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3-03
带着“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
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
书中还收录了大量苏东坡的诗词佳作,配以精妙的解读。
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透过珠玉字句,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文豪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时代,找到一剂养心良方。
作者在书里对苏东坡有这样一段概括:
他的人生,被乌台诗案一分为二。四十四岁之前,是万人仰慕,是北宋新星;四十四岁之后,是身陷困苦,却又乐天知命的苏东坡。
起初,作者也满心疑虑:人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快乐吗?
她也十分好奇,明明已入死局,苏东坡是怎么“活下来”的?而细细探究一番才发现,原来答案就藏在他被贬后的日子里。
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沿着一条破败的驿道抵达黄州,被安排在一处名为定惠院的小寺,与僧人同住。他没有自己的住所,也没有多少盘缠,更无亲友相伴以及随从侍奉。
他有的,是缺月、是残更、是孤鸿,是枯败寒枝,是寂寞沙洲……
但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苏东坡开启了他的“劫后重生”。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坐省察:独坐禅房,反省己过,清理思绪。
每隔一两天,他就会去不远处的南安寺,烧火取暖,焚香沐浴。之后散开头发,继续静坐,外听呼吸,内观心神。
不知不觉间,他杂念止息,怨怼消解,心境平和。
安顿好心神后,他的第二件事,就是“向外走”。
先解决住宿温饱问题。
在黄州太守陈君式的帮助下,他搬去了临皋亭官驿,将一家老小接来团聚;后在友人马梦得协调下,申请到一块耕地,开始种稻子、麦子、枣树、栗子。生计不成问题了,苏东坡那颗好玩的心又蠢蠢欲动。他一有空就去游山玩水,还建了个雪堂,会客畅聊。最绝的,还是他对美食的研发,酿酒、烹肉、炖鱼……天地之大,在他眼里,处处都是“食材”。
作者在书里由衷地佩服:“苏东坡一直被贬一直在吃,放到今天,绝对是千万级的美食博主。”
苏东坡,从二十来岁起离开眉山老家,之后在做官与被贬间来回跋涉。几十年间,他足迹从最北的汴京,到最南的儋州,中间还横跨十几个州县。
然而,你若问他:如此颠沛流离,怎么受得了啊?
他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千般愁思,万般苦恼,在你心安的那一刻,都将烟消云散。
人只要意识到向内走,就能激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生命力。
这份力量,会在你愁苦时给予安慰,在你绝望时赐予希望。什么运气好坏,什么富贵贫贱,什么得意失意,都成了不值一提的毛毛雨。稳住自己,丰盈内心,再苦的日子都能被咂摸出甜。
向内走,去点燃心里的光,便能照亮生命的路。
“苏东坡的焦灼、反思、挣扎与回归,以及他的忍耐、安定、坚守与凝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命的参考样式,让我们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前方一直有指路明灯,内心始终有精神偶像。”
千百年来,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东坡?就在于他用自己的一生,无数次把我们从低谷中托起。
在书里,作者写道,苏东坡的贬谪之路,亦是他的重生之路。
他竹杖芒鞋轻胜马,在一路颠簸与坎坷中,逍遥于天地之间。
想入世,就为朝廷献策献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想出世,就避世而居,怡然自得,不辜负每个当下。
作者在书里,高度浓缩了苏东坡的成就,看后令人着实钦佩。
苏东坡是几千年来,文人的天花板,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没有他不擅长的;
若论做官,他也堪称典范,办学堂、修水利、筑堤坝,为官一时,造福万世;
另外,他还是一等一的士林领袖,门下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个顶个出色。
苏东坡成了无数人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看到:
哪怕被命运抛入谷底,人也能靠自己触底反弹,去追寻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哪怕生计艰难,只要不自弃不颓废,人也可从清贫寂寞中发掘出趣味与美好。
人生之路漫长又颠簸,但每次被困难卡住,苏东坡都有他通关的办法。
书里写道,苏东坡的办法就是——
找到自己的“那颗心”。
身在低谷,忧愁满目,读读苏东坡,就是最好的救赎。
职场10000小时理论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