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3-17

朱国勇生意经

万亿商办折价困局!房地产终极战场,竟是文化博弈?

主理人:
当所有人都在追问“房地产是否已死”时,真正的顶级资产从未退场。一边是三四线城市商办空置率突破30%,一边是北上深核心地块溢价50%遭疯抢;一边是普通住宅折价甩卖无人问津,一边是文化地标估值突破百亿。这场撕裂市场的背后,地产行业生死迭代的终极密码到底是什么?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19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困惑:房地产行业未来还在不在?AI能否替代它?

在我看来,房地产永远不可能被替代。房地产的高级形式有着深厚内涵,比如北京最古老的二手房——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故宫。故宫的“9999”间房子已不单纯是房子,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01 房产,拼的其实是文化!

建筑空间的演变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具象化过程。

 

在生存需求阶段,房屋是遮风避雨的物理容器;在财富积累时期,房地产异化为阶级区隔的具象符号;而进入文明传承维度后,建筑则升华为文化基因的存储介质。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螺旋曲线,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悬浮水滴,这些地标建筑的形态密码里,都镌刻着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而我们北京的中轴线代表的就是文化,建筑则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无论哪位设计师设计,它都必须是圆的。

 

因为中南海的建筑形似一条龙,故宫的三大殿也形似一条龙,在这两条龙之间,必须有一个“二龙戏珠”的圆形建筑与之呼应,这充分体现了建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国家大剧院

可以说,建筑的最高发展阶段是上升到文化层面。房子在早期阶段主要用于居住,中期可能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而到最后,它承载着传承的使命。

 

在国内,许多富豪以拥有巨额财富或大型庄园为傲;在国外,有自己的博物馆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而博物馆本质上也是房子。所以,房地产发展到最后,比拼的是文化。

 


02 经济不能只看总量,更要关注结构。

今年,我们面临着消费不振的情况。经济增长目标为5%,但消费仅拉动了3.5%,拖了后腿。

 

在商办领域,商品交易减少,未达到3.5%的基本线,这导致整个商办的销售量和租金都下降了,正所谓“大河没水小河干”。

 

 

这个行业不仅存在供给过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未来出现了分化。中国消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卖产品,一类是卖服务。

 

目前,产品极大丰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过剩现象,中国的产能占比达30%多,国内过剩情况更为严重。

 

因此,在近期的大会上提到未来要防内卷,对于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提高准入标准,避免过度生产,减少无效加班。

 

与之相反,服务类尤其是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像高端医疗、高端教育以及高端选房等领域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因为未来财务需要与业务融合,简称业财融合。这也凸显了深度服务的重要性。不仅财务,人事、行政等与业务相关的领域都需要深度融合,形成深度服务。

所以,尽管中国整体供给过剩,但从结构上看,服务业供给不足,尤其是高端服务,存在巨大市场空间,我们看经济不能只看总量,更要关注结构。


03地产行业的定位,早已发生变化~

从房子本身来看,这些年也在不断分化。1998年之前,房子是福利,能分房是衡量企业好坏的标准之一。

 

1998年之后,房子变成商品,很多人还没适应这种转变,没有意识到商品具有增值和贬值属性,是新的财富载体。

 

 

到2018年之后,房地产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万科老板曾说房地产经历了黄金、白银、黑铁时代。如今行业高周转、高毛利、高杠杆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整个华南五虎都全部衰败了。这表明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有不同方式,房屋质量和抗震标准也有差异,可分为不同代际。

 

去年提出了第四代房子的标准,如层高3米以上、容积率1.0以下、使用面积大于建筑面积等,这些标准可能会颠覆上一代产品。

 

房地产一般50年做一次折旧,每年折旧2%。中国现有500亿平米房子,理论上每年应更新10亿平米。

 

以商办为例,去年开工量和投资量大幅减少,开工量减少24%,投资量减少12%,但与2023年相比收窄了2%。在全国,人均商业面积为0.7%,一线城市为1.1%,三四线城市为0.4%,这与人口密度和购买力密切相关,未来商办市场也会因此产生分化。

 

未来住宅会分化为保障房和高端商品房,同时,高端商品房仍是财富投资的载体。

 

现在一线城市卖地基本溢价50%,解决了限价问题,国家土地出让价格提高,税收增加。而卖不掉的70-90平米以下的房子可能会被收储,用于低价出租,作为保障房。

 

商业地产同样在分化,有些房子仅用于办公,而有些房子则能为企业赋能。例如国贸,作为中国第一个CBD,打造了完善的生态系统,在里面吃喝玩乐住不受影响,关键是能给企业赋能,在国贸办公会让人认为公司实力不凡。而有些地方仅仅能满足低层次的办公需求。

 

 

2023年商办市场开工量同比减少24%的数据,揭示了行业剧变的冰山一角。

在人均商业面积1.1%的一线城市与0.4%的四线城镇之间,分化出两个平行世界:前者正在经历从空间租赁到价值赋能的质变,后者仍在为去库存挣扎。

 

这种分化本质上是服务能级的代际差,围绕地产相关的"商业生态圈",应当从交易场所向价值孵化器的维度去做转型。


04地产困局,该如何破解?

从服务周期来看,住宅市场中介服务周期较长,可能8年才服务一次客户换房;而商业地产服务周期短,可能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公司的经营状况就会决定是否继续租赁办公场地,是高频业务。

 

商业地产注重高频业务,服务做得好,回报立竿见影。所以,未来中国商业地产不会消失,它会演变成一种文化。

 

因为在商品和功能容易同质化的情况下,文化层面将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有钱的人,都希望住进像故宫四合院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以中为尊,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逐鹿中原。企业做大后,也希望拥有,像凯旋门一样能流芳百世的建筑。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达到一定高度后,其文化价值难以被超越。高科技企业老板有钱后,也希望打造传世大宅和独特的办公室,这是人性使然。

 

 

中国人几千年来作为农耕民族,有钱后都有在京城买房的梦想,从汉朝开始就有官员为买房而努力,房子是中国人藏富于民的重要方式。而美国人则更多体现在金融产品上,这源于不同的文化和契约精神。

 

所以,房子作为文化和生活的载体,未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房地产和养猪一样是有周期的,生产过多时价格下跌,价格上涨时又会吸引更多投入。看看发达国家,房地产至今依然存在。

 

当房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成为文化地标时,其价值就会凸显。未来,普通房子可能会因通货而贬值,只有具有独特性的房子才有价值,而这需要有人去发现并描述其独特之处,让别人感受到它的不一样。

 

如今,商办市场存在租金不错但缺乏流动性的问题,房子不好卖且折价较高。解决方法之一是引入房地产基金,将大型资产打散,让更多人能够购买,从而形成良好的租金和售价对应关系,激活商办市场。

 

 

全球做商办最好的黑石公司,在2008年全球房地产低谷时,抄底了很多顶级资产,经过改造后在房地产复苏时大赚一笔。

 

这说明未来房地产经营,不能只做简单的二道贩子,而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打造产品的能力。例如商住两用的房子,如果规划不合理,导致居住和办公体验都不好,房价就会下跌;但如果按照真正需求进行改造,其价值就能回归。

 

资产的流动性在房地产市场中非常重要,当大家不看好时,往往就是机会所在。

总之,房地产行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变化,但其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通过文化传承、市场分化以及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房地产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朱国勇生意经

30年经商实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