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锻炼自己已拥有更敏捷高效的思考力这个议题,想必物理学家的发言权不会遭到太多质疑。东野圭吾代表作《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天才物理学家汤川学教授将这种魔法一般的推理和论证能力夸张到了极致,以至于所有的大脑中的论证过程都被戏剧化为主角一个激灵之后迅速写下的高深公式,之后所有谜团引刃而解。
现实版的“汤川学教授”上田正仁则在《思考力》一书中将这个过程详解了出来。上田正仁是东京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同时熟读中国古典著作。
《思考力》出自他在东大的公开课,他将理论物理研究融入到思考力训练的跨学科尝试使他在日本一度成为了现象级人物。书中谈到的“丢弃法”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位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尝试过此方法整理空间的人都会马上体验到生活质量的迅速提升,更大的可用空间、留白,不仅会在物理维度上给人带来愉悦感,运用到思考中去,还会带来精神上的解放。
作为提笔就忘字、想问题容易钻牛角尖或者难以突破条条框框的普通人,我们或许可以因此而变得好一些。
在这本书中文版的推荐里,虎嗅看见了在思维训练和时间管理方面有颇高人气的罗振宇和李笑来的推荐语: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丧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本书能帮我们补回来一点儿。”
——《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
“人人都想拥有犀锐的思考能力,好好阅读这本书,它会帮你提升发现珍宝的好运气。”
——《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
名人推荐的含金量如何?如果你对此书有兴趣,读完记得回来评论哦。
书评:思考的力量
文/马霖 (虎嗅经中信出版社授权发表)
希腊人关于人类思考创造能力的观点很有意思。在古希腊,人们并不觉得思考与创造是人所具有的能力。古希腊人认为,思考与创造的能力由神秘的精灵赐予,精灵从未知的神圣远方而来,成为人类思想的守护神。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就认为,思考问题时,他经常需要与自己那个从远方而来的神秘精灵对话。
不论生活在理性时代的我们是否认可将思考力神秘化的说法,但希腊人的观点多少道出了从古至今人们的心声:智慧地思考并拿出创造性的成果并非易事,对大多数人来说,灵感迸发的偶发性太强了,灵感到来真的有如神助。
那么,什么是思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思考能力?要想独立思考出创新的点子,有没有系统的方法可循?
东京大学物理教授、日本最受欢迎大学思维公开课主讲人上田正仁在他的新书《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中告诉我们,思考力是一种理性地掌控思考过程的力量,思考力的核心即发现问题、解决该问题。没有思考力,就无法捕捉一闪的灵感,只能被动等待机会出现。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顺藤摸瓜,探寻问题的根源;能够旁逸斜出,从他人眼中的瓦砾中找到黄金,创造风靡世界的产品,破解前人未解的谜题,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思考和创造中体会到丰富而深刻的满足感。
思考力的培养与中国的教育模式相反。在中国,家长和老师期待学生能迅速牢记知识并解决给定问题,因而很多学生直至踏入社会许多年,都未曾感受过由好奇心引领,探寻一个问题并找寻相应解决办法的快感。
然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谜底尚未揭开,不计其数的问题尚未发现,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如何主动推进思考过程而非被动等待创意出现,如何在大脑回路当中拎起一根清醒的线条而非漫不经心等待创造力爆发。
因为在思考的最初阶段我们常常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所以首先需要在混沌中发现问题,其次才是解决该问题。每个人都有在意的事情,都会遇到看似有趣却有些不明所以的事情,我们需要在无意识中打捞问题的种子,然后对问题进行明确、有意识的思考,需要记录一闪而过的想法,而不是任由它们蒲公英般散落四方。
爱因斯坦说过:“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in problems longer.”(并非我头脑聪明,只不过是我在问题的研究上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他还说:“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I’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思考力来自长时间的付出,来自己孜孜不倦的好奇。不过显然,在思考力这个话题上,苦等灵光一闪的我们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打捞问题的种子?这里面大有学问在。有时候之所以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搜集到足够的背景资料,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搜集、整理、消化和丢弃资料,直至找到问题所在。
在记录问题、搜集资料上,上田正仁在《思考力》中介绍的“丢弃法”颇具学习价值。他认为,记录的价值不在于记录本身,而在于推进思考的过程。因此,但凡是记录下的、已经被处理、被消化的信息,他都会毫不吝惜地删除掉。一到年末,他的笔记本上就只剩下一两页纸,电脑文件夹里大量资料也会被删除,因为这些信息都被他消化吸收融入问题的答案之中,甚至转化为新的问题了,因此,相应的记录也就被他理智地丢掉了。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不断接近信息山洞的出口,接近醍醐灌顶的阳光,而那些在笔记本上一直以来都未被撕去的问题,才是真正具有思考、研究和解决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要毫不犹豫地丢弃信息?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堆砌已知,我们要用智慧发现新知。
上田正仁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他将自己的思考力训练法建立在其扎实的学术研究经验之上。在他看来,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任何工作都需要投入的思考和钻研,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要学会果断放弃时下流行的话题,因为研究流行话题就意味着出结果是容易的,但出创新性的结果却是困难的。竞争越激烈,利益就越少,只有独辟蹊径,才能做出独创的东西。
应该怎么做呢?上田正仁觉得,采取好奇心导向型思维方式,而非目的导向型思维方式才是容易出新的思考方法。固然,目的导向型有其优势,就拿企业来说,制定明确的战略然后去执行,运营者更容易向股东做交代。然而从长久来看,基于战略目标的研究开发很容易成为既得利益的保护伞,不仅不会给组织带来利益,反而会招致组织的全体衰退。
说到好奇心导向型,我们需要知道,其实它并非偶然的产物,而是一种面对问题的积极策略,帮助我们训练出宽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态度。谷歌的20%法则就是鼓励以好奇心为导向的一个好例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谷歌允许员工用工作时间的20%研究工作以外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项目。而Google News的创意,以及用于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确认人身安全的网站Person Found均来自于谷歌员工的奇思妙想。
就像蜘蛛吐丝,总是得一点点密密织就,才得一张蜘蛛网,而一场大雨过后,或许又要推倒重来。培养思考力也是一样的,那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享受提问、探索、求知的过程。难免一个拐弯发现自己深陷信息山洞中的死角,难免遇到对于现在的自己过于复杂的问题。
但重点是,思考力的培养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打破人云亦云的思考态度;在如此这般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思维不再乱无章法,而是更加缜密和具有逻辑性,并且能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发现问题、找到闪光的点子了。
书摘:勇于绕弯路——好奇心的驱动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希望可以一条直线地直接到达目的地,因为看起来这似乎是最有效率的办法,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尤其是在看不清楚解决路径的时候,绕一绕弯路有时候反而会带来意外的惊喜,问题也会随之解决,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关键是好奇心。
200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特奥多尔· 亨施经常使用一张上面有大公鸡和雏鸡图案的幻灯片。大公鸡看到了栅栏外的食物,一心想吃,可惜被栅栏挡住了去路,即使伸长了脖子还是没办法够到。而雏鸡在栅栏内看似漫不经心地转了个大圈,然后在与食物完全相反的方向找到了栅栏的缺口,它从缺口跳出去,不慌不忙地向食物走去。
亨施博士将大公鸡这种将心思百分百聚焦在目的上,一心想要沿直线前进的行为称为“目的导向型行为”,将雏鸡这种在好奇心的支配下行动的行为称为“好奇心导向型行为”,并强调后者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目的导向型指的是一种在完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一心寻求距离目标最短的直线距离,并沿着该路径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导向型在国家及企业的各领域中的各种规划和研究开发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们以电脑芯片的开发为例,这一领域被认为是目的导向型得到最有效利用的领域之一。因为只要提前确定了下一代芯片的规格,拥有杰出能力的开发者们组成的项目小组就可以随时按计划开发。
企业在规划愿景的时候,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先确定未来的目标,再探索到达目标的方法。在学术和研究领域,一般来说符合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的研究课题可以优先得到研究费用,这其实也属于目的导向型。
这类目的导向型的研究开发有其优势,那就是容易向身为纳税者的老百姓以及股东交代。然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如果战略目标是为了保护某行业内的既得利益而制定的,就容易受到百姓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战略目标的研究开发,不仅不会给组织带来利益,还有可能招致组织全体的衰退。
上层决断的错误导致整个社会的经营紊乱,国家的大型项目花费了巨额的税金却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实际上,要想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具有先见之明的领导者。而这有先见之明的人物到底是谁,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看了成果才知道。这就是目的导向型在经营和研究开发中潜在的危险。
与之相对的,好奇心导向型似乎在我们听来还很新鲜,许多人可能一时不能理解。我将“好奇心导向型”解释如下:
好奇心导向型指的是,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似乎并没有关联,只是单纯地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前进。看起来似乎没有效率,也谈不上合情合理,好奇心导向型同目的导向型完全不同,它的特征在于可以不受最初目的的束缚,自由发散思维。亨施博士将这种方法作为自己独创性的研究方法向大家大力推荐。
话虽如此,但是绕远路怎么听起来都很没效率。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震撼世界的伟大发明都不属于目的导向型,而是好奇心导向型的研究成果。
日本小柴昌俊博士因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特别是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上,小柴博士领导的日本神冈实验室,最初是为了检测质子衰变现象而设立的,并非以中微子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就是这间神冈实验室,首次截获了超新星(SN1987A)爆炸释放的中微子,打开了天体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中微子窗口。要知道这种现象每100 年甚至200 年才会发生一次。
这项伟大的发现开辟了用中微子来研究宇宙历史的新纪元,创立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微子天文学。这项成果并非神冈实验室设立的初衷,它完全是好奇心驱使之下的意外收获。
在如今我们使用的触摸屏中,广泛被应用的导电高分子的发现也同样属于意外收获,它是白川英树研究室的研究生因一次错误地添加了为平常使用剂量1 000 倍的催化剂而发现的。正是由于这种违背常识的错误,以前只能呈现粉末状的聚合物竟然出现了薄膜的形态。如果没有这个错误,说不定白川博士就不能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荣誉,而我们现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触摸屏也可能还未问世。
好奇心导向型行为并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种面对问题积极应对的战略。好奇心导向型的研究成果较目的导向型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有的时候虽然研究貌似偏离了主路,走上了岔路,但我们并不应该否定这些岔路。
平常我们都尽量按照一条直线向着目标前进,但有时受好奇心的驱使,也不妨绕到旁边的岔路上看看,说不定就能产生新想法。也可以说,有时候抱着玩的心态也很重要。当我们走在通往目标的平坦大路上时,如果路边突然出现一块奇怪的石头,那么不妨驻足观看,仔细地做个研究。这种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你练就一双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火眼金睛,同时也是一项催生创造性想法的大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