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首先这里我要做一个勘误,根据多方面情报汇总,丁香园去年营收大约在5000-6000万这个水平,账面收入看确实比这个多,那是因为有部分钱是预收款,按照财务原则需要执行后来年确认,而今年收入很可能萎缩,成本却持续高涨。我想fenng(冯大辉)同学不能再傲慢地宣称移动医疗领域只有他们是盈利的,只能说账上躺着好多美刀,然后还要继续融资。
另外一个勘误是,丁香园并不是第一次打版权官司,三年前,著名的MIMS公司因其直接抄袭翻译他们的“药物信息”愤而起诉,当然国外公司在中国本土起诉当地明星企业,结果你懂的。
去年到现在,整个移动医疗处于大风口,十倍速成长的公司很多,而且很多公司的收入和用户都大幅增长,那么事实上丁香园收入不但没有跟随行业发展,而是走了一个独立行情,行业地位快速下滑。一直以来丁香园都没有“收购基因”和整合能力,所有体系在内部闭环,无法外延式布局,当然你要是把他们想到处低价收购10万粉丝以上的医药微信大号也算整合的话除外。
回到丁香园最引以为豪的“丁香诊所”
首先,丁香园整个团队除了一个资深版主老杨之外,没有运营医院或是诊所这方面的人才
不是说你曾是学医的,或者是一名医生,你就会比别人更会经营医院,这是两个行业,隔行如隔山。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丁香园自己都做了这样的假设前提,实则非常荒谬,试问中国那么多名医,到底开出了多少医院呢?为什么都是莆田系和一些行外人士开出来的?这里没有褒贬,只是说一个事实,并且这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第二,丁香诊所本质上要建立所谓的“O2O”,实则是反互联网医疗的传统线下诊所
但是其领导者和投资人似乎又作了一个默认:因为丁香园上的注册医生用户很多,所以当开出诊所来,他们会踊跃前来到线下诊所,所以这是丁香园的优势,然而真实情况如何呢?用户之间在医生社区上的分享和各种活跃行为,并不代表他愿意去做医患沟通,甚至去线下给你创造价值,这是完全两种逻辑,只是被他们有意无意的混淆了。
第三,阅读多次采访丁香园后汇总的文章,我们发现:李天天认为丁香诊所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地域性复制,然后丁香园只做品牌输出和管理服务,未来医疗大数据会如何如何……
“充分利用丁香园的品牌优势拓展业务,让更多的医生加入到诊所中,然后进行组织分配,合理的去分配医生和病人,后端的病例以及包括医生和患者的数据信息库,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在未来可能与多家医药企业或其他协会等进行合作、科研和输出循证医学数据等。”
笔者只问一个问题,如果如此容易复制,那么这个诊所为什么难产了快两年?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两家勉强开业,另外的一家还在筹备中。其实私营诊所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运营体系,但是丁香园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在市场中先交了很多学费,比如一些所谓用户体验好的桌椅板凳采购,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和时间,还值得拿出来凸显逼格,还想批发来卖给其它诊所?其实线下诊所选址非常困难,而且医生不好请不好留也不容易培养,诊所的专业方向也非常难定,复制的难度非常之大,成本非常高。
第四,根据多方汇总的情报和丁香诊所公开的招聘计划,他们主要针对儿科、全科和慢性病开展业务
也是说丁香诊所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的初级医疗体系,接待的门槛比较低,也不会设立病房。儿科不接待重症急性病,偏向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科不用讲了,一般性的基础疾病;慢性病通常是老年性的高血压糖尿病,治疗风险低。但是临床的风险小却带来了经营的高风险,风险在定价策略,也就是说丁香诊所矛盾的“定位问题”!
对于儿科没有什么问题,平均门诊200-300元,大部分父母愿意为子女去花费的。但全科覆盖基层大众,慢病患者由于病程长,久病成医,那么300元的高价门诊,即便给出超值的服务都比不上经济利益驱动。不要以为有钱人就会多花钱,,即使初诊300元还算可以,那么未来数十年,仍然能如此吗?
其实对慢病来说,医生的作用被人为夸大了,大部分只是延续治疗配药,控制并发症而已,无须小题大做。可以肯定丁香诊所是不能嵌入医保的,因为这样必然会扰乱其价格体系,所以未来只能借助中高端的商业保险。这使得丁香诊所在维持长期病患方面挑战重重,导致它的业务非常难以扩张和持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私营医院和诊所纷纷放弃全科,而以齿科、美容整形、妇产科、儿科、骨科和脑外科等高ARPU值的科室运营为主。
和睦家、沃德等外资高端诊所,有品牌、人才和运营优势,通过全科和慢病管理面向特定高端人群,先蓄水,再构一个完整科室服务和高水平手术科室开展长尾服务,他们的高收费使得成本与营收平衡,而且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所以考虑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丁香诊所,天生不完整,其冷启动会异常艰难。事实上以现在这样的运营成本和收费水平,丁香诊所只能拓展到相对富裕的大城市。第一是定价因素,高门诊收费让部分中小型城市的患者望而却步;第二招不到人才,为了要维持中高端品牌的专业定位,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才选拔标准,而优秀的人才会向大城市靠拢。
我们还初步测定了丁香诊所的运营成本,算上诊所房租、装修、人员薪酬、人才储备和教育、税收、正常医疗损耗和医疗设备折旧等,每年的成本大致在1000-1500万元之间,铺底还需要一千万。其诊所毛收入必须要达到2000万才能持平,则意味着每天的营收额必须要达到6万,如果按一次门诊含药费300元计算,则每日必须要有200个患者风雨无阻地前来就诊,保守估计,也需要150以上的日均客流才能勉强维持平衡。事实上目前丁香儿科诊所营业一天,病人也就10-50位不停波动中。但就算只有一个患者,医生、药房和护士人员应必须遵循医疗要求并不会减少,因此这种模式也非常难以复制。
第五、在大众百姓眼里,丁香诊所知名度有限,面向专业人士和面向大众完全是两个领域,只能从小学生开始做起
必须要启动新一轮的引流、宣传、推广等,中途还会遭遇百度、阿里、春雨和寻医问药这样强劲的对手。就算是与其同城同一大股东的挂号网,全系列业务都是冲突的,只能博弈很难合作,何况它似乎与国家三级分诊政策相违背。
拿到大体量融资后,丁香园不得不要进行多元化布局。事实上Dr.2认为丁香诊所真正只有一个用处,就是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丁香园的流水而已,显得未来会比较胖一点。不要以为有钱就会如何,腾讯投了就会如何。事实上腾讯内部做死、投死的项目多了去了,远的不说,去年领投1亿多美元获得20%闪购网站Fab的股份,今年他们全公司破产清算只有2000万美元,“宝马车进去,自行车出来”,只要10个月。话又说回来,丁香诊所的商业逻辑很难走通,即便走通也无法复制,只能选择一家家去建,就算等你逐步学费交完,摸索出来规律之后,市场已经被卡位了,成本大幅上升。
考虑生态发展,如果未来医生实现自由执业之后,部分医生会选择自己开小诊所
这种低成本的诊所必然会对高成本的运营造成重创。淘宝上的小卖家是如何“干平”高成本地面精品店的,大伙可以深刻领会发挥了主管能动性的个体的威力。而丁香诊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是很难请到大牌医生,而普通低年资医生似乎又对不起这样高价的门诊。
我们推测,丁香园的这次巨额融资旨在将其认为正确的“生态格局”往大了做,未来有可能跟国内医药分销渠道合作,比如说和大批地方医药分销商等,进行泛DTP药品直送,为他们进行导流和医疗资源交换。但即使这样的战略合作,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儿科、全科、慢性病通过这样的“定价策略”带来的新增流量会非常少,导致药物配送或是运营成本高,会变成“鸡肋”或者只是沦为PR营销而已。而医药公司是非常现实的,如果一旦趋势相反,他们是不会大力投入的,也不会有后面的衍生商业模式。
而丁香诊所另一个强大对手就是“莆田系”,“莆田系”的实力并不比BAT弱,而且他们在这个领域深耕已久,还在不断进步和迭代。而外资诊所、合资诊所如和睦家、沃德等都在不断膨胀,形成了一个生态。因此定位于夹层地带,面临“上挤下压”,其战略是非常难做的,往往里外不是人,做一个有温度的诊所不代表是要做长期亏损的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