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kingson
一个苦逼的创业者
2
文章
0
视频
0
24小时
3
评论
我理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二:心理类
是的是的,这句话懂我!
左右互联1qq:读者见仁见智,别用准则去苛求作者。
我理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二:心理类
淘宝和微博都是信息类的,我在信息类里面都用其举例子了。在工作中,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底层的一些基础问题,例如做游戏,如果清楚的知道自己擅长并主要靠爽的控制来赚钱,那么就可以在视觉效果等方面少点投入,只要做到有基本的代入感即可,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活动运营上面去。信息类网站也类似,我看过有太多人一下子搞了N种信息个体,结果乱七八糟做得什么也不是,还有的就是在没有搞清楚盈利行为和基础行为相关度的情况下,就胡乱上线盈利行为,不行又换一个,整了1-2年都找不到盈利的北,黯然收场。更有甚者,再信息类网站上居然不关注信息的生产,而是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推广上,核心底层问题没解决,就开始烧钱,也是会死得很惨的。至于说是不是满足了信息类就一定不满足心理类,这个我不敢下绝对的定论,但是要做成功的产品,至少内心都要有自己的一个方向,是以信息类为核心来做,还是以心理类为核心来做。
梦游客V:做个分类,严肃讨论了一下,结果呢,对做好互联网业务有什么实际帮助有什么实用价值? 这路讨论,都处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将信将疑的水平,既没有绝对可靠的结论,也不在严谨的学术范畴中。严格的分类,应该是非此即彼的,按你的分法,淘宝属于哪个类?微博属于哪个类?满足了信息需求,就不再包含心理需求么?反之呢? 主观推测用户的心理,总会出现臆断和反例 浅表层的思考,缺乏终极性,用这样的结论来分析和指导具体的业务实践,永远困惑重重
我理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二:心理类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目前的确水平所及,只是总结了两类的产品,印象笔记、支付宝等等的确都不属于其中,我希望的是抛出一个思路,大家一起来我们一起总结分析,看看还能不能得出第三种。第二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的确商业模式是阐述如何赚钱,我认为信息类网站是构建了信息和基础行为后,通过盈利行为来赚钱的。而心理类,则是找到心理诉求后通过爽的控制来赚钱的。所以这两个作为模式上赚钱的根本点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商业模式。
kekey:在看到第一篇信息类时我就有几点疑问, 今天看到第二篇我就忍不住要发问了. 我是一个菜鸟, 问得如果太肤浅, 请各位不要取笑: 1. 商业模式的概念不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吗, 而作者把互联网商业模式划分为两种: 信息类和心里类. 我感觉这是产品形态的类别啊, 为什么称商业模式的类别呢. 从概念的划分上, 我总感觉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舒服. 我想问作者, 您把工具性的网站或者移动客户端产品划分到信息类还是心里类? 比如印象笔记. 你用它是为了获取信息吗, 还是为了满足心里, 反正我用印象笔记就是为了把我的笔记提交到服务器记录下来. 并能在任何联网设备上同步下来, 我觉得把它归到你所定义的任何一类都牵强, 但如果较真一点的话, 我觉得归到任何一类又都可以.印象笔记本身也算是一种信息服务:它处理我的笔记信息(UGC),保存并提供同步下载功能等等(基础行为);同时印象笔记也算是一种心里需求的满足: 记录的过程中方便的记录体验让我感觉到学习的极大乐趣(你所谓的"荣耀"),激起了我更大的学习欲望(你所谓的"代入感"). 2.既然划分成信息类和信息类, 那么第一篇我为什么没感觉到作者对"信息类"做出清晰的定义?我引你的一句原话"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机所做的事情,而计算机只能处理信息,所以一切网站,都必须要基于一个信息", 我感觉这几句话都是没有多少信息含量的话, 就算是按照你这句定义, 那么就自相矛盾了,根据你的"一切网站,都必须要基于一个信息", 那么一切网站都可以归为信息类, 为何又出了心里类? 概念的划分理解起来实在很费解. 3.本来以为这个系列会有起码5,6种, 没想到两种就没了. 本篇你最后一段有句话"我所理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目前总共就只有两种,一个信息类一个心理类,我个人目前还没能总结出第三种". 互联网商业模式就两种信息类和心里类,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句话什么感觉, 我是感觉不太对劲. 总感觉对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的概念混淆了, 信息类产品和心里类产品可以有同样的商业模式吧, 比如都通过广告盈利. 最后, 我是第一次在虎嗅写这么长的评论, 本人实在是菜鸟, 这里牛人太多了, 不要见笑, 说得不对的还望作者和其他高手指点, 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