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嘟囔:“北京这雾霾了有10天了吧?”爱骑自行车的同事这两天也开车的开车,坐地铁的坐地铁。周五早晨醒来,瞥了一眼外面灰色的天空,打开手机新闻客户端收到这样一条提醒:“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未来两天仍将持续……”
在这样的天气里,看着不时从身边擦肩而过、戴着口罩骑着自行车的行人,不禁为那些旗帜鲜明地喊着“减轻北京交通拥堵”、在自行车这个老行当里创业的年轻人捏了一把冷汗。
纽约时报在11月12刊登了一篇《首“堵”北京,回归自行车时代不易》的文章,忧心忡忡地认为,“随着北京道路交通状况恶化,政府号召民众恢复骑车出行,但是空气污染、道路安全等问题始终困扰着骑行族。”
骑行,中国道路上正在酝酿的一场战斗
北京市政府推出了“绿色骑行”计划,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北京交通官员对《纽约时报》表示,希望到2020年,能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提升到18%的比例。目前,这一比例为12%。而在15年前的2000年,该比例高达38%,上个世纪则更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人们的收入相较15年前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放弃在家乡就地工作的机会,跑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闯荡,制造了类似北京这种超级人口城市。
随着财富的累积,人们买汽车的热情不减,尾气排放让北京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急剧增加的汽车还制造了很多“马路杀手” ,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的路面交通状况的恶化。汽车和自行车互相抢道,在不断挤压着自行车的生存空间……这些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放弃了户外运动,也放弃了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传统”。
北京“首堵”的帽子越来越难以摘下。
但是,交通的问题始终需要有人用智慧来解决。除了政府提倡利用公共交通(公交车、地铁等)出行,增加骑自行车上下班者的比例是另一条解决之道。这两年的自行车热回暖,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自行车这个“传统”的行业进行创业,试图用各种鼓励的方式敦促人们骑着自行车,驮着二环、三环,穿梭在楼宇之间,跟横冲直撞的汽车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自行车创业,路且长
以去年百度宣布推出DuBike智能自行车、张向东宣布离开久邦数码进入传统自行车领域创业为引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着跟自行车有关的事情,一种叫“智能自行车”的品类也横空出世,刷着人们消费的热情。
尽管“智能自行车”这个概念目前不能证明是伪需求还是强需求,却通过今年的几场发布会,以及媒体对自行车讨论和报道的增多,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关注或重新审视自行车,从积极的一面,这当然是好事。最受人瞩目以及有争议、有话题性的当属乐视超级自行车和700Bike,一个大谈智能和材质、一个追求文艺青年的小资梦想;一个寻求颠覆,一个尊重传统。两种不同方向的产品形成舆论漩涡,并且你时不时能在知乎上看到对两个品牌的煎炸煮烹。
不管是褒是贬,有一个问题始终横亘在这些自行车创业者们梦想的道路上——政府部门的朝令夕改,以及对治理交通的决心有多大?
在国内创业,往往是政策红利,赶上了就成功了,否则,可能苦于挣扎。好在,自行车作为近几十年来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不会造成政府部门的排斥,这跟摩托车、电动车的境遇截然不同。
困境在于,恶劣的空气环境让人们摒弃这种环保的出行方式而躲在汽车里,汽车保有量只增不减,则反向加重空气污染。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经常在半路上杀入自行车道的汽车,甚至突然开启的车门,都让自行车骑行变成了“城市冒险”。
本文无法给出解决方案,但是创业者们的热情能否敦促政府加大对自行车创业的支持以及利好政策的出台,将决定人们是否会重新蹬着骑自行车缓解“首堵”的压力。
我又看了一眼从早到晚灰蒙蒙的天空,略带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