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什么?奥运冠军也来O2O创业了,热门创业者从前段时间的90后“年轻崇拜”变成了最近的明星创业“名人效应”。
有趣的是各大网站发的奥运冠军陈一冰战略发布会的通稿,三言两语打发了,连他做的产品叫什么名字都没说……
11月3日消息,奥运冠军陈一冰的创业项目型动体育正式发布品牌战略计划,同时宣布旗下首款健身O2O产品型动APP正式上线,本次发布会也开启型动体育与360公司在体育维度的合作。
陈一冰畅谈自己创办型动体育的心路历程,“退役之后,我勇敢地选择了我认为比较难走的路,但是我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路,我希望在体育总局人力中心、职鉴指导中心领导以及各行业前辈的帮助下,更好的为服务全民体育多做实事”。
其实,大家也就是看个名人,图个新鲜,谁care他真正做什么呢?
冠军创业到底做了个什么产品?
陈一冰的获得了千万融资的创业项目叫做“型动”,产品是这个样子:
产品截图,首页推广栏可看出推广力度很大嘛
基本功能就是为你提供健身教练和课程,此外也提供了社区供大家秀肌肉。目前教练部分“解锁”了健身和跑步两个板块,健身教练875人,跑步教练172人。其他还预留了跆拳道、网球、游泳、瑜伽和羽毛球的板凳,只是这些领域的教练都还在路上,板块尚未解锁。目前已经有教练提供服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沈阳、长沙、成都、大连(只有两人),南京、广州、深圳、杭州、西安、郑州、青岛等可选城市都还没有开始提供服务。
每个教练介绍页面,都提供了教练简介,贴上了10来个专业证书也是超有说服力。一般图文资讯20元/次,线下私教188元/次。除了线下约教练,每个教练还能提供了视频产品的板块,不过现在贴的都是型动产品的推广视频。不过线上资源那么多,买视频来学的动力在哪?
对于一个今天刚刚上线的产品来说,准备了近一千个教练已经非常有诚意了。但产品似乎还有许多尚待打磨之处:
所有教练都是国家级、5星推荐,这两个高权重指标对用户的选择没有帮助。
第一天上线,教练们都有提供了100多次服务的数据,但用户评价都为零,不管是试运营积累,还是在其他平台、产品提供的服务,这个总对人有些误导。
排序筛选功能无效,无论选择按评价、距离、评级还是价格高/低排序,排序还是那个样子,岿然不动。
不同类型教练一股脑扔进健身里,没有区分。平台上挂出的教练们,有的专攻户外、皮划艇、水上、舞蹈……反正都放到了健身里。
长沙的健身教练板块下拉更新教练重复出现(可能是小bug)。
产品截图,社区其他都是发布会图片,找了半天有个健身的
课程试水,正和360“搅基”
至于课程板块,暂时还处在和360试水合作的品牌推广层面。型动体育发起了"拯救互联网加班狗"活动,领着一帮奥运冠军,包括陈一冰、张娟娟、鲍春来、陈玘、张云松等体育明星到360公司。新闻稿的说法是:“CEO周鸿祎带着360员工射箭、健身、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个项目中与体育明星们互动甚至同场PK。”正确的画风应该是,老周带着员工集体场上求虐,场下拍照合影、签名留念。
但这一块以课程为中心,模式比较清晰。如果型动能积极联系场地,安排线下活动,可以成为类似讲座类型的试听课程,或者做成高端聚会收费课程。
社区是用来增加粘性,暂时还是健将们在炫耀肌肉
工具类、电商类的App开辟一个社区,来增强活跃,提高留存已经是很常见的手段了。目前型动的社区板块已经相当活跃,各路健身达人、体育明星在里面炫耀肌肉、推销课程。虽然达人关注模式和扁平用户模式只是产品选择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氛围实在太像推销广场,用户缺少分享的动力啊。#小肚腩怎么会在马甲线面前自取其辱#
教练的O2O模式不新了,冠军能走通么?
现在市场上的健身类产品主要大致分为四种:
数据类:其中分为数据监测和配合智能硬件。前者以“乐动力”“咕咚”“Runtastic PushUps俯卧撑”等位代表;后者配合智能运动器械(例如智能瑜伽垫)、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手表、跑鞋等)搜集数据。工具属性更强,有社交分享动力,前者变现不足,后者是硬件的补充。
教学类:提供教学计划、视频、图文教学、线上课程等,让用户跟着App在家健身。产品以“Fittime”“Keep”“热健”“健身计划”“Seven”“每日瑜伽”等为例。这类App用户量大、用户相对活跃,估值高,但变现还在路上。
找健身房类:思路较老,整合现有健身房,在大众点评亦可以办到。“燃健身”、“全城热炼”等,让你找到合适的健身房,或者去所有健身房都能健身。这类App介入交易,只是健身房资源散乱,难以整合。
健身教练O2O类:线上选择预约教练,线下面对面指导,App作为教练个人的获客推广平台。产品有 “Fitmob”“Coolfit”“叫练”“约教练”等。这类App主导交易,但是交易服务环节存在难以把控的不确定因素,用户习惯和场景尚在养成中。
咱们冠军创业的“型动”就属于第四种,可以看出“型动”在专业体育教练人才方面,有良好的资源积累,并且把退役专业运动员纳入到这个体系,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推移转型渠道。服务提供方是优势,需求方的资源拓展就有待观察了。但是这类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线下约教的场景持续。首先,用户时间难以确定,很多用户开始不久就放弃了。其次,场地难以选择,除非教练能够提供专业场地,不然很多活动都难以持续高频开展,随便找家健身房开教,想必健身房也很难答应。
我尝试了下“型动”的交易环节,课程价格在几百元一次,也有几十元的视听课程,价格并不便宜,利润还是客观的。但是,约见选择场地的时候,是用户输入地址,这就让人很迷茫了。所以除了把教练们都丢进健身的大类,平台但拿出来的只有跑步,可能也是考虑到场地问题。
别看只是一个小产品,陈一冰团队的规划还是很宏大的。通稿里介绍了型动的发展规划和合作方,简化来说是这样:
型动体育聚焦O2O模式、校园体育、企业体育、跨界合作四大战略。
合作方:已得到多位奥运冠军的鼎力支持;已与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与360、天音通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冠军们能营销带品牌,总局的支持能提供专业教练人才,名人效应让产品去找企业用户也比较顺利。但有了“货源”并不意味这就能做好“买卖”,如果提供服务,需要好的产品和服务流程,线下运营团队很重要。对于一个面向C段的产品,抛去奥运冠军的光环,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更多的吸引力,产品仍需要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