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中国,通讯公司有着非常尴尬的一面,它们提供的联网服务把人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却仍旧属于传统企业,公司架构及管理体制上根深蒂固的国有企业思维深深的影响这些通讯公司的运营,使得原本应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项目都错失了很多就会,也使得这些公司仍旧没有与互联网企业划上等号,通讯公司同样意味着的转型。
2012年的中移动全球创业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曾对外表示要中国移动要筹建互联网公司,中间几经周折,曾一度陷入僵局,最终随着2013年8月广东移动董事长徐龙的落马而没了下文。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APP等互联网项目都迅速的发展起来,其中就有当前影响数亿人通讯使用习惯的微信,要知道中移动同类产品飞信要比微信早4年。
近日,中移动再次重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成立的同时也伴随着其新媒体公司的组建。目前,中国移动拥有九大基地,其中的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和动漫基地将合并成立新媒体公司,而互联网公司将以现有的互联网基地为基础,以MobileMarket(即MM商城)为核心,整合分散在各地的优势资源,把各项业务统一融合。从定位来看,新媒体公司将以内容为主,互联网公司将以服务为主。
在这次公司整合之前,中移动多年来做过的项目有很多,真正起来的屈指可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与其他运营商有业务上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其很多项目在后来的发展中陷入了虎头蛇尾的窘境。其实这让很多人看不懂,一个可以把移动流量生意做到炉火纯青的企业,真的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吗?这一点可以从后来媒体对中移动的解读中看出一二,传统企业的内敛、保守及弄权等情况让其在运营上无法像互联网公司一样扁平,这就让很多产品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因为策略决定的时间差而延误了发展,这算是中移动没有做好很多项目的一个原因。
在中移动做过的那些项目中,有一些在开头是做得颇有声色的,早年的139社区及139邮箱都曾闻名一时,但是在后面发展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项目有的到现在还在坚持着,却已不是往年的项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项目就如雨后春笋,并且发展速度强劲,这让本来就底气不足的中移动受到更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财报数据上。在10月20日中移动公布2014前三季度财数据中,净利润为826.02亿元,同比下降9.7%;期内营运收入为4812.35亿元,同比增长3.9%。如果只计算第三季度,根据已公布的财务资料,中移动的纯利同比下降12.4%至248.6亿元,与期预期差距较大,这已经是中移动净利润同比下滑的第五个季度。
中移动的人把影响中移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体制问题:中移动做项目不会像互联网企业做产品一样允许不断的试错,定下项目就会一直做下去;同时每个项目都有KPI考核,团队肯定要以业绩优先,这种考核机制不是以产品为主,导致产品在体验上及用户活跃度上都不能做到更好;中移动善于提拔人,做出业绩的人会提到某个岗位上,做岗的时间是3-6年,人换岗项目依旧在,每任领导都有自己的运营思路,对于产品的成长是不利的。
中移动于2012年开始推行量化薪酬改革,期望通过量化薪酬的激励手段来激发一线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有所下降,过多的关注薪酬,使得一些重要的但与薪酬相关性不大事情如服务等甚至没人关注,同时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有所下降,公司文化的凝聚力也每况愈下。很多人才及优秀员工选择离开,中移动高层对员工的离职并不阻拦,后来那些离开之人大多在其他公司证明了他们的优秀。
飞信尚能“饭否”?
移动飞信曾经一度让业界非常看好,也让很多用户为之雀跃,不用再为每条短信付通信费,只要走网络流量同样可以向对方传达信息。在2007年中国移动刚推出飞信服务时,曾被认为是打通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一大创新,如果中移动能把握住这个“入口”,大概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微信,移动一手掌握着通讯资源更没能更好的利用,4年时间对于一个产品而言算是一个周期,估计只有不断翻倍上升的传输速度才能更吸引中移动。
4年之后的微信靠所有资源吸引大量用户,在功能上几乎颠覆了几家移动公司的所有通讯产品的功能,业内人士称微信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飞信的启发。在用户达到几亿之后的微信开放了公众平台,后来飞信也模仿微信推出飞信的开放平台,然而用户无论实在飞信这个产品的体验上还是活跃度都无法恭维,飞信开放平台的启用也没能刺激飞信的进一步发展,飞信仍旧是中移动“食之有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虽然保持产品更新,在越来越多的同优秀产品的对比下,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
对于飞信两度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业内各持己见,大体有以下几点:首先,飞信不是全部开放的,它把用户都封闭在移动用户内部,没有对其他运营商用户开放,这不符合互联网产品开放的特性,就此决定了飞信不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入口级应用;其次,移动内部担心飞信会影响到短信等传统业务收入,而没有正视短信这个产品在未来会被取代这个事实,在飞信收入占比足够高的情况下,对飞信的功能一直有着诸多限制,这就更不用说后来的微信赖以成名的语音对讲功能;而事实上,内部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移动的内部机制问题,这就进一步涉及到了中移动在公司架构及运营管理上的互联网转型问题。
其实中移动也一直在寻求转型,也包括与其他商家在合作上的尝试,只是效果都不是很好。近日,飞信又被人们提起来,是因为阿里巴巴近期正在与中国移动洽谈一项合作的消息,飞信要与阿里巴巴旗下移动操作系统Yun OS的深度合作,虽然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可以想到的是YunOS有望成为给中国移动带来可观流量的终端操作系统。飞信的烈火能不能再次重燃,就要看双方的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力度,现在来看双方各有刚需,估计能碰撞出美好的火花。
移动支付一波三折
在移动互联网悄然发展得到时候,在其他支付产品还没有真正发力移动端的时候,中移动率先上了移动支付,开始称做移动钱包,后来改名手机支付,手机支付是面向客户提供的小额移动支付服务,客户办理手机支付业务后,可通过WWW、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远程购物服务。移动支付凭着自己的技术优势以及强大的门店服务,在早期的推广中效果显赫,只是基于移动支付商业环境过于简单,用户除了用移动支付交话费及到积分商城看看之外,再也不知道该用移动支付做点其他的什么事了。要在淘宝或者京东买东西无法使用移动支付的,同时移动支付的可替代性很强,用其他支付同样可以实现交话费等功能,中国移动缴费的支付方式中后来引入了支付宝支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网购用户的移动端都安装有支付宝,而不会再花更多时间与步骤去安装手机支付。
微信等通信应用的出现颠覆了短信时代,至于通过WWW登录网页的支付方式则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品。因此,这个产品虽然看起来功能很多,却都显得比较鸡肋,其他的支付方式都能更好、更便捷的支付,用户们定然不会再使用移动支付这个平台。支付宝通过购物习惯很好的影响了网购用户,微信支付凭借社交来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中国移动虽然也有超过几亿用户,大部分都限与通话中,却没有重视用户体验与引导,同时这也是其不擅长的。移动支付宝通过移动等通讯公司提供的无线联网业务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而将移动支付这个产品踏于足下,很像是给中移动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移动手机支付现在已经更名为和包,推广与宣传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一直非常低调的在做这个产品,网上能看到的关于和包甚至手机支付的新闻也不是很多,这大概跟期发展策略或者发展方向有关。无论和包今后如何发展,想要改变人们已经拥有的支付习惯是很困难的。另外,从这个产品的几次更名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去中移动对该产品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表现出来这个产品发展的并不顺利,按照传统企业用人做事的习惯,换团队就是换策略,换策略换思路改名字是再正常不过之事。
3G滑铁卢 4G尚未成气候
移动通讯进入3G时代伊始,中移动开发的TD-SCDMA制式打上了自主创新的标志,强烈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加持在了中移动身上,但市场是不讲优越感的,中国联通与电信借着欧美日韩等国成熟的3G技术驰骋于中国的通讯战场。在3G通讯这个战场上,移动3G没有悬念的失利了,虽然有美其名曰的给予3G网络的G3产品,但是速度跟2/2.5G网络差不了多少,这使得很多移动用户没有选择使用G3,移动用户遍及范围广,很多农村的基层用户只要能接打电话就可以,没有升级G3的需求,追求上网速度的用户直接选择了其他网络,对于这部分用户,说中移动倒逼用户选择其他网络也不足为过。
3G的失利让中国移动有些抑郁,在中移动的G3与联通、电信的3G大战的时候,中移动同时也在紧锣密鼓的布置4G网络。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4G基站总数累计达到70万个,4G用户超过4300万,其中,中国移动已经建设了超过50万个4G基站,4G用户已经超过4000万,8月-9月2个月的新增4G用户数平均超过1000万。
在数据的显示上中移动4G的发展有优势,事实上另外两家3G的优势也很明显,一些地方没有4G网络覆盖,移动4G就会直接回落到2G,而在网络比较好的地方,其他运营商的3G也可以提供42M速度。这意味着,若是中移动不能快速度大面积的布置4G基站,仍旧大部分地方还是2G网络,那些地方的用户仍旧会偏向于其他两家。相关人士称中移动能够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且有能力把4G网络推广到偏远的地方,对于这一点,估计大部分人跟笔者一样不会太相信,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移动MM布局够早 但应用分发市场九牛一毛
移动MM发展的时间比较早,上一个属于诺基亚塞班系统的智能时代,移动的定制机都装有移动自己的定制产品,其中就包括移动MM这个产品。移动MM于2009年8月份上线,当时的智能大屏机还不多,市面上的智能机主流是诺基亚及摩托罗拉等品牌。移动MM类似于苹果商店,不够它解决了跨终端的问题,所有手机都可以在移动MM商城购买游戏、软件与主题。
2014年第2季度中国全渠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百度系、360系及腾讯系各占41.7%、24.9%、20.1%,豌豆荚以6.1%的份额名列第四,剩下的所有应用分发软件占6.1%,这里面包括移动MM。当前的移动应用分发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细分的市场,大家耳熟能详的此类软件包括360手机助手、91助手、应用宝、豌豆荚等都是当前这个市场的主角,可以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免费手机应用,安卓智能机时代的用户习惯了使用免费应用,因此按次下载或者包月的应用是没有太大市场的。移动MM从诞生到现在一直走的资源收费的市场路线,这点有些不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
这次中国移动公司整合,除了九大基地中的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和动漫基地将合并成立新媒体公司外,剩下的4大部分会以MM商城为核心,整合分散的资成立互联网公司,移动MM将会被委以重任,看现在的运营状态,如果移动继续以当前的收费策略来运管营MM商城,在其他应用分发市场的冲击下,未来的发展堪忧。
与iPhone合作失利 精英用户流失
中移动与苹果的合作意向开始于6年前,在这6年的时间因为技术问题,双方一直未达成合作,具体来说是过去的苹果手机不支持移动2G/3G网络。这个问题使得苹果与联通及电信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共识,整个中移动的3G时代就是联通和电信凭借苹果手机分流移动用户的时代,联通和电信借着苹果的独特优势分流了很多移动客户,这部分用户都是高端用户。
虽然2013年9月份以后的iPhone5s和iPhone5c开始支持3G(TD-SCDMA)和4G(TD-LTE)标准,但中国移动是在12月4日获得工信部颁发的TD-LTE经营许可,所以在12月份才开始合作。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分流到其他两家运营商不会轻易回到移动,在移动2G时代的传输速率问题面前,联通与电信用户选择性遗忘移动网络也是正常的。同时短期内移动的网络进入非4G就2G的奇葩局面,并且后两者的速度比4G网络差的不是很多,这就是坊间人们所称的“移动4G即联通3G”,没有故意抹黑移动4G却也是实情。
有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联通就与苹果达成合作之后,在超过4年的合作中发展在网iPhone用户超过1300万,用户效应带来了巨大的3G品牌收益。有联通与电信普及与发展苹果手机用户,中国移动iPhone 4G版上市后的表现尚可,不过现在国货手机如日中天,很多手机在质量与体验上俱佳,同样也分流了一部分iPhone用户,中移动已经错过了iPhone手机销售的黄金时期。
12580渐行渐远
根据《创业家》杂志2010年5月刊的记载,12580的诞生非常曲折并且有故事性,这里我不再浪费文字描述12580的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12580诞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出行、饮食等行为的咨询问题,这与联通的114等查询台是类似的,区别在于12580是一个跨网站、信息太、wap等多平台的信息综合性平台。用户们对12580的感觉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有一段时间12580确实给人们提供很大方便,恨者在于12580在后期通过捆绑手机业务推广并收费,让很多人对此非常反感,很多人都取消了这个业务。另外,产品从体验到应用上都不理想,由于之提供语音、文字以及简单的地图导航等功能,准确性达不到现在地图等定位系统的准确度。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不只是12580,包括114等在内的各移动通讯服务台都受到了移动APP的冲击,地图、送餐、打车、团购及酒店等应用已经把12580类的信息服务台的任务拆解,大部分人现在除了通过114查询某个服务电话之外,信息台基本上形同虚设,甚至很多生活类APP中都带有各种服务电话,根本无需再拨打电话语音。现在的90后用户们大部分都不知道移动12580这个产品的存在,12580的APP在360手机助手的全部下载量仅仅为40万。
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用户使用习惯及用户需求来看, 12580这个产品的存在意义已经不是很大。至于明年正式开始运营的移动新公司会不会继续运营这个产品,还要看起以后的发展策略,12580已经完成了其历史性的任务,以后大概会面临着内部的转型与整合。
咪咕文化能否成功 未来发展不甚明朗
咪咕文化是中移动探索了很久确定的新媒体集团公司,全称“咪咕文化科技集团公司”,旗下分为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5个子公司,将于在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同时成立的还有一个互联网公司,用来做中移动9大基地的剩余的业务。显然,互联网与新媒体是中移动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咪咕集团公司以内容为主,基于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的咪咕音乐平台,这同时也是一个娱乐平台,之前的主要业务是以提供彩铃为主,最近咪咕音乐的新闻比较多,组织各种音乐会及校园音乐大赛,这是中移动所擅长的。
之前,中国移动的新业务更多由业务基地负责,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有九个业务基地,由一个基地开发互联网业务、或者提供业务的接入服务,优点在于可以降低业务开发和运营成本,缺点在于隶属于省公司的基地即便拥有产品和业务创新的自主权,在营销、服务等运营环节仍旧是传统模式,内部流程较为复杂,使得基地模式越来越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咪咕文化专职做内容,可以让其他公司从流程中解放出来做运营,总体来看这是有益于中移动转型的。
值得指出的仍旧是中移动的体制问题,即便咪咕文化可以生产更多的内容,中移动平台不对外开放与传播,仍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另外,一个要做内容的公司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就如其他音乐网站、视频网站可以让用户自己生产内容一样,用户的原创才会产生最好的内容。多年来,业内人士一般都感觉中移动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high,平台模式难免会陷入这个怪圈,其实自HIGH没有什么,主要看的是能不能HIGH出花样,能不能HIGH出用户。
中国移动自2000年建立到现在已经14年,这些年里确实为中国移动通讯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其应有的力量,如移动梦网一样发展伊始就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如果不是移动梦网业务的出现,腾讯很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还有很多企业也因为无线虚拟业务而再次爆发。而移动作为这个行业的带头大哥,一直引领者整个行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移动通讯形式从通话到短信再到语音再到视频,传输速度也从几K到几十M,做流量生意的中国移动也伴随着几亿人民用上了移动网络而变成一个超级行业大鳄。
在这14年的发展进程里,中国移动做出过惊鸿一瞥的产品,当然也有上面所列的做的不够好的产品,在这些产品及业务背后,更多反映出的也是一个国有企业从运营模式到管理模式不断转变发展的历史。我们总结出这些,可以称作经验,也可以称为败局,总结不是目的,更多的还是让其他企业能够看到这些,如果能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就会欣慰了。
文/王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