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4-14 19:13

为什么超过20%的医械上市公司在广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信娜,编辑:王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为什么20%多的中国医械上市公司在广东?


抛出这个问题时,中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已突破三万家。


据万得(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13日,中国A股市场共有119家医械类上市公司,其中有25家在广东,占比超20%。


在各地兴建医药医械类产业园区时,广东的成功可以复制吗?本文试图理清广东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路径,尤其是显著集聚效应。


然而,危与机并存,一味躺在功劳簿上只会被慢慢淘汰,广东亦是如此。如何延续自身优势,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适应甚至引领市场,是广东接下来的挑战之一。


“逼着自己进步,否则只会被淘汰。”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财经大健康说,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赛道,如果不努力,不向前跑,其他对手杀进来,就没有机会了。


伙伴强,才能大家强


广东如何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找准并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细分产业。


据广东省药监局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底,广东生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有168319家,占中国的16.40%,位居第一。



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制造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有深圳市南山区和坪山区、广州市科学城、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东莞市松山湖等聚集区。


广州和深圳,是广东两个核心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发展较早,并呈现不同发展方向,这与其城市自身的内在产业基础密切相关。


广州的发展从传统的医械公司开始,以生产医疗耗材为主。其依托的是更为发达的医疗资源,比深圳起步早。相比内陆其他城市,也更早涉足出口业务。


谢嘉生认为,国内医械发展早期以出口导向为主,主要帮外资企业做一些代工。对于广州来说,先天优势便是贸易发达。这些早期的耗材企业面对外资企业的采购需求,生产一些并不复杂也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以医疗耗材为主。


深圳市则由于当地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的基础雄厚,使得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链、中游的产品研发与制造形成一条完整的研产链条。因此,深圳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医疗电子设备和医疗影像设备。


谢嘉生解释,医疗设备的制造本身也是以机械电子及材料技术为基础,只是应用在人身上,对产品本身的要求更高。但产品本质上的技术基底还是电子机械等技术。在他看来,深圳电子机械等产业发展,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其中有些人便转型开始做医疗器械。


同深圳的电子行业雷同,医疗设备也是以仿制外资产品起步,如监护、影像类医疗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生发出人才及完善的供应链。至于为何会将电子技术优势转向应用于医疗器械,在谢嘉生看来,深圳早期的发展更多为市场化的自我内生发展。“当时大多数医疗设备均为进口产品,价格不菲,与普通的消费类电子设备相比,利润空间高出几倍。这对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


那些抓住先机的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后,一方面,对供应链及产业链有需求,也会对其他中小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大型公司培养大量的人才,又会孵化相关类型的其他公司。在市场容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早期创业很容易便能寻得自己的差异机会。


近距离的地理集聚,合作伙伴能够完成紧密、高效的协作,使得产业链运作更为顺畅、成本更为集约。


一份研究曾通过对2015年—2020年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检索统计,已有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至少15家企业主导实施了医疗器械产业园投资计划。


广东的创新中心在深圳


据wind数据,在广东省25家A股医械上市公司中,11家在深圳市,占比近一半。



时间拨回40年前,深圳还是边陲小镇,医械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此时,现代意义上“医疗设备”的概念在中国萌芽,面对的现实是,国内大量医疗器械的配件都要靠进口,中国医疗器械技术匮乏。


此前,中国人对医疗器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剪刀、镊子、手术刀、针筒等简易工具,医疗仪器设备也只是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简单装备。


相比北京、上海等老工业城市而言,深圳的起步并不算早。但深圳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凭借地方电子产业优势,一起步就研发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器械,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彩超、监护仪等。


这与深圳的两个特点相关,一是与国内其他区域不同,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国际市场曾是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二是深圳强大的电子产业基础。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机电一体化产业发达且聚集程度非常高,这有利于研发医疗器械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监护仪、彩超、核磁、化学发光分析仪等中高端的医疗设备,以及成果转化落地。


早期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呈外向型发展,出口产品以医用电子仪器类和医学影像类为主,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有磁共振成像产品、彩色超声诊断产品和B型超声诊断产品等。在医疗电子产品和医疗影像产品的出口中,深圳的出口额常年位居全国前位。


深圳常务副市长黄敏曾介绍,截至2021年底,深圳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类企业139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95家,医疗器械产业出口占全国的14%。


在深圳有两个被誉为“黄埔军校”的企业,一个是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安科”),一个是华大基因。前者提供了高端医疗设备方面的人才,后者则输出不少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军人物。


深圳安科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医疗器械公司,是1986年中国科学院下属单位与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ANALOGIC合资设立。它的初期使命是,打破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进口品牌长期垄断的格局。迈瑞医疗创始人李西廷、徐航,理邦仪器创始人张浩、祖幼冬以及宝莱特创始人燕金元等人,自立门户前,都曾就职于深圳安科。


大湾区的未来如何?


以广州、深圳为圆心,医疗器械正在向周边城市辐射。


谢嘉生认为,与早期市场化发展不同,现在更多城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及推动。比如珠海、佛山、惠州都会专门出台专项措施,打造差异化名片,“现在大湾区的每个城市对自己的发展定位都不太一样”。


依托各自不同的区位、人才、科研能力等不同,这些城市会选择偏向某一个细分领域,更重错位发展。


这与广州、深圳等早期发展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相关。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逐步成熟,率先发展的“产业高地”将面临土地、人力资源成本、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的限制,失去了比较优势,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不可避免地面临向外转移。


从更大的视野观察,广东其他地区的产业园,也基于交通、土地成本、人力资源和制造业基础等优势,成为广州、深圳两个高地外溢承接的受益者,成为广东省医疗器械集聚发展的新动力。



除广东所在的珠江三角洲,中国另有两个医疗器械聚集区也呈相似特点。其一是京津环渤海湾区域,主要在数字化医疗设备具有优势集群,产品如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等方面布局。


另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活跃,材料类、器械类产品优势明显,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耗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


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研究所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经各级政府和部门认定的各级医疗器械产业园共51家,其中28个为国家级,18个省级产业园及5个市级产业园。


近身相搏,难以避免。


凭借仍然明显的人才供给及区位优势,在谢嘉生看来,广东医疗器械产业仍然保留优势,但产业转移趋势也会相对明显,所以需要转型升级。


“新陈代谢是必然存在的,一定要持续培育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否则,未来竞争力只会持续弱化。虽然现在仍有优势,甚至难以被超越,但优势也许会持续缩小。”谢嘉生告诉财经大健康。


患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增量应该会聚焦在高端医疗器械。对于企业来说,要把投入放在研发上面,推动产品升级,持续开发出对患者来说所受痛苦更少,效果更好的产品。


从中国最大上市公司迈瑞生物的研发投入来看,与全球第一大医械公司美敦力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为几十亿元,后者每年投入约100亿—200亿元,相差数倍。


谢嘉生认为,“我们无法像国际巨头一样什么产品都做,中国的企业在当前的阶段和能力下,把自己所在赛道的产品做好,做到极致,就有机会。正如各地积极打造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需要利用自身所长,找到自己的产业名片。”


这也是广东近40年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发展留下的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信娜,编辑:王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