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书籍也从传统纸媒脱胎换骨,走上了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由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带来的便捷体验,用户更多的把书房“搬”到了地铁、公交、休息室,将碎片时间合理的利用了起来,因此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类App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
智能手机的移动阅读从2010年开始已经发展了四年,这四年市场已红海一片,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据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网民预计突破5.5亿人,阅读类App在手机网民下载App类型中占比仅次于游戏的的14.3%,以10.6%位居第二。
移动阅读里各家的山头也已经有隐隐确定下来的趋势。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监测报告2014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掌阅iReader凭借5年积累起来的3亿用户,继续保持领先优势;QQ阅读依托手机QQ过亿的用户规模,保持市场第二的位置;爱阅读凭借先发优势以及极致的用户体验积累了8千万用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推出“和阅读”“沃阅读”和“天翼阅读”,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起点读书、多看阅读、拇指阅读、豆瓣阅读、书旗免费小说等个性化阅读品牌,也都借助各自的定位和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般来讲,营收是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的,但移动阅读行业并不是这样的。2014年上半年营收的主力军依旧是市场份额排行靠后的三大运营商,占整体市场份额的67.9%,其中中国移动“和阅读”一家独大,市场份额高达49.1%;而市场份额最大的掌阅iReader其营收占整体市场5.2%的份额,其它的不提也罢。
业内专家认为,从当前移动阅读市场的发展及营收格局来看,该行业的市场潜力还未完全爆发,营收的大头儿也主要由电信运营商攫取,这种“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稳定的,有待其他厂商共同来突破。
在中国,盗版和低门槛以及糟糕的用户付费习惯一直困扰着实体书的销售行业,电子书的情况则更加不乐观,所以导致了盘子大却吃不到嘴里的窘境,但移动阅读是发展的趋势,想要摘得桂冠,什么才是突围的那杆长枪?
内容?
阅读软件与出版商进行合作最重要的的一种方式是与出版社收益分成。“但分成的前提是阅读软件需要先赚到钱”爱阅读的CEO崔宏智告诉我。但目前的情况是用户购买电子书的习惯并没有培养出来,能够赚钱的阅读软件少之又少。当当网副总裁王曦就曾表示,当当网电子书于2011年上线,到2012年底的一年时间里,销售收入达到300万,但电子书的加工成本却花费了近500万。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豆瓣阅读和京东商城身上。
所以出版业内张女士爆料的一本电子书的版权百元年的情况并不罕见,国外几十万购置一本书版权的情况在中国暂时不可能出现,所以出版社只有尽可能多的将自己手里的版权分发出去才能有所收益。
“极低的内容购买价格降低了内容的门槛。”
2014年4月21日,拇指阅读和京东宣布,双方已签署电子书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京东将其拥有销售权的电子书在拇指阅读上经营销售,涉及书目近30万种。而据公开资料显示,业内规模第一的掌阅与300家出版社有合作关系,其图书保有量也为约30万册。
30万册图书,与业内规模第一图书比肩的保有量,也就是这一纸协议的事情。
版权资源置换是图书行业另外一种获得版权的方法,动辄数十万册的资源置换在业内比比皆是。前不久,网易云阅读和中国移动“和阅读”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网易云阅读获得中国移动“和阅读”海量优质图书授权,受益于此次合作,网易云阅读的图书保有量已达45.9万册。崔宏智认为对于移动阅读来讲,资源置换令内容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三四十万册基本可以覆盖大众小众读者的需求,业内排行靠前的几家公司都有这个能力。”
而盗版情况严重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期的缺乏监管令中国书籍盗版情况严重,对于电子书则更是如此。比如某阅读软件独家买断了一些重磅的图书,像纸牌屋,第二天就出现了各种版本,或者提供个书籍搜索引擎就把书从小网站上抓取过来。”
中文在线的董事长兼总裁董之磊曾说过,过去盗版还需要一条生产线,还需要设备和技术。现在盗版什么人都可以完成,只要用鼠标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董之磊举了作家余秋雨的实例。余秋雨所有的数字版权都在中文在线上,但中文在线发现整个互联网采用或者提供他的电子书的网站有49.5万家。而其中获得中文在线授权的只有10余家。
劣币驱逐良币,山寨小公司在内容的方面会更具优势“爱阅读就面临过这样问题,有些”很贵的书,买下来我们会肉疼,但小厂商就能明目张胆将免费的放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容的门槛几乎不存在,靠内容来进行差异化的竞争完全是痴人说梦。
用户体验?
在中国,抄袭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而且抄袭的技术也是相当高超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看看某企鹅凭借着抄袭曾成就互联网公司市值第一你就明白。所以用户体验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门槛,尤其是对于技术性较弱的阅读软件来来讲,分分钟复制你不是什么难事。
笔者查验了数十款阅读软件,护眼、多媒体、云存储、社交分享这几项功能几乎每一款都在设置里边能够找到。
移动阅读软件CEO言必称用户体验,认为用户体验才是获得用户的根本,是竞争最重要的环节,但这只是他们自己为了发言的发言而已。深耕用户体验的意义大吗?用户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就是图个方便快捷,他们只需要有能够看得懂稍微美一点的文字,不要有闪退、卡顿之类的大毛病即可。
多看阅读耗时耗力耗钱的十几万做一本书,但是下载量又有多少呢?几年的时间那么点小众用户,导致惨淡的被并入小米阅读的下场。过多的强调自己为了开启少个几毫秒,只是一种满足自己对用户毫无意义的偏执而已。
手机阅读相对于纸质书就像牢房对于操场,图牢房方便能吃能住的人就不会特别在意用户体验,在意牢房装潢多好,饭菜多香,能吃能住不要太差就好,否则就会直接奔去大操场。特别注重阅读体验的用户,kindle和纸质书才是他们的首选。
“给你十个阅读软件,你闭着眼睛任意点开一个,再睁眼你分不清是IReader还是爱阅读抑或是多看,你也根本不想去分辨。”
如果还是老办法竞争,崔宏智认为各个厂商胶着鏖战,无论巨头还是虾米都无法快速推进,进行该有的营收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3年前爱阅读刚开始做智能手机的时候,用户在客户端购买电子书的付费意愿为2%,三四年过去了,仅仅提升了六七个百分点。”
社群?
有关卖书,罗辑思维做过一个互联网出版实验,虽说是实体书,但是对于电纸书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罗胖村长将自己挑选的几本书放在一个袋子里,事先并不告诉用户里边装的什么书。结果,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秒杀!这种速度令深耕图书多年的当当和亚马逊咂舌。
罗振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社群的力量,对,他成功了。
我们能够看到,未来商业的核心动力是社群,互联网时代是社群时代,互联网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肢体和思想的延伸,即使人们远隔千里互相之间也能够因为某种关联而随时随地的联系,就像一个村落,这个村落里的关系是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村长甚至这个村落里边每一个普通人发出的信息都会被社群里的其他人得到快速的响应。
阅读软件现在只是一个菜市场,里面的人群熙熙攘攘,自己挑自己的菜,觉得不好就换个菜市场。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养生专家举个喇叭大吼:冬瓜榨汁治百病,每天都要吃绿豆。那么觉得有道理的人会聚集成一个小团体,每天喝冬瓜汁,喝完继续跟着养生专家混。再有个主持人说:千万不要买转基因食品,相信的人又会形成一个圈子。张悟本的故事论证了阅读软件社群化的可能性。
社群化有三个好处。
第一,提升付费率。这个罗胖已经验证过了,罗胖推荐、用户购买是基于用户对罗胖的信任,电子书还是实体书对于用户而言并没什么不同。如果罗胖在爱阅读上进行推荐,用户对罗胖的荐书信任并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付费率会不会提高一些?
第二,批量增加新的用户。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微视,在开通初期一定要拉来一堆的明星来站台。这是因为明星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ta代表的是围绕自己形成的整个社群,明星进驻,意味着想要与明星互动的粉丝的进驻。王杰高调搬家至腾讯微博后,听众数急速上升突破百万,要注意这是腾讯微博,这百万粉丝里不乏专程来观看王杰的。罗胖有几百万的忠实粉丝,如果能够进驻一个阅读软件,那么这几百万粉丝也就会跟着进去。如果再加上那么多的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知名人物呢?
第三:提升自己的品牌。凤凰新闻客户端找马佳佳代言是因为她代表的是年轻,新锐和有思想,能塑造和代表凤凰的品牌特点。微视在刚开通时邀请范冰冰和李敏镐等大牌明星代言,也都是为了结合明星的品牌形象来塑造自身。而阅读软件最最缺乏的就是没有一定的特色和品牌。试想,如果莫言在移动阅读客户端里荐书,是不是它就会慢慢具备一定的文化气息?如果周杰伦荐书,会不会形成一定的音乐气息?如果董明珠荐书,会不会形成一定的商业气息?这些对于提升移动阅读软件的品牌具有莫大的影响力。
用户关于智能手机软件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哇,还有这个功能”,第二阶段:“这个软件用的舒服”第三阶段:“我就想用这个软件”。第三阶段才是真正的成熟期,如今阅读软件的竞争还停留在第二阶段,社群化阅读会不会是用户进入第三阶段的一个台阶呢?这些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我们从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社会的变革来看,阅读行业互联网化不应该只是把书转化成电子版来卖,互联网是对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塑。对于阅读,我们也应该将它放在互联网的层面利用互联网的元素来进行重塑,不仅仅是换个马甲,而是换个身体让它重新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