。后面上初中之后,用功学习了一段时间,所有科目都可以拿到年级第一,但是语文不行(喜剧幽默的是,最后一次考试,中考的时候语文却是全年级最高分。。),到了高中进入我们那个地区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我们班只有18个人,我的语文成绩依然是拖后腿的,历次考试稳定在110分左右(满分150分)。
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拖累的其实是写作。一般60分的写作我只能拿到40分、42分,我那时候主要是阅读量不够,写作的东西很多都是按照套路去写,李白如何如何,司马迁如何如何,而这些陈词滥调,考官都看腻了,不太可能给你高分的。
根据我的观察,读书时候语文成绩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强,而写作能力强大概率代表着阅读量广泛,那时候班上有的同学喜欢研究《红楼梦》,遣词造句精雕细琢。而我的兴趣都在《三国演义》、《史记》这类书上面,这类作品文学性其实一般,更多的是故事性,想来当然很难对写作产生很大增益。
虽然写作能力一般,但是我那时候并不抗拒写作,高中时期我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那时候班上有个同学以后的职业志向是武侠小说作家,在高中时候已经在连载武侠小说了,不知道他现在成果如何。而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内容创作的重要性。
高中的时候除了课堂和考试布置的任务之外,我是没有任何额外的创作输出的,也就是说除了阅读量匮乏之外,也缺乏实际的写作训练,而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这样想来,当然写作能力是比较匮乏了。
进入到大学之后,那时候开始经常上网,有了QQ空间和人人网,我开始在这两个平台上写一些东西,也不知道创作动力来源在哪里,我记得有次在回家的火车站,无聊,还拿着一个诺基亚5320在那里按键盘写东西,那个时代已经非常久远了。
QQ空间上创作的东西后面我到大四要毕业了再看了下不堪入目,索性就都清空了,没有留下底稿,现在想想这些记录能够留下来也是蛮珍贵的回忆呢。
而在人人网上我有几次“小火”的经历,当时有两次学校的公众事件,我写了评论文章,洋洋洒洒,左手感性,右手理性,极尽煽情之能事,最后爆了,阅读量应该有小几千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网络社区的能量。
人人网上的文章我倒是没有删除,但可惜这个网站不再维护,数据也都丢失了。再后来,就到了2015年,那时候我刚刚和大学同学一起注册了公司,开发APP产品,耗费了2年多的时间,产品用户量没有起来,就结束了这次创业。有段时间我心灰意冷回到老家待了一阵子,在那个点上,我复盘思考,个体的创业机会在哪里,那时候微信公众号上线也不算很久。我当时其实就意识到移动互联网APP的创业机会已经算过去了,后面平台基础成熟,APP的机会很少了,应该在平台上输出内容,这是新的机会。
所以我也尝试了下这条路是否可行。
结合当时我自己的兴趣、特长,我尝试了国际热点事件评论和体育评论这两个方向,前一个有点像“占豪”,后一个呢,有点像“张佳玮”或者“静易墨”,同时我就在知乎和今日头条上发表内容,体育类的也同步在虎扑发布。
真正认真尝试也就1-2个月的时间,结果呢,知乎涨了有大概4000个关注,公众号有1000个关注,头条有几万的阅读。
尝试了之后我那时候做过一次复盘,就是这里面确实有机会,当时可能需要持续2年左右的投入才能有所受益,那时候的自媒体还没有后面这样成熟,商业化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
但因为我之前已经有一段2年多的创业经历了,继续再花2年时间投入到这里去,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在我做APP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能力、经验都是不够的,虽然能够自己从0到1开发出产品,但是如何推广、如何运营、如何寻找投资、如何Build团队这些我都不熟悉,另外在无论是国际热点事件评论还是体育评论方面也不是特别专业,更多的是凭着兴趣爱好在发电。
所以我就没有选择继续创作下去,而是回归职场,2016年在杭州找了一家创业公司作为唯一的产品经理,跟着团队一起成长。
2017年我选择儿童教育这条赛道,钻进去沉淀自己。
从2016年到2023年,整整7年多的时候我是没有继续创作内容的,直接原因是想All in到主业上面,去学习自己不会的,打磨各种技能。
到了2020年左右,抖音开始推知识频道,我意识到知识IP未来会有很大价值,因为一个视频平台前期因为搞笑类的内容火爆,但是长期还是要回归到实用价值层面,但我自己并没有真正去做。
到了2023年的时候,我真正认真考虑自己35岁以后做什么,去想想这个大社会的机遇,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产品经理的未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我也读了一些关于个人如何创造财富,怎样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的书籍,也盘点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本质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创造者的类型,选择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也是因为能够把想法用于实践检验,去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到成熟期甚至下行期,各类基建趋于完善,而狭义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更接近于一个建筑设计师的角色,互联网和房地产的基建都趋于结束,那么从业者的价值又有多少呢?到后面很多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X上雕花这类事情了。
我有个悲观的判断,至少50%的互联网从业者都需要转型,人工智能这波有一些局部性具体场景的机会,但是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大的蓄水池,是装不下这么多人的。
对于年轻的从业者来说,可以拼体力,拼命卷。
对于35+的从业者来说,如果你没有在一个足够稳定的平台的关键核心岗位之上,那么你应该更多想着未来如何转型。
对于我来说,我选择的方向就是一个内容的创作者。互联网基建的建设告一段落了,但是互联网内容创作并没有。
广义上来说,这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服务业的特点是长期、稳定,一般不会因为技术创新而大幅颠覆。但是服务业的短板就是很难做到规模化。而内容创作就没有这个问题,互联网本质上是边际成本为0的服务业,可规模化的服务业。不管是35岁还是40岁、50岁,只要你能创作出独特的有价值的内容,一定有人需要,一定有商业价值。
而结合我过往的经验,我认为是有机会去做一些有特色的内容的。
商业价值的本质是稀缺,产品或者内容的好坏也需要跟用户受众的预期去比较。
总结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1、我有12年的科技互联网产品+创业经验。
2、我有小中大各类公司的职场经验,既有普通员工的经验,也有作为中层管理者的经验。
3、我个人的收入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有10倍的增长。
4、我曾参与推动过创业公司从0到亿级收入的商业化。
5、我有超过8年的儿童教育产品经验。
6、我有相对于普通人多很多的内容创作经验,加上产品经理必备写文档,输出几百万字应该是有的。
总结一下自己的标签:产品经理、商业化、科技行业、儿童教育、12年职场、内容创作者。
所以我最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商业和科技两个领域对大众进行赋能(知识普及)的创作者,也会阶段性地承接一些职场咨询类的服务,但是这个不是主线,因为咨询类的无法做到规模化,长期的ROI不是很高,而且有非常多的人可以做,我的价值并不稀缺。
那么商业和科技领域不是也有很多人做吗?你的优势是什么?
我的优势是我是一个实战派,行业大量的报道都是编辑这条线的从业者写的,实战派也有但是相对会少点,很多人赚钱当老板之后,以及不再去自己有耐心地去创作一些一线的内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卖课、培训上面,而内容创作一定是需要足够的精力投入的。
我也对比过自己在这两个领域输出的内容,用户的认可度,相比于头部一线的创作者,并不失分,缺的更多的是个人品牌的口碑,而这个问题时间可以解决,也只能靠时间解决。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视角,不代表客观事实哈。只是想表达我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方面的一些思考。
目前我的内容输出会面向两类群体:
李明Bright:面向18岁到35岁的职场人,输出科技行业解读、商业化的经验分享,这个的主阵地是公众号、虎嗅、视频号、小红书、知乎、音视频播客。
大明叔叔:面向6岁到12岁的孩子,普及科技和商业知识,培养创新和财商意识,这个的主阵地是视频号、小红书、音视频播客。
暂时我目前是两个方向都在做尝试,后续也有可能会聚焦到一个方向。
最后做一个总结,回看过去自己的职业选择,大逻辑上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个遗憾是,我从2016年之后应该把内容创作这个事情坚持下来,把自己下班之后、周末的时间挤出来一些去做内容输出,日积月累到现在应该也会有不错的个人品牌的累积了,也许到今天就可以更加从容面对35岁之后的职业方向选择。
不过,把过去的时间当作是在做输入准备,扎扎实实地去打职场基本功,或许能有更长久的创作动能,一切向前看。
这篇主要讲讲自己选择内容创作这个方向的逻辑,本来想写内容创作方面的经验和坑的,只好放到下期写了,我们下期再见。
另外,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关于职场成长的付费小册》,点击链接可查看详细介绍,一个小册帮你搞清楚如何寻找自己的职场差异化优势、如何求职面试、如何快速提升能力等等问题,欢迎订阅。
我是李明Bright,前阿里产品专家,前KaDa阅读产品、增长负责人,有12年互联网产品+创业经验,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持续分享更多商业思考、科技点评、职场成长方面的内容,为1W进行商业、科技和个人成长赋能。
公众号:李明Bright
李明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