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罗永浩第二次直播虽然数据下滑很多,但反而更像那么回事了。
老罗很像一个打工仔了(起码直播间效果),社畜本位,定位很好👌之前他说会慢慢换成一周三播,直到变成日播,其实周播就比较合适,日播估计很难。
一是纯网红带货的注意力需要拉长,没必要日播;二是日播,他身体肯定吃不消,之前发布会冒汗、疲劳已经很常见了。
「为什么说微信短内容一定是视频?」
今日,微信“视频号”内测上线。微信发现栏出现“视频号”的入口,仅在“朋友圈”入口下,高于“扫一扫”“看一看”等功能。
据“微信派”官方消息,目前视频号图片最多一次发9张,视频最长1分钟,还可以带文字和公众号文章链接;一个微信号只能创建一个视频号,视频号绑定的个人微信号暂时无法变更。
我在《内容付费的生与死》一文中做过推测——“张小龙说的短内容,一定是指短视频,可能是视频号,官方已经有一款“看一看+”的小程序在测试”。
为什么说微信短内容一定是短视频:
1,张小龙之前提及,公众号最开始只能通过PC做,到现在在短内容有欠缺。
从创作门槛的角度看,首先是硬件门槛没有了,其次短视频的创作难度,会比文字、图片都更低,因为文字、图片其实是抽象表达,需要一定创作训练,而视频更加具象,大众更习惯且易于接受视频的表达形式,就是“生活”的再现,抖音、快手就是这么起来的。
2,微信视频号机制,应该还是基于「订阅+社交+推荐」。
张小龙今年提及微信看一看,通过社交推荐扩大人的选择范围效果不错。社交将是包括视频号、订阅号等一系列内容、功能推流的更重要的要素;
推荐可能会包括关注的订阅号、官方推荐机制等,换句话说,微信可能会尝试主动调动流量,这是微信之前没做过的。
再做两个推测:
1,微信短内容会像朋友圈一样开放给所有微信用户;
2,虽然短内容支持图片和视频,但长期看,视频应该是绝对主流,图片无法构成大众内容消费,图片大类可能是类似明星艺人等名人化、IP化内容。
微视的骚操作👏:微视搞的“邀请好友赢万元奖金”活动继此前被微信封杀后又除了新的变化👉详情页面悄悄改成了“邀同学赚千元奖金”,另外对于提现规则也做出了调整——
1,每天可以提现10块钱,超出后需要做额外任务提高每日提现上限;
2,活动30号结束,结束后15天没提取的作废。
根据此前规则,总邀请人数上限320人,每邀请一人奖金不超过10元,计算活动最高奖励应不超过3200元(额外排名奖励不计)。
新规则后,薅了微视羊毛的用户,规规矩矩的每日提现最多也不会超过五百块😹
微视的邀请返现活动,可以说是把「获客成本」搞成了「日活成本」,一通骚操作只能叹服🤙🤙🤙
且不说和ins有多“像”,绿洲看似有限注册,实际上刺激了人际传播,“十个又十个”。图片社交在国内能成为“主流”吗?
工具类的美图、社区化的小红书、内容向的LOFTER……图片这个赛道并不比视频宽,在商业化上还面临着当下“流量变现”诉求的污浊化(小红书为例)。短视频拼了几年大家总结出个“分享/发现美好生活”的故事,图片怎么能一边满足工具化的“美图”需求,又一边“发现美好世界”呢?先copy着呗,“万一”成了呢🤔
腾讯充值:九州缥缈录播出了,快充会员!然后第一集就被介质了?“被介质”,国内影视的新“死法”。
再说下视觉中国事件。
现在的风向,好像明天视觉中国就要倒闭似的,不谈某官微引出的敏感话题。
视觉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底子还是很厚的,版权行业是很明显的资源导向行业,过了热度,视觉中国还是需要付费的爸爸。
现在的风向,倒是像从“大帽子”的角度攻讦。我所反感的,是这种以版权诉讼达相关到盈利的商业模式。
仔细想想,“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的背景是什么,我以为有媒体环境的变化,新媒体以来,内容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创作者,成分复杂。你不能指望一个普通的内容创作者以数百上千的价格买一张图片,传统媒体是有机构买单的,摊薄在发行成本中。
新旧媒体时代的付费意识、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差别极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时代,图片侵权多发以及版权商“钓鱼”执法营收颇丰的原因之一。
长远看,广大的内容创作者是版权商的天然付费客户,但“钓鱼执法”却是版权商的自我妖魔化。
说说版权保护与盈利。
从商业的角度,版权盈利很正常,也符合商业规律,但一个直观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就版权营收的成份而言,看看是法务人员贡献大还是销售人员贡献大。
举个例子,所谓“东方迪士尼”的上海美术制片厂,这些年却主要靠法务赚钱,再看看又出了多少垃圾动画片?
法务诉讼是为了版权保护,最后却以此盈利的公司,这种商业模式正确吗?如何平衡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和公众创作自由?但起码不该是视觉中国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