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3-18
工学:939(个)
管理学:546(个)
理学:447(个)
艺术学:418(个)
文学:286(个)
经济学:110(个)
教育学:97(个)
法学:96(个)
农学:95(个)
历史学:12(个)
医学:11(个)
哲学:3(个)
数据来源教育部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会被自然淘汰。各省教育厅的撤销原则不外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就业率低、报考人数少。
从撤销数量看,工、理、文各学科都在经历着一轮淘汰。
2.衰退的同时有大量适配数字化技术、产业趋势、国家战略、社会新需求的专业在诞生。2020-2023年教育部新设专业按“种类”排名如下:
工学:45(种)
农学:11(种)
法学:10(种)
管理学:10(种)
艺术学:9(种)
理学:8(种)
教育学:7(种)
文学:4(种)
医学:4(种)
经济学:3(种)
历史学:2(种)
数据来源教育部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新设专业同样以理工科为主,但文科也并没有掉队,如果把管理+艺术+教育+文+法+历史+经济加在一起视作“泛文科”,那么文科共45种新专业,和工学并列第一。
3.单说“文科衰退”,给人一种理工科欣欣向荣的感觉,实际上在这一轮社会范式转型中理工科也无法独善其身。衰退的不仅是“旧文科”,还有“旧理工”。
于是我们看到:
“机械工程”改名“智能制造”;
“土木工程”改名“智能建造”;
“纺织工程”改名“智能服装设计”。
4.传统工科在“智能”、“大数据”面前遇冷,是源于基建、制造业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人力需求饱和。以建筑土木专业见长的同济大学,2022年在河南省断档4万名;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回报周期长、就业难;几乎所有工科生都在自学转码、群体性逃离本专业。任何专业都逃不过社会经济周期的变化。
5.理工科在迎合数字化浪潮,文科也在推“智能传播”、“数字艺术设计”、“数字人文”。
与其说文科衰退,不如说所有传统的大学教育都在经历一场变革。
这不是“文”相对于“理”的衰落,而是“旧”相对于“新”的衰落。
7.这场变革有文科被迫的无奈:纯文科学院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科研评价体系劣势、高校排名劣势等。
8.也有着主动适应环境的努力。2020年,教育部主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130余所高校参会,联合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
“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9.学文科不代表这辈子就完蛋,“文科倒闭潮”被渲染过度了,新旧更替的混乱反而代表着机会,你要看到机会所在。接下来我讲讲文科的价值和文科生如何抓住机遇转型翻身。
10.传统上文科有三类买家:个人、企业、国家。
个人:有建立审美、价值观、思辨、沟通/阅读/写作等的需求,供给侧是文史哲/艺术/教育等专业。
企业:有降低内部摩擦成本、市场通路、组织效率等的需求,供给侧是经管财会/管理/心理/营销等专业。
国家:有资源调控、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政策执行等的需求,供给侧是政经法/社会人口/民族宗教等专业。
11.先说结论:我们所看到的文科衰退,一方面是旧买家的收缩和转型;另一方面是新买家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你怀揣着旧供给去找新买家,人家当然不buy了。
12.比如说个人的知识获取、技能培训,传统上95%依靠学校,5%依靠家庭。无论是北大还是北大青鸟、新东方英语还是新东方厨师,都是学校借助文凭、证书、学历垄断着“知识”和“人才供给”,师范院校毕业生自动获得教育行业的就业优势。
13.所以一旦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学校就要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资格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师范生就要考虑自己这碗饭还能吃多久。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哈佛耶鲁斯坦福的网课、在B站/Youtube上有博士学历的自媒体给你耐心讲解线性代数、微软谷歌的技能证书在冲击学历权威。
14.我读大学期间的收获主要靠自学。我是文科生,在本科自学了后端开发、毕业去做了互联网产品经理,没有上一门课,靠的只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和看免费的网课。
14.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会化的需求,也不来自父母和学校了,更多是靠同龄人朋友和向KOL学习。外网有一个专门教男生如何刮胡须、修电器、处理交通事故的博主,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只能依靠自学,他便把每个男生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录成了视频,在互联网上大受好评。
15.可以问下自己:我的阅读写作、为人处事、职场关系、情感生活、心灵安慰等需求,是从谁哪里学来的?是在向谁索取经验?是谁解决了我的疑问?这些答案就是新文科的需求所在,谁能满足人的市场,谁就能被buy。谁就永远不会失业。
16.企业需求的变迁同理,工业流水线时代强调效率和精益生产,于是产生大量会计、工业管理的人才需求,来进行财务报表优化、采购、生产、库存管理的工作。
17.数字化时代企业的经营重心变成了通过用户画像精准获客、投放广告、用户生命周期变现、增长黑客等。运营、投流、操盘手、销售、数据分析的需求就大幅上升,而高校要延迟很多年才能开始培养这类人才,于是新的职业套利市场又出现了。
18.在2019年我找工作的时候产品经理已经是互联网公司中一个很成熟的工种,但直到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才首次开设了“互联网产品经理专业硕士”,第一批学生要到2024年才能毕业,而这一年距离4G元年(2013)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前半场早已闭幕。
19.这十多年里,互联网公司只能向其他专业采买“产品岗”的人力需求,行业实际上更倾向于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次也要是理工科优先,但实际上并没有某一个专业可以对口提供“产品经理”的人才培养,经济系统的需求和教育系统的供给是错位且信息不对称的。
20.国家需求同理,传统的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已经高度饱和,但涉及新技术治理的诉求又极度稀缺,比如数字经济监管、AI伦理治理。
21.不仅要跟进数字技术,在全球治理、文化创新等的战略诉求也存在大量人才缺口,这是真正传统的纯文科阵地。例如中国在联合国会费缴纳占比20%,排名第2,但雇员占比仅为1.2%(2021年),排名20。
22.高中历史老师曾在课堂上提起:
“你们这一代文科生的历史使命,就是继承并创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思维、精神、哲学和文化,创造性地发扬光大,找到救赎现代人的答案。”
那年我17岁,在许多人埋头疾书的高三课堂上,这句话我是真的听进去了,多年以后看到李子柒的视频,被惊艳到陷入沉思,我想这就是老师心里想要的答案吧。
23.高校作为制度化组织,并非不思进取,调整课程要论证、审批、资源调配,新设立一个学院的周期通常是3-5年。而企业界(尤其是数字经济)的知识迭代以季度为单位,强调敏捷生产、快速迭代,在AI领域甚至隔了一个晚上,你的知识就落伍了。
学术体系追求严谨和商业体系追求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教育供给必然始终落后于市场需求。
24.在我读大学的2016年,文科生最高薪的出路是读金融系,去央企/外资/香港的投资银行工作,顶尖岗位能拿百万年薪。假如一名和我同龄的本科生在2016年读本科,7年后,2023年硕士毕业的他面临的是经济周期+极度内卷的金融硕+四财一贸等金融院校分数线大幅下滑+金融行业的裁员降薪……
在上海做CFO的哥哥,从160万年薪的岗位上被裁员后,能跳槽的下家至少也要薪资砍半。
25.7年本科+硕士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变现周期,但7年足够社会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拿2016-2023为例,这7年里发生了什么:
出生人口:1786万→902万,下跌50.5%
高校毕业生:765万→1158万,增长51.4%
博士招生人数:7.73万→15.33万,增长98.3%
新能源汽车销量:50.7万→949.5万,增长1872.8%
直播电商市场规模:250亿→49168亿,增长19667.2%
......
直播电商从无到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仅用时3年,而读个本科都要4年。
26.教育本质是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投资,但如果一名学生在本科入学前选专业的决策,在他硕士毕业那年已经完全不成立了,这就不只是文科的问题,是整个传统的教育投资变现路径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无关文理。
27.大学同时承担着"人的塑造"(培养批判思维与完整人格)和"人力生产"(输送技能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单独只念文科或理科,既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也无法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好工作。文理分科思维是旧视角,而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28.在就业市场的角度,如果你是文科生,且已经高中毕业,请先破除“我是文科生”的身份思维定势,你一样可以去学习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我高中读的文科,本科拿得是工学学位,修过城市规划、社会学、计算机、工商管理4个专业,毕业做过产品经理、商务、销售等近10种岗位。文科生们,不要让身份标签限制住你。
29.工业时代的教育与数字时代的社会是错配的,但我觉得没必要让教育被动去追赶产业,因为追赶还是在旧思路上发力。普通人也不要去等待教育改革了,不管你现在是高中,还是读大学,或者已经毕业,都有可以立刻行动起来的对策。
30.如果我重新回到17岁去填高考志愿,为了能度过更美好的大学四年,我会遵循两个原则:
1.北上深杭以外的城市能不去就不去;
2.选课程压力小、好划水混毕业的院系,方便我自学+多多实习+社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1.如果重新回到大学去读书,为了在毕业时更具有竞争力,我会这么做:
1.着重学习技能点和解决方案,而不是攀爬某个专业;
2.拿文凭、多多结交朋友、锻炼自身能力,而不是追求高绩点;
3.在校园里就低成本创业,而不是只学习。
32.文凭的知识属性在贬值,所有大学的课程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学,名校光环也日益被解构,然而人脉价值不可替代。以后读大学的价值就如同读EMBA、总裁班等,变成建立圈子和人脉的工具。要么读最好的大学链接最好的人脉,要么退出内卷踏实学技术。
33.在塑造完整人格的角度,文科能够培育“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四大最低层能力。
34.能力一:感受与描述:我能够辨析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我能更高像素、更细粒度地感受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我能用语言精确转译出感官的感受。
35.能力二:归纳与概括:我能抽象出事物的一般特质和理论,能辨别事物的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能穿透性地看到本质所在。
36.能力三:演绎与解释:我能在不同条件下变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能严谨溯源出结果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能一句话说清楚错综复杂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37.能力四:论证与辩驳:我能运用辩证法剖析一切话题,能判断黑白灰是非恩怨对错,能在舆论和语言的世界为自己的利益做辩护、立于不败之地。
38.文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搞人”,一切关于“人”的认知就是文科,文科素养能够让你和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和自己更好地相处。
39.以上四者是本自具足的向内能力,除此以外,文科还有混社会的四大应用能力。
40.能力五:表达与沟通:我能运用词汇/语法/逻辑结构来组织语言输出想法,能倾听出对方的真假意图/弦外之音,我能因时制宜地融入语境的权力秩序。
41.能力六:同理与共情:我深刻懂得人类的情感,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理解你的一切,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与渴望,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42.能力七:媒体与传播:我敢于明确且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够利用媒体工具放大传播力,能够在数字世界打造个人品牌、制造知识资产。
43.能力八:团队与组织:我能拉团队搭班子分工协作完成大型/高级/复杂的任务,我具有领导意识、懂得对自己和集体的事情负责任,我能向外链接人脉互补资源。
44.文科的特点是内隐于心不直接、是难以成为可量化的生产要素、是不够“工具”、是看起来似乎没啥用,在技术当家的现今真是要被冲烂了,但没人敢说一句文科无用。
45.科幻作品最常犯的错误,是只幻想技术如何发达、武器如何先进,却在社会形态、人性、日常生活、组织与意识形态等方面极度缺乏想象力,在星际帝国复制封建制、机器装甲用刀剑互砍、强人工智依然服从人类的指令......相比于可以计算的物理和数学,社会的混沌和人心的复杂反倒更难一些。
最能预测AI会颠覆些什么的,不是数学家、算法工程师和CTO,而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46.本文的目的不是对技术因噎废食,人类值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并且这个未来一定是要以人为核心的,给岁月以文明、让技术造福更多的人类。
47.我在社交媒体发过一条动态:“能给文盲提供就业岗位,比过分发达的科技更重要”,人是一切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每一个你,也是为了每一个我,唯独不是为了少数的你、少数的我。
哈雷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