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14

2022-11-23

虎珀拾书 虎珀拾书

8本书带你读懂中国经济

主理人:
从高度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那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向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不深刻理解这一点,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取得持续的成功,并不容易。本期简报,书入法君邀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梁捷,给大家推荐八本解读中国经济的书,希望这八本书,能带你读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战略与路径 黄奇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在中国,既懂经济又会写书的官员,估计只有黄奇帆了。三年前,他的那本《分析与思考》出版,一度洛阳纸贵。许多读者也是从那本书中认识到,在中国,不能炒房了。
 
三年后,黄奇帆的又一本新书来了,名字都跟上次的有点像,叫《战略与路径》,还是他在复旦大学给学生讲课时的精华稿,这次的内容,面向未来十年。中国是政策市,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打工,不懂国家政策,很容易跑偏。这一点,相信炒股的同学深有体会。
 
在《战略与路径》这本新书中,黄奇帆既讲了投资相关的碳中和、数字经济、房地产市场等,也讲了国家大战略相关的RECP、中欧班列等。虽然都是宏大叙事,但跟我们的生活都紧密相关。
 
黄奇帆在书中说,中国经济在未来15年将迈上三大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到 2025年,中国将跨过中等收入上限,进入世界高收人国家的行列;第二个台阶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三个台阶是到2035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提前15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年不算长,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美好预期能不能顺利实现?


置身事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这是一本现象级的财经类图书。为了探究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机制,复旦大学兰小欢老师离开校园,带着学者的好奇心,与政府官员、企业家们实地交流,亲身参与到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流程中去。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再回到学界,从学者的角度写出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他既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政府主体的决策逻辑,又能够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可量化的模型中刻画其决策,更有充分的扩展阅读材料供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选择。无论从专业读者的角度看,还是从毫无经济学背景的非专业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都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咨询。
 
事实上,在对于中国经济现象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握有足够多的理论工具,而最为欠缺的知识恰恰是地方政府、微观企业的一些具体决策逻辑。对于书斋里的学者而言,这些决策逻辑宛如黑箱,我们只能通过事后的结果加以判断。而兰小欢替我们打开了这个黑箱。
 
他的解释包含了经济学界的大量共识,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看法。无论研究结论最终能否经受住时间考验,这本书都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


向心城市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


陆铭是近年来大红大紫的中青年经济学者,也是发展大城市的拥护者。六年前,他的那本《大国大城》,甚至一度让一些想逃离北上广的人,又选择留在了北上广。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可以说,在中国,要读懂经济发展,必须要读懂城市化。
 
陆铭的这本《向心城市》,可以说是他的上一本畅销书《大城大国》的延续和推进,讨论的依然是大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在这本书里,他结合大数据,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会呈现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并伴随着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现实。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


变革中国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月


谁都没想到,产权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晚年竟然出版了一本有关中国的书。
 
科斯一直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长期以来,他对中国经济保持跟踪观察和研究,坚持阅读中国研究文献,并且持续地与中国经济学者联系和沟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斯逐渐构建出一套解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在书中,科斯从计划经济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科斯已经去世,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之路仍在延续,这本著作仍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1月


傅高义在哈佛一直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也被公认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大学者。在人生的晚年,他投入巨大心血,完成了这本700多页的《邓小平时代》。
 
为了写这本书,傅高义查阅了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利用他的独特身份,进行了众多独家访谈,这是其他年轻学者难以做到的。
 
在这本书里,傅高义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
 
作者并没有使用大量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而是凭借自身经验,更多深入传主的内心。他发现,邓小平所具备的自信、坚韧的品格,他的大胆试验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调动全党上下积极性的坚强决心,在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傅高义认为,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已经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的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学习邓小平时代的经验和教训。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中国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认为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策和命令的忠实执行者,没有多少自主权。《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就是一本帮你打破这种迷思的书。
 
本书作者周黎安,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地方官员的激励与政府治理问题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挖掘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制度逻辑,那就是用“行政发包制+政治锦标赛”的办法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激励,从而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行政发包制,是从纵向上描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的政府机构,形式上是韦伯式的科层制,运转过程却更像是企业管理中的“委托-代理”,中央政府把任务逐级发包给各级政府,并由此带来了行政权的下放和财政分成。在行政发包制下,中央政府虽然拥有绝对权威,但是地方政府在行政上仍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而政治锦标赛,是指官员的晋升,主要依据是任期内属地的经济增长的政绩。这种办法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地方政府官员有着很强的动力来发展经济以求能够获得政治上的升迁,而弊的一面则是会造成地方政府官员更喜欢短期出成绩的项目,并不重视长远利益。
 
大家熟悉的万达集团,曾承诺万达广场从开工到开业要在18个月完成,这在被万达集团内部像军事命令一样加以执行。实际上,18个月是个精心设计的数字,因为地级市官员的任期一般是3年左右,18个月一般可以保证在地方官员的正常任期竣工,让其在任内享受到政绩。
 
这样的案例和说明,书中还有很多。读了这本书,以后你看再新闻,就更容易读懂新闻背后的信息。 


城乡中国(修订版)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2017年4月


中国虽然大,但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城里人,另一种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考察了中国多个城市和乡村,写出了这本《城乡中国》。
 
这是一本观点型的著作,虽然题目很大,但是一点都不难懂。甚至,在阅读时候,一度感觉像是在听作者在聊天。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梳理了我国建国以来土地政策的变迁,其中很多细节值得注意。比如,作者说,我国的户籍制度,曾深受苏联影响,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又参考了香港的土地财政。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变迁,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书。


看!这就是经济学 梁捷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5月


你最好有点入门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经济。市面上经济学科普著作很多,内容上也大同小异,都是基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样新古典经典范式。这种范式虽然经典,但未必是普通读者所需要的,并且很容易吓跑一些熟悉不好的读者。
 
《看!这就是经济学》,是一本写给小白的经济学入门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从自己平日里生活的地方出发,沿着自己最熟悉的道路,走过一家又一家的商店。每看到一个场景(或事情),就围绕这个场景展开一番论述,介绍一些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以及现实应用。从早到晚,总共涉及三十个特定场景,最终又回到起点。在这一天里所行经的场所,全部都在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在阅读时候,你可能都感觉不到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它却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国际金融和贸易等重要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都给你进行了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经济学的读者,不啻为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