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本文来自Fortune.com,由财富中文网翻译,标题由虎嗅所加。在本文末,虎嗅也附了Fortune.com之前的另一篇《20年前,在亚马逊工作是什么样的》。任何成功,必定是建立在对一些人的残酷之上,甚至在有些公司,最大的残酷就是对创始人本身,再甚至,更残酷的事实是:这是一个拼残酷也并没什么用的世界。身为公司人,是否值得与应该经受一些残酷,见仁见智,每个人追求与可承受的东西不一样,每个叙述者写作者看待事情的视角也有所区别。
最近几天,如果你一直在关注科技新闻,你肯定注意到了《纽约时报》一篇描述亚马逊公司文化的报道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在这篇报道中,亚马逊是一家实行不人道的精英管理的公司,员工哪怕显露出一点点弱点,都会遭到商业车轮的残酷碾压。杰夫·贝佐斯在上周末发出的一份备忘录中回应称,他根本不认为此文描述的那个“没有灵魂,反乌托邦的工作场所”是自己的公司。
一些亚马逊员工也撰文谈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很多人都谈到了公司文化的问题。亚马逊基础设施总监尼克·丘博塔留在媒体上撰文称,《纽约时报》的报道“错得离谱”。软件工程师蒂姆·博雷也撰写了一篇博客,称他在亚马逊工作期间的感受与该报道截然不同。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前亚马逊员工表示,这篇报道的部分内容还是比较真实的,包括被迫长时间工作,把绩效看得重于一切,以及一些人利用公司的“随时反馈工具”向同事背后捅刀子等等。
那么,真实的亚马逊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惨无人道,还是如贝佐斯所言,“与一群天才小伙伴愉快地玩耍,顺便创造未来?”
我从来没有在亚马逊工作过,不过我倒是认识不少曾在亚马逊工作过的人,其中既有职务较低的,也有级别较高的。我敢说,亚马逊同时符合“天使与魔鬼”的两面。对于有些人来说,亚马逊可能是个冷酷无情的地方,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公司对工作绩效评价之严格,也超出他们的预期。但另一些人或许觉得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能促使他们做到连自己也没想过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这种情形或许无法促成一个好故事,但我认为它可能更接近事实真相。毫无疑问,在亚马逊,有人滥用内部反馈工具给别人背后捅刀子,也肯定有让员工拼命苦干的现象,对员工的个人问题和需求不够关心。这不奇怪,每个公司都有这种人。但这种现象是否深植于亚马逊的企业文化之中?我表示怀疑。
根据与一些前亚马逊员工的交流,我认为根植于该公司企业文化深处的,是一种要做大事的渴望——即便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付出个人牺牲——以及一种感受,即公司正在做一些很有价值,甚至可能具有革命性的事情。当然你可以不信这一套,但这种渴望的确是存在的。
这个原则大体上也适用于很多为其他科技公司工作的人,比如苹果、谷歌、Facebook和微软的许多员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这些公司有着“宗教似的”狂热。因为很多在这些公司的人相信,他们所做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在做一些意义更重大的事,一些值得做的事,一些需要多投入一份奉献精神的事。
仅举一例:相比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对待员工的严厉程度,亚马逊员工受到的待遇简直就是春风拂面。乔布斯经常告诉员工,如果谁工作干得不好,大家就应该“憎恨他”。当乔尼·艾维等高管质疑他的苛刻时,他说,粉饰太平不会帮助任何人——包括那些表现不佳的员工。
前苹果公司员工本·汤普森现在经营着一家订阅式科技分析服务Stratechery。他近日回忆称,在苹果工作期间他曾经遭到上级严厉批评,最终情绪崩溃,趴在办公桌上大哭起来。但心情平复后,他又回头去做那个让他受到批评的项目,对其进行了显著的改进,该产品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他回忆道:“我沉下心来,重头开始,在接下来几天还是几周的时候,竟然真的实现了概念上的突破。我知道它是我做出的最佳成就之一。”
我认为,亚马逊之所以没被归入这类科技公司里,是因为人们总是把它看作一家零售商,而不是苹果那种能够生产神奇的产品来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公司。《纽约时报》的报道基本也是持这个调调,在描述员工受到不人道的待遇时,该报道称:“亚马逊使用像‘使命’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可可脆饼或自拍杆的快递业务”,意思就是,卖点杂货怎么也难称得上是“使命”。
我个人也并不觉得把《冰雪奇缘》娃娃早几秒钟送到顾客手里,是一件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情,但我认为,在杰夫·贝佐斯和亚马逊其他高管看来,他们所做的事具有革命性意义。他们将亚马逊看成一种完全不同的零售商,一家更加高效、更关注顾客的数据型零售商。他们对亚马逊事业的狂热,和乔布斯对iPhone图标和配色方案的狂热并无二致。
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的公司不仅想要快速增长,做现有行业的搅局者,同时还想从根本上重新创造某种事物,那么你就必须得有狂热的行为。《纽约时报》描述的那些内容不会让任何一个曾在华尔街工作过的人感到惊讶,也不会让任何一个曾在某个竞争高度激烈的行业里工作过的人感到惊讶。
这不是在为《纽约时报》中报道的任何行为做辩解。(如《纽约时报》称亚马逊未对怀孕和患癌的员工给予应有待遇,对亚马逊对待仓库工人的一些做法也给予了批评。)我只是认为,有关亚马逊的企业文化的故事,要比《纽约时报》的那种“亚马逊是邪恶王国”的叙事笔法复杂得多。
-------------带你回到20年前的亚马逊的分割线--------------
1994年,西雅图一家“资金雄厚的初创公司”通过一则网络招聘广告寻找“极有才华的开发人员,以共创互联网商务的先河。”熟悉网络服务器、网站和HTML语言“更佳,但并非必要条件。”成功的候选者将得到“有才华、有干劲、热情、有趣的同事”。薪酬包括“有意义的股权”。
有兴趣的求职者可以将简历和求职信直接发送给CEO兼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过去二十年,亚马逊彻底颠覆了商业世界,成为电子商务巨头,年收入超过880亿美元。而在1995年7月15日,贝佐斯创建的只是一家在线书店,办公地便是他的车库。当时网站几乎没有任何库存;根据客户需求向经销商购买图书。网站卖出的第一本书是:《流体概念与创造性类比:计算机思维机制模型》。
公司第一位员工谢尔·卡普汉在接受GeekWire采访时表示,即便贝佐斯也没有想到公司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亚马逊早期员工乔纳森·柯契摩尔对《财富》杂志表示:“初期团队的唯一使命是,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买到想要的图书。”随着公司开始出售女性时装、Kindle和其他电子产品,公司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公司投资电视剧和电影,是云计算领域的重要力量,计划提供本地服务的在线市场,并且率先尝试用无人机配送商品。
亚马逊的野心或许是其他任何公司都难以企及的。亚马逊提交上市文件时,其1995年的销售额为51.1万美元。1996年便达到了1570万美元。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季度中,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27亿美元,净损失5700万美元,这相当于1996年总收入的四倍。
如今,亚马逊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它是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但与此同时也备受批评。有人将亚马逊形容为不遵守规则的竞争对手,并且有相当繁重的工作环境。
但20年前,亚马逊刚刚起步,正在努力站稳脚跟。以下是早期加入(和退出)的员工对当时工作情景的一些回忆。
经过其他人的劝说,杰夫·贝佐斯才最终放弃将公司命名为“Relentless”
贝佐斯为公司选用的第一个名称是Cadabra,即Abracadabra(魔咒)一词的缩写。卡普汉对GeekWire表示,有一个问题:人们常常将这个词听成“cadaver”(尸体),这至少会令人感到不愉快。后来贝佐斯打算重新命名为“Relentless”,意指一心一意满足客户的期望。卡普汉表示:“经过一番说服他才相信,不见得每个人都会正确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有无家可归者睡在公司门口
随着公司的发展,贝佐斯的车库已经无法容纳,因此公司多次更换办公地点。其中之一是位于第二大道1516号的哥伦比亚大厦,周边的治安很糟糕。瑞贝卡·艾伦说道:“许多游客会经过这里,那里是西雅图市犯罪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盗窃和持刀伤人等事件经常发生。如果网站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而且你在家无法解决,你必须在深夜进入大楼,比如凌晨3点,有时候你可能得跨过或绕过睡在门口的人。”在1996年至1998年,艾伦曾在亚马逊担任软件工程师。
有一次,她吃过午饭走回办公楼时,发现“大楼周边的整片区域都有警察在警戒,因为在十字路口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大刀,警察将他围了起来,试图说服他放下武器。”她花了很长时间才让警察同意她越过警戒线,回到办公室。
有人非常热爱他们的工作,甚至从来不回家
即使在最初的时候,亚马逊也以对员工要求苛刻而著称。(哪一家初创公司不是如此?)但有时候,工作意味着从来不用回家。柯契摩尔对一次长时间加班的记忆尤为深刻。他说道:“我有一个月没有回过家。这并非迫于外界压力,而是因为我非常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从我家到公司乘坐公交车只需要15分钟。幸运的是,楼内设有淋浴,附近有一家服装店。而且还有一家自助洗衣店。”
公司有官方宠物狗
紧凑的时间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待在家里。对于埃里克与苏珊·本森来说,这意味着要么将他们的爱犬鲁夫斯留在家里,要么带着他去公司。本森夫妇在2001年离开了公司,鲁夫斯也在2009年去世,但亚马逊网站依然保留着曾经为它设立的一个网页。鲁夫斯会在走廊徘徊,旁听会议,员工们对他宠爱有加,他还经常收到顾客的礼物。
网站上有许多错别字
艾伦表示,系统确实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但“它也具有当时的特色,就像是用泡泡糖和电工胶”粘在一起。公司使用的信息源自经销商的数据库,这些信息并不对消费者公开,因此书名或作者姓名经常出现拼写错误。
艾伦加入公司时,公司仅有一种覆盖数据库内容的“初级”机制。艾伦说道:“我加入亚马逊的时候,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几乎同时成立。营销部门的某位负责人与奥普拉的人进行了交流,并说服他们提前告知他们要公布的下一本书。”那是娥苏拉·海吉的《河中之石》。结果数据库拼错了她的名字。“我们的目标是不能太难看。有几个人来找我,要求我纠正错误。”艾伦问他们是否能绝对保证拼写正确,因为即使进行一次修改也要承担风险。他们信誓旦旦;结果,他们还是错了。那个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为了保持公司运转,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事实上,在繁忙的圣诞节期间,除了程序员,其他所有人都要去包装货物。就连贝佐斯自己也在仓库里忙碌。
贝佐斯打算给员工配备护膝
在创新技术诞生的过程中,有一些简单的事情有时会被人忽视。亚马逊的员工在包装货物时,一直蹲着或跪在地上。贝佐斯建议为每个人配备护膝。贝佐斯曾经的室友、将贝佐斯介绍给柯契摩尔的尼古拉斯·拉夫乔伊指出,在桌子上进行包装会更容易。贝佐斯称赞这个主意“太棒了”。
薪酬非常可怜
忘了现在科技公司的理念吧,比如回报员工,提供各种丰厚的福利等。柯契摩尔说道:“当时,我们许多人非常贫穷。工资很低。我经常吃面条配冷冻青豆。”但最终,我们的付出获得了回报。艾伦在职场倦怠期之前离开了公司。她说道:“我来自一个工薪家庭。我不需要太多。看着已经得到的,我问自己:‘我为什么在这里?’于是我离开了。”但她依旧持有公司的股份,这是一笔巨大的回报。“我再也不必工作了,”她说道。
虎嗅尾注:同学,看完以上是否感同身受?来,在评论区里说说你在公司(大公司或创业)里的“遭虐”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