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2-10
什么样的关系是深度关系?
书中给出深度关系的六个特征是:
1.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
2.愿意袒露脆弱。
3.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利用来对付自己。
4.坦诚相待。
5.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
6.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
前三个特征以自我表露为重心,而后三个特征以应对反馈和冲突为重心。
而本书正是着重于关系中的自我表露以及应对冲突。人际关系的一大重点是沟通,人们通过沟通加深对彼此的印象,也通过沟通进行合作与协商。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协作关系更进一步,但我们往往在人际沟通中会踩中各种各样的坑,导致关系疏远甚至破裂。而这本书中会列举各种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作者深耕多年得出的解决思路,供读者参考。
深度关系的六个特征里面前三个就是关于自我表露。而表现自我和自我表露是有区别的。我们发在朋友圈中的照片和文字是表现自我、在群里侃侃而谈的个人感受是表现自我,我们精心设计的个人形象是表现自我,但这些都并非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关乎个人最真实的感受,包括真实的担忧、恐惧、脆弱敏感的情绪等。由于展露脆弱会让人恐惧被误解、批评和拒绝,哪怕在深度关系中,人们都宁愿选择回避。作者提议在表露自我的“学习区”进行尝试,先从15%的自我表露开始,从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真实感受开始,去逐步尝试发展深度关系。
人与人的深度关系往往是靠自我表露发展起来的。当我们对一件事情表露出自己深层次的感受时,人与人之间就达成了一定的情感联结。
自我表露中也存在一些表达上的误区,比如在表达上“我觉得”和“我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表述。在书中,作者提到,“我觉得”后面跟的是感受,而“我认为”后面跟的是猜测。比如例:我觉得烦躁vs我认为 你不关心我。前者是表达感受,后者是对他人的评判。需要分清感受和猜测,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避免走入思维误区。
此外,沉默和跳过话题,也许会给别人留下更大的臆想空间。我们理解中的沉默和跳转话题,是不愿意提及伤痛的事情,是给自己和他人保留个人空间。但榆次同时,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况下,由于人具备故事性思维,人们是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去编造一些信息去填满信息的空隙。我们以为的沉默,不言而喻,实际上是给别人更多猜测臆想的空间。而最常见的信息补全的臆想,是对另一方的不信任。由此一来,人们会自动腾出空间给对方,从而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正常分享浅层信息的维度,但由此关系也会退回到浅层位置。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始终需要在群体中寻找到共鸣,获得他人的理解或支持。哪怕有的人总会极端地说,全世界都不理解我都无所谓。但最终依然会希望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得到他人部分的认可。而在一段深度关系中,除了自我表露的一方,反馈方对推进这段深度关系也具备同样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学校里学过怎么解题,怎么有逻辑地分析问题,如何与他人打好关系,形成协作的小团体,但其实并没有学习过如何面对他人带有情绪的表露,于是我们会将逻辑分析的解题模式作为沟通的方式,又或者认为对方是需要自己提供参考答案的“解题思维”,甚至只是打哈哈安慰一句乐观向上就好的正能量思维模式,但在作者的理解里,这些都并不能推进深度关系,反而有可能让本来需要感性支持的伙伴突然回归理性,否定自己的脆弱,从而让这段关系回归浅层的理性的友好关系上。
关于如何回应对方的自我表露,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关于回应的思考:
1.最有效开放式问题,通常不是以“为什么”开头的。因为“为什么”往往会驱使人们去思考,而不是去感受,并且这些问题会让人为自己的行为作出逻辑性的辩护。
2.封闭式的问题,就是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缩小谈话的范围,甚至有可能给人一种被侵犯、被评判的感觉。
3.着急向他人提建议,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教他做事。这种理中客的“解题思维”,可能会让对方失去了继续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变成一种相互智力的角逐——对方用他已知而你不知道的信息,不断地反驳你给出的建议,来证明他自己也并非想不出来你提出的解决方案。人们在心灵脆弱的时候,需要的更多是感情上的共鸣,而非理性上的智力支持。
而在对了解对方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态度的过程中,也有四个维度需要考虑:
1.我们说出的话,是对方想听到,还是自己想说的?
2.我们的回应是否与对方处在同一个情绪层面上,我们是否能共情对方的情绪?当对方仍在愤怒、悲伤时,我们是否能理解并与对方处在同一个情绪层面,去沟通这件事情?
3.我们和对方的三观是否相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是否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处境?
4.我们是否对他人真正关心的事情做出回应?我们往往会从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出发,来评判别人提出的需求和抱怨是否“合理”。而这种对他人的需求的“无视”,“不理解”会引致两者关系的僵化。
我们往往容易犯上面这些的错误,是因为我们从未学习过“看见他人”,我们只能看见自己眼里的世界,想要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世界。于是,想要帮助他人就变成了“向他人展现自己是有帮助他人能力的人”;想要理解和帮助他人变成了向对方展现自己处理问题的理性和见识阅历。
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的状况:由于双方的处境不同、价值观不一,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出现分歧;由于身处的角色定位不同,需要维护的利益点不一致,就有可能在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上不同,因此某一方的不满;由于时间的推移,曾经协商好的相处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下彼此的成长,但双方对原有相处模式的重新协商的意愿不一致,导致心有间隙……
如果是简单的浅层关系,出现矛盾时彼此退让到不再联系的地步,就足以让矛盾或冲突消失,但深度关系意味着双方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协调冲突,共同去解决问题,让关系得以维持或更进一步。而协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一部分个人视角,去倾听对方的感受,有时候甚至需要让渡一部分个人利益,去成就双方的关系。
面对冲突,我们需要明白,最佳的解决方案永远不会是大家意气用事时一致认同的那个方案。解决方案可以不只有一个,而双方需要致力达成双赢的目标,而非致力于找到一个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
关于双赢的目标,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个,分别是:
1.确保解决了最初的问题,并且双方都满意;
2.通过这次讨论是否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否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4.双方的关系是否变好了?
而在冲突中,双方都需要处理自身的情绪、诉求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而面对这个复杂问题,双方都要认识到冲突沟通的四个阶段:
1.对方认真对待反馈;
2.双方愿意充分地分享双方面临的情况;
3.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4.判断这段关系是否会因为讨论而受伤需要修复。
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处理后冲突所造成的关系裂痕(如有),否则,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未来的隐形炸弹。所有僵化的关系背后,都埋藏了许许多多曾经出现过的裂痕。
书中还提到深度关系中的强弱差异带来的矛盾、双方面对争议时可能出现的思维陷阱等,都非常有学习的价值,此处不再赘述。
请记住,唯一的错误就是不愿意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在形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有可能犯各种错误,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每件事都有可能留有遗憾,但遗憾不代表我们就能纵容自己重蹈覆辙,任由已经过去了的经历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我们始终有机会重新学习,重新纠正过去的行为模式,尝试去获得一种相对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模式。
建立深度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他人的角度重新认识一遍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也有助于我们通过认识他人,作为另一个完整具体的人,与自己存在各种不同,但通过彼此的相互帮助和包容,能够让彼此看到更多元宽广的视角,通过相互提携和监督,让个体不再孤独,不再在这漫漫人生路中孤军奋战。
职场10000小时理论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