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经朋友推荐,体验了两次嘀嘀打车。果然是方便至极。第一次在周五下午3点,加价五元,30秒响应,10分钟等待。第二次在周五下午6点,加价十元,20秒响应,5分钟等待。作为乘客,我省去了在路上不可预知的等待时间。对司机而言,不仅降低了空驶率,而且有了额外的加价收入。
但通过对司机使用情况的观察,我对嘀嘀打车应用的安全隐患感到担忧。第一次我坐在副驾驶,行驶在西直门到苏州街的道路上,司机的手机几乎每隔几十秒就有一次叫车申请。司机仔细地听着出发地,目的地和加价信息,并快速做出判断。如果司机决定接下这单生意,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点击,否则就会被其他司机抢去。为了抢到最适合自己的客户,他甚至在嘀嘀语音播报的时候示意我不要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司机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对订单的分析上,甚至要做出低头拿起手机,找准屏幕上按钮的位置,快速按下的操作。可以说这是一个比开车打电话更加危险的行为。
第二次使用嘀嘀租车,我选择了坐在后座。这个司机可能也意识到了安全上的隐患,使用了支架将手机安放在挡风玻璃下,这样就不必做出低头的动作。而且他佩戴了蓝牙耳机,不像第一个司机那样,需要在嘈杂的环境中“侧耳”倾听。但同样的问题是,他一直在“抢”。抢着做出判断,抢着接下自己认为合适的订单。
作为一款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应用,嘀嘀打车不能像一般的移动App一样,只考虑体验,性能,流量等问题。它必须要对司机和乘客的安全负责。
笔者建议,可以从两方面来提高安全性:
第一,去掉“抢单”模式,而代之以“摇号”模式。
当一个请求发出后,系统给所有司机一分钟的时间。凡是在一分钟之内做出应答的司机,都有资格进入摇号环节。由系统随机抽取中签司机。这样司机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做思考和操作手机,可以更加从容。这个“摇号”的环节,是可以产生盈利模式的,这个无需多言。
第二,优化地点和路线匹配,只把请求发送给真正适合接单的司机。
目前滴滴打车只匹配了司机和乘客之间的距离,把请求发送给乘客周围3到4公里的司机。 系统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实现更加精确的匹配。比如,该司机当前乘客的目的地,该司机目前所在线路的拥堵情况等。通过精确匹配,减少推送到司机手机上的信息,从而减少对司机的干扰,也可以提高安全性。
目前市场上打车应用很多,但还没有哪一家把安全作为要点。如果哪家公司能够联合交管部门,制定这类应用的安全标准,可以说是抢占了行业的制高点。这也是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