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25-04-04
最近1-2个月,我有比较多的时间在招人,招产品新人,Base是在杭州,发现了一些信息,做个分享。
1、To C岗位的求职者比较少,特别是偏用户侧的产品经理,大部分都是To B的或者偏增长、偏H5营销的,To C的求职者要么就是9-10年以上经验的,要么就是1-2年经验的,中间的很少出现在求职市场,我推测可能跟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早些年有大批的创业机会,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的To C产品,导致也有很多的产品经理从业者,在2018年甚至是2016年以后To C的产品没有多少增量创新的空间了,叠加资本也趋于现实,导致要么能够财务平衡自负盈亏,要么破产倒闭,从业者可能就会选择转型,要么转To B,要么转短视频,要么彻底改行或者回老家发展。那么最近1-2年的为什么会多一些?看简历会发现最近1-2年兴起一波结合AI做To C产品的,纯软件的或者软硬件结合的都有,有些新入行的比较年轻的产品经理。
2、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生候选人大约可以占到80%的比例,以至于我需要跟HR和老板解释,并不是我在面试的时候倾向于女性候选人,而是从简历源头就已经是这么个情况,我们的HR解释说可能这个市场环境之下,男的更加求稳,有份工作就会待住,女生可能相对在这方面就会顾虑少点。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可这个观点,但是我也没想明白其中的缘由,有可能大一点的城市互联网行业现在求职者都是女性远多于男性?
3、应届生选手很多很多,招聘的JD挂出去,如果是经验要求1-3年的,能收到大量的应届生的投递,而且其中有很多都是有多段一线大厂实习经验的,从简历上看头头是道,比较模板化,我甚至怀疑是不是AI大模型能力上来之后,大家都学会用AI去编造实习经历了,实习经历又没有办法去严格背调,这无疑加大了企业侧的招人风险,面试官需要更加依赖于现场面试的评估,而且感觉大家的面试技巧等方面比前些年会有所进步,不知道是否这1-2年兴起的AI模拟面试以及短视频指导面试的博主有所贡献。
4、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火爆一时,特别是DS的爆火,拉升了杭州的城市名气,能够明显发现有一波在北京或者其他城市工作的人,即使是有非常多年工作经验的,也比较倾向于来杭州找机会,问为啥选择来杭州,回答都会提“六小龙”,这次城市PR的收益杭州显然是吃到了。
5、还有一个现象,我发现企业招人比前些年其实是更难了,除了上面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是招牌平台显著没有以前透明了,名字我就不提了,前些年可能还在抢市场的阶段,屠龙少年颠覆传统招聘平台模式,但这1-2年显著看到这个度跟以前很不一样,之所以你收到的简历质量一般,很有可能是因为好的平台不给你免费推荐了。以至于我甚至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现在的人选质量都不太行了,其实不是的,只要你付费,自己去搜索,还是有不少经历匹配的人,但是这些人就不会轻易出现在你的信息流里面了,原因嘛,你懂的。
这个故事在招聘、婚恋、二手车、房产中介的领域都上演过,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个低频高客单价的生意,就像我们去一个餐馆吃饭,如果这个餐馆主要是服务本地人的,那么食材档次、菜的味道可能会比主要服务外地人的要更好一些(仅主观判断,未必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名气和实力并不能等价,名气是可以刷的,很多榜单前面的,只是舍得花钱去刷,这个世界,真是个草台班子呀。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后续有新的信息和认知,再来分享。
公众号:李明Bright
李明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