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大家都知道,在上周五法国巴黎遭遇大规模恐怖袭击。随后,很多科技公司迅速推出了相关功能与服务,帮助用户应对恐怖袭击。《在巴黎恐怖袭击面前,科技巨头做的还不够》一文中就提到了Facebook对此次事件做出的一些努力:
Facebook于当地时间周五激活了“Safety Check”(安全确认)功能,让位于恐袭地区的用户能够在其Facebook个人页面贴上标记,告知亲友其安全状态...有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为Facebook和Twitter点赞,认为这些社交媒体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安全。
Facebook的这一举动,迅速得到了外界的关注,但有些抨击道,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正在遭遇恐怖事件,包括上周四经历了自杀式爆炸事件的黎巴嫩贝鲁特,为何只有巴黎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是否对于这些大公司甚至更多人而言,“生命不平等”已成为大家潜意识里默认的事情,西方人的生命天生就会得到更多关爱?对此,科技媒体The Verge紧跟争议,发布了Facebook就争议发表的回应,并再次引发了讨论,以下是虎嗅对文章的翻译:
Facebook的这一新功能的确帮助了很多人,但它只针对巴黎恐怖袭击有效,不包括最近的其他袭击事件——同样在上周四发生在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遇难者超过40人。这成为了印证西方偏见的又一实例——西方人命更值钱。
在上周六,Facebook发展部副总裁Alex Schultz通过博客对此做出了一个貌似合理的回应。在回应中,Schultz指出这是公司首次在非自然灾害情况下启动Safety Check功能,而这一功能于去年发布,最初是为了自然灾害而设计。
他指出,同发生自然灾害一样,在恐怖袭击中“Facebook变成了人们能够集中共享信息的地方,人们可以借此来确认身处事件发生地的亲友的状态。”在和Facebook的员工讨论后,公司决定于巴黎事件时启动Safety Check功能。“任何新事物的推出总要有第一次,哪怕那是一次复杂且敏感的事件。而这一次我们面对的巴黎事件。”
现在Facebook做出了科技公司对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做出反应的一个先例,更重要的它需要弄清楚何时何地启动这项功能。从Schultz的回应中,并没有很清楚地表示为何Facebook没有对贝鲁特事件应用Safety Check功能。他仅指出贝鲁特是“其他恐怖暴力事件的频发地区。”并且他还提到,“Safety Check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其他危机,比如战争或传染病,因为这些事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节点,这样就不可能确定一个人何时真正处于安全状态。”
另外,Schultz还写道“我们希望人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得到帮助,我们在此次功能的发布反馈中学到了很多。”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也发表了个人观点。“你们说的没错,世界上同时还发生着很多严重的冲突。我们平等地关心每一个人,我们将全力以赴地去帮助遭遇极端事件的人们。”
西方世界有很多声音在谴责Facebook等科技公司、新闻媒体甚至普通大众“只关注巴黎事件”,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为他们开脱一下——人们更倾向于去关注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家庭、朋友或者同事的八卦。“感同身受”的移情心理只发生在与自己相关的情景下,之后我们才能够在他们身上给予同情心。
而发生在亚洲黎巴嫩的贝鲁特事件和更早些的非洲肯亚的加里萨事件都离西方人生活的世界太远,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此,西方世界因地理与文化上的差异难以对其产生真正的关心。
那回头看下我们的微博和朋友圈,为何也一边倒将支持与关爱给予巴黎,#pray for Paris,东方明珠也为巴黎点亮,却鲜少有人去问候更近的“邻居”黎巴嫩人民的心情如何?
对这个现象我也问了身边一位朋友的看法,他是这样说的:“大家只关心巴黎是自然的,诸如叙利亚等恐怖事件多发地区,战争更加常态化。而巴黎,在人们心中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标杆,当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被恐怖袭击时,自然会获得更多关注。这就像发生在家门口和天安门广场的车祸,它们造成的影响及关注是不同的。”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首次可以就一个大事件同时表达自己的关切,而不仅像过去那样只听领导者怎么说。也由于互联网,世界的差异性、文化的冲突都应该在逐渐减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都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问题。
也许“全人类”这种话题过于虚无,那么,对于具体的新闻现象,你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