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5-05-25 16:04
别再误解马斯克了!比起特斯拉,他更关心登陆火星

作为伊隆·马斯克第一个非互联网创业项目,Space X 并未得到媒体的青睐,反而是特斯拉让马斯克成为硅谷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偶像。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之后,马斯克的名字频频登上媒体头条,世人谈起他时,都会加上诸如“Paypal帮”(指曾经的Paypal创始团队,如今已是硅谷各大互联网公司高管甚至创始人)、“互联网连环创业家”、“特斯拉——汽车界的苹果”等等注解,几乎看不到Space X的任何字眼。


显然,Space X的真正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以来,人类未来的命运似乎都寄托在一次次的“技术革命”中,从晶体管到大型机、小型机再到PC、互联网,一直到2007年1月乔布斯站在MacWorld 07大会发布iPhone,整个世界从未像现在一样沉浸在技术乐观情绪之中。无论是PC、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在扮演着麦克卢汉笔下“人类躯体的延伸”的角色,它们无一例外成为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人类未来进化的新方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向喜欢发呆冥想的乔布斯用iPhone 取消了人类冥想思考的权利,


作家熊培云曾这样写道:


“地铁里/我看见/每个人都在/向手机低头/做信息时代/的弥撒。”


而在美国科技作家尼克·比尔顿看来,拒绝孩子将电子屏幕带入餐桌与不断向其他家长推销iPad的乔布斯是如此的“分裂”。


无处不在的屏幕寄托了人类的新希望,也加速人类进入没有底线的疯狂自恋中。但技术并非毫无私心的“慈善家”,在赋予人类新“躯干”的同时,也逐步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无痛截肢”——被分散的注意力、被退化的记忆力、被消解的价值观……技术就像是浮士德的魔鬼仆人,主仆天平正在发生变化。


然而硅谷的“技术革命”还在继续。Facebook、Google们宣言要用人工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可实际情况却是人类在新一轮与机器赛跑的运动中完败。


纵然好消息是,人工智能为人类未来画了一张大饼,但坏消息接踵而至:人类是人工智能改造世界的最大障碍。


这一切在马斯克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抗争”,他看不上现在人类沉迷于内心世界与电子屏幕的碰撞,他更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抱任何乐观情绪,“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在召唤恶魔”。对于人类的未来,Space X就是马斯克的良药。


Space X 阶段性成功的原因


由于特斯拉的光环,公众对于Space X 到底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在即将发售的《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一书里,作者Ashlee Vance全景展示了马斯克创立Space X的真实目的——将人类移民火星!


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Space X 的确在不断努力实现这个任务,而第一步就是把火箭发射成本降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类移民火星的交通问题,毕竟运送60亿人离开地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事实上,Space X能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

个原因。


首先,Space X受益于美国政府与NASA联手推动的太空探索商业化计划。1984年的《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商业太空运输竞争法案》正式让太空探险开放给商业公司。而航天飞机停飞、火箭发射预算居高不下,也加快了太空商业化进程。2006年,成立不到五年的Space X就拿到NASA的商业合同,两年后,再次获得为国际空间站运输货品的16亿美元合同。


其次,Space X 对成本控制的不懈努力。Space X 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避免从头开始研发,部分部件自己生产,减少了第三方外包成本;充分利用灵活的公司体制,有效避免了NASA官僚主义带来的冗长流程。


而起杀手锏则是研究火箭的重复利用。长期以来,火箭都是“一次性”用品,火箭的成本中燃料仅占很小一部分,火箭的导航制导控制、储箱和发动机等部分,才是绝对的大头,如果火箭可以重复使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对总价值高达2000亿美元的卫星发射市场来说,解决重复使用的问题不仅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第一个能实现这一点的公司还将带来大量新客户。


Space X的可重复使用一级火箭技术还有待成熟完善,自2014年以来,Space X已经进行了两次火箭收回实验,但遗憾的是两次都不成功,但它确实是唯一一家开展这类试验的公司。


正是大环境与自身的努力,Space X 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从研发上说,其猎鹰9号火箭只用了3亿美元,其八年的总支出也不足8亿美元,同时期内,美国的EELV火箭花费了35亿美元,欧洲阿里安5火箭的研制费用更高。而在火箭发射费用,Space X已经彻底甩开了其他可能的竞争者,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而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平均每次发射花费4.35亿美元,只有中国长城公司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6000万美元与之接近。


Space X 的下一步:技术突破是核心


Space X的阶段性成功展现出私营企业太空探索的巨大前景。公开资料显示,仅私营公司火箭发射领域,就有包括AirLaunch LLC、ARCASPACE、Interorbital Systems、Orbital Sciences Corp等多家公司研发新产品。随着越来越多选手的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会进一步加速太空商业化市场的成熟度,另一方面也会给先行者之一的Space X带来新的课题:如何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与波音、洛克马丁等传统相比,这些新兴的私营企业继承了航空巨头们的技术和人才,却没有过度的历史包袱。而来自NASA的巨额合同能够加速企业的快速成长。对Space X来说,资金已经不是问题,早在2012年5月,SpaceX就已经掌控约1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私募股权投资2亿,Elon Musk注资1亿,其他资本占1亿,其余来自长期开发合同。


真正会给SpaceX带来挑战的是技术的突破。


首先,在火箭发射的可靠性方面,Space X 还无法令客户完全满意。比如去年就在德克萨斯州试验基地损失了一枚试验火箭。从某种意义上说,Space X研发火箭的方式与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研发类似,基于现有技术的快速迭代,但与互联网产品的debug过程所不同的是,假如一枚火箭因为某个bug而发射失败,不仅仅造成一枚火箭的硬件成本,还有可能是客户的合同以及市场的品牌。


其次,火箭重复使用的研究进展缓慢。Space X的竞争对手们纷纷缩减开支,并通过内部流程优化和自产零部件产品的方式节约成本,因此,Space X的杀手锏就是火箭收回方案。历史上,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曾研究过回收计划,1962年它们曾将一枚名叫Nexus火箭送入轨道。该公司认为,如果利用反冲火箭降低溅落时的冲击力,当火箭重新添加燃料后,就可以继续发射,从而实现火箭的重复利用。


不过,由于Nexus火箭研究成本过高,直到现在也没有类似产品问世。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要挑战的是如何在高空超音速下开启回收机制,这也是NASA无法支付高昂经费去研究的技术。倘若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那么Space X将很快成为NASA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迅速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如果盖茨、乔布斯们让人类沉浸在各种电子屏幕里,用所谓“电子延伸”满足人类超越自身束缚的私心,那么马斯克们则在将人类的希望引入太空,让宇宙承载人类新生。与硅谷依旧火热的互联网创业比起来,Space X枯燥而无味,甚至充满着不可实际的想象,但Space X同样也在践行那句“俗不可耐”的宣言:make the world better。


(微信公号:机器之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