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3-25

朱国勇生意经

提振消费的背后,有何深意?

主理人:
从真金白银的补贴到消费贷新政,从股市楼市托底到育儿补贴破冰,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
但这场战役的胜负,最终取决于老百姓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消费信心能否真正回暖。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01

没钱,怎么敢消费?

 

2025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4%,这一数字背后,是居民攥紧的钱包、企业的谨慎扩张与政策层的焦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的82.5%骤降至2024年的44.5%,一场自上而下的“消费保卫战”悄然打响。

 

从真金白银的补贴到消费贷新政,从股市楼市托底到育儿补贴破冰,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

 

但这场战役的胜负,最终取决于老百姓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消费信心能否真正回暖。


01补贴与贷款的“强心针”,能打多久?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其重要性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尤为凸显。2025年的消费数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经济的复杂底色。

 

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万亿元,同比增速4%,看似温和增长,但拆解细节后寒意尽显:城镇消费增速3.8%,乡村4.6%,城乡差距仍在拉大;商品零售与餐饮消费的“跷跷板效应”延续,居民消费愈发精打细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的高层显然嗅到了危机。

 

3月16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紧急出台,提出了八部分30项举措,涵盖了从需求端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建立育儿补贴、稳定楼市股市等多个方面。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时,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

 

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贷款期限也可延长至7年。

 

图片来源:财联社

核心策略是“以旧换新+消费贷扩容”。3000亿元补贴资金中,810亿元已火速下发地方。效果立竿见影:前两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增长26%,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飙升36%,6000元以下手机销量周均增长19%。

 

补贴如同一剂强心针,短暂激活了部分市场。这种“精准滴灌”模式正在改写消费逻辑——通过财政补贴撬动2.3万亿元市场空间,不仅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更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然而,消费贷新政的具体怎么做,更值得玩味。

 

个人消费贷款上限扩展,互联网消费贷数额提升,利率甚至卷至“2时代”。

 

银行疯狂“放水”的背后,是息差跌破警戒线的无奈——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仅1.52%,创历史新低。消费贷成了银行的新战场,但副作用已现:部分银行消费贷余额暴增,不良率却暗藏隐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消费贷业务的扩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以及降低消费贷利率,能够吸引更多客户,增加业务量。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贷业务的扩张,不良资产率的攀升也成为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问题。

 

 

以交通银行为例,2024年其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90.44%。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不良资产率的上升也给银行带来了压力。如何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是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6.2%,但住户短期贷款减少3238亿元(2月值)。这揭示了一个矛盾:政策在“推”,居民却在“收”。


02 股市与楼市的“心理账户”博弈

政策红利的释放,正在重塑企业的市场策略。

 

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率先受益,比亚迪、海尔等企业通过“补贴 + 金融” 组合拳,实现新能源汽车订单量的增长。此外,海尔更是通过 “绿碳计划” 和补贴政策领跑家电以旧换新市场,市场份额行业第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催生新业态:江苏某适老化改造企业借助30%政府补贴,将适老产品销售额提升200%;上海豫园2024年豫园灯会吸引超400万人次线下观灯,带动商城销售业绩显著提升;2025年仲春花朝节期间,通过动态光影秀、国风演艺等年轻化场景创新,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

 

我们的最高层深谙一个道理:消费信心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财富的预期。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罕见将股市、楼市与消费直接挂钩,试图通过“财富效应”撬动消费杠杆。

 

楼市被重新定义为“消费需求”,政策转向释放改善型住房潜力。专项债收购存量房作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加码,目标直指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现实冰冷:2025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7.8%,政策托底仍需时间发酵。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股市则被赋予“稳信心”重任。文件要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历史经验表明,A股每上涨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提升0.5个百分点。但2025年上证指数仍在3000点徘徊,股民“钱包缩水”的焦虑,让财富效应大打折扣。

 

可是,目前中国家庭资产中住房占比超70%,股市不足4%。楼市企稳才是消费复苏的“定海神针”,但转型阵痛难以回避。


03财增收减负与“育儿补贴”的长线逻辑

所有刺激政策的终点,都指向一个朴素真理:有钱才能消费。

 

《方案》提出“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但企业盈利—扩招—涨薪的链条尚未打通。2025年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4%,BCI企业招工指数51.3(历史低位),揭示就业市场仍在承压。

 

 

 

图片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育儿补贴首次进入国家级文件,释放重大信号。

 

紧接着,内蒙古呼和浩特发布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及服务流程。

 

从3月起,呼和浩特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无独有偶,湖北天门三孩家庭可获超16万元补贴,多地效仿背后,是人口与消费的深度绑定。但国家层面制度尚未成型,地方财政能否扛住压力仍是未知数。

 

减负是另一张王牌。带薪休假、个税优化、生育成本分摊,这些政策若能落地,每年可释放万亿级消费潜力。但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才是关键变量。


04 消费赛道的慢变量,来了

政策层并未将所有筹码押注短期刺激。《方案》提出“人工智能+消费”新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脑机接口等技术被寄予厚望。这些领域虽前景广阔,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5年前两月零售134万辆,渗透率突破40%,但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10年。消费升级的“慢变量”属性,注定这场战役需要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1.5万亿元,但消费者为技术溢价买单的意愿仍不稳定。


05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消费复苏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信心的博弈。

 

当补贴退潮、贷款风险浮现,唯有居民收入实质性增长、就业市场回暖、财富效应显现,才能让消费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

 

眼下,政策已按下“快进键”,但经济的齿轮转动仍需时间。

 

或许正如政策信号所暗示的:消费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战役中,耐心与精准,比激进更重要。

朱国勇生意经

30年经商实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