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No.8

2023-01-06

大志聊职场 大志聊职场

人到中年,辨别杂音、搞清基本盘,甭动不动就谈内卷,卷得动吗?

主理人:
社会机制把每个人卷入其中,时刻保持清醒就变得很重要。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竞争对手有时根本不是人而是机器或者算法。本期聊聊人到中年的相关策略。

1. 人到中年,甭动不动就谈内卷,你卷得动吗?

对内卷的一种理解是“无限精细化”。做一件事即便没有更多回报和优化的余地,也要反复做。

 

一些打工人下班时间越来越晚,从开始的晚6点到之后的晚9点,再到凌晨1点。并非他们自愿,只是受到机制的裹挟。不内卷估计可能失业。


年轻人这么做可以,35岁之后的中年人就不行。按照自然规律,人到中年脑力体力精力都有所下降,虽然有些中年人有身体还行的错觉。


年轻人熬夜到天亮可以照常上班,中年人也这么干第二天多半需要就医。


在内卷机制之下,中年人的策略是什么?

 

我个人有如下建议:


首先,找到真正有兴趣的事。标准是如果不给钱,你仍然愿意做,还能从中找到乐趣。

 

其次,你有兴趣做的事情最好可以带来现金回报。如果没有,那兴趣只能当成平衡工作压力的手段,仍然需要老老实实地打工。40岁之后,接受一份相对低的薪水,凑合活着。毕竟管理职位有限,多半轮不到你我。


第三,如果刚才两条路都走不通,想做的事又无法带来收入,还不具备面向社会直接赚钱的能力,那就试着从头学一门能换钱的技能。无论是配音还是数据分析,市面上相关培训并不少。


还不行就考虑中年人的吉祥三宝(保险、保洁、保安)。


真实的生活对中年人无比残酷,不会有电影里的大团圆结局,我们要做好准备。


2. 人到中年行走职场,要搞清什么是基本盘,什么是杂音?

答:在生活当中,我的家人和少数几个朋友是绝不能得罪的。如果我与他们有冲突,我会马上认怂。因为这是我的基本盘,不能丢。


在职场或者生意场上也是如此,我重要的客户、上下游渠道商,这都是不能得罪的。其余的人则不必太在意。


很多人活得累,源于没有搞清基本盘,把杂音误认为重要信息,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浪费精力还没有成果。


还是那句话,40岁之后我们精力有限,得省着用,只关注基本盘即可。


3. 人到中年之后要确立两个原则,具体是什么?

答:不能提供价值和不能复用的事情都不做。


提供价值可以是对社会有用,也可以是对自己和别人有帮助的事。如果非要选择 ,那就做对自己有价值能带来收入的,毕竟护己不为偏。


复用指的则是“一次投入可以多次产生价值”。


比如录制视频和写文章就比直播带货可复用性高。 直播强调即时性,结束之后有回放大家也不会看,而优秀的视频或者文章则可以时常被回顾。


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成为图书作者,每出一本书都会有版税收入。以我个人对出版市场的观察,无论是网络出版还是实体出版,大概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作者能靠出版养活自己。


个人建议40岁之后就按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所做的事。


看似简单易行,能做到并不容易。


2022年,我总能看到所谓大咖在直播中消耗精力和人脉,结果就是提供不了价值,有成果也无法复用。


人到中年之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当中最年轻的一天,经不起浪费。


4. 公司是商业机构不是福利院,年过40岁我们会发现,那些能按时给你发薪的老板其实就是慈善家。为什么?

答:老板可以用年轻人,却还愿意留着中年人不开除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有些人可能不服气,觉得打工人付出了努力,老板发工资是等价交换。


首先,老板开公司要承担更大责任,冒更大风险。公司倒闭老板会负债,打工人只需换一家公司继续混。其次,从商业利益考虑,用更年轻、更听话、更便宜的应届生特别划算,而40岁之后的中年人生病风险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能有多少精力投入工作,值得怀疑。


甭提年纪大了有经验,当下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上沉淀了大量知识,年轻人可以很容易掌握。至于所谓人脉则基于平台,失业之后你可以再联系下供应商,能窥见残酷的现实。


我个人的观点是40岁之后还能打工,那么要感谢老板给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新工作了,那么考虑一下中年人的吉祥三宝,毕竟得先生活。


5. 为什么“互联网写作变现课”是骗钱的?

一位前同事发来某个写作培训班的介绍链接。


发给我链接的这个朋友人到中年,仍然有生存的压力,希望通过学习写作或者学习写拆书稿赚点儿外快,甚至副业的收入有一天超过主业。


只能说他的想法是好的,但不太可能通过交费参加培训班实现。


首先,链接里的培训主讲一年前就去做别的了。现在报名上课,学员都是看录播内容,答疑也是机器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课程文案里介绍的“写作变现渠道”2021年就不存在了,平台不再收稿发稿费。第三,课程主讲大咖也是困境缠身。如果真的赚钱也不会转行。讲师都没法凭写作变现,听他课程的学员想赚钱会更难。


一般情况下,行业最后一笔钱是办培训班赚新入行小白的。比如配音行业竞争白热化之后,一些配音大咖开始办班教授技巧。大学配音系的毕业生很多都接不到活儿,版权方凭什么要请半路出家的小白来录?


有朋友可能会说学会了多一项技能,无法变现也不在意。


我觉得其中的关键并不只是钱。报名参加课程的恰恰是需要树立信心或者遇到困难的人,培训之后不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还会打击自信。


从双重打击中恢复并不容易,除非你还年轻,输得起。


6. 人到中年遇到困境如何克服,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答:我有三个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如果你正处于下降阶段,不要企图花点小钱参加某些培训班就改变自己的状态。你需要的是调整心态,慢慢来。越急越容易被骗。


第二,你得清楚你靠什么赚钱,或者会点儿别人不会的,或者有些别人没有的,总之要有优势 。核心是四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廉,人廉我变。还不行就吉祥三宝。


第三,糊口靠坚持,成功凭运气。人到中年,坚持做好手中的小事,养家糊口估计不难。想成功则需要凭借运气,此处的运气就是概率。要时不时自问“有这好事怎么会轮到我呢?”自以为捡便宜,很可能已经上当。


不丧失赚钱的能力,不上大当,中年人度过困难就有希望。


7. 一心只想赚快钱的人反而会赔钱,为什么?

答:赚钱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我有几个朋友在金融行业,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每天琢磨怎么在股市或者基金市场快速赚钱的人,比较差的结局是被割韭菜赔钱,好一些的是投入很多精力,做到不赔不赚。


逻辑上,要先创造价值才有回报,并不会像鸡汤文里写的“只要一心想着赚钱,钱就会来”,“想”和“做”之间的鸿沟需要用努力去填平。


比如想在股市赚钱,那么我们就需要努力,读研究行业报告,了解相关公司的业务营收、运营情况,认真读财报。


想赚快钱的人一件事都不会去做,他们的普遍特点是“能力不大,野心不小”。


职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愿意付出努力在某个行业深耕,凭努力赚钱,只是想趁着风口发财,那会有两种结局:要么始终赶不上时机赚不到钱,要么偶然凭运气赚到钱。后一种情况真的发生,我们会误认为是自己有能力、眼光好,很快凭实力把赚的钱赔进去。


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才是正路。


8. 正确理解“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这句话的意思,具体是什么?

答:字面意思就是“甭管是打工还是别的,缺了我这事儿可能就干不好”。同时,我们不要忘记还有相反的观点,就是“地球缺了谁都能转”。别说打工,婚姻中的夫妻也存在分手的可能性。


错误理解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2002年,我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当时另一个销售小A公开表示要让老板离不开他,然后要求加薪。这人很快就被开除了。未必是老板知道了他的想法,而是一旦意识某人在公司难以替代,管理者想到的就是尽快换掉。不存在“无法替代”,只是“替代成本相对高”而已。


对运转良好的组织而言,某人不可替代的情况并不存在,老板死亡后仍然可以经营。如果缺少某人公司就要出问题,那说明这家公司早应该倒闭。


9. 人生在世,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呢?

答:只能靠试,找到之前谁也不能确定。


以我个人为例,从1997年20岁进入职场一路折腾到40岁,期间做过销售、市场、HR、咨询,始终感觉差口气。


用了整整20年时间,换了几个行业,从事了几种职业,我最终走上自媒体这条路。直接面向社会创造价值,作品有人看,流量收益就高些,即便没人看产出的也是自己喜欢的内容——两头不吃亏。


不再依赖平台,而是通过创造有价值的内容与平台共赢。


以我个人的经验,“应该做的事”有三个标准。


第一,有钱没钱,都愿意做。

 

第二,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你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不要某个工作做了三年,付出很多努力,我们心里想的却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应该选别的”。


第三,“合适”本身有时效性,不必僵化地理解。比如2000年,我在国企做销售的时候业绩也不错。那么销售工作就是那个阶段我该做的事情。


后来我觉得只要公司这个平台在,谁来做销售结果都差不多,有我没我都可以。随之产生了身份危机,开始考虑转行,去找下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也许有朋友很早就知道人生路该怎么走,这样更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过,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要在不断尝试之后确认人生路径。


根据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我们的职业之路要经历多次“先做后调整”,才能被确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希望本期对您有所启发,欢迎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