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章来源:Medium,由 TECH2IPO / 创见 陈铮 编译。
总有所谓的专家认为十亿美元俱乐部里的创业公司价值被高估,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为什么那些公开上市的大公司估值也可能会太贵了。
传统的上市公司计算自己的市盈率在 15-20 之间可能就太过乐观了,考虑到大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以及营业利润率增长已经变得缓慢,这种健康的数值是很难保持的。除非大公司加速创新步伐(或者收购一家同业互联网公司),否则那些被 S&P 500(标准普尔 500 指数)收录的笨拙「恐龙」公司们将会在旷日持久的竞争中,被风投基金所支持的独角兽创业公司们打的一败涂地,毕竟「恐龙」公司那小的可怜的爬行动物大脑已经不能适应软件开发与互联网市场营销了。
现如今攻击独角兽创业公司估值过高已经变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诚然,在独角兽俱乐部里肯定有一些烂透了的创业公司,他们的天价估值不知从何而来,然而还有少数创业公司正在朝着更辉煌的胜利而稳步前进(比如 Uber、小米和 Airbnb)。在创业公司的世界里,赢家总是少数,失败乃是常有。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称的结果,使得大多数已经加入独角兽俱乐部的创业公司估值被进一步推高,而那些在幂律之外,还没有跨入独角兽门槛的局外人则总是被严重地低估了价值。
这就是风险投资中的自然法则, 赢家通吃,胜者为王 ,如同在丛林中,一只雄壮大猩猩带走了风投所有的钱,剩下来的瘦猴子只能分到一点点或者干脆一钱不值。但是在尘埃落定之前,所有的猿类(以及他们的投资人)都相信自己能成为唯一的猩猩王,不幸的是,他们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
我们很容易就能预料到在未来会有很多如今的独角兽创业公司消失在长河中,但是也别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恐龙公司)的估值也被看得太高。
为什么我会如此确信,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1、恐龙公司不求创新
这不是什么新闻,比我牛得多的人曾经就这个主题写过很多文章(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与克里斯特藤森的《创新者的窘境》), 因此我不会就这一点展开讨论。恐龙公司很容易沉迷于已经发展成熟的业务线,及其带来的稳定的收入与利润,对它们来说不去冒险或许是更好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恐龙公司会慢慢失去原有的赢家地位。
2、恐龙公司很难招到与留住顶尖的技术人才
恐龙们虽然知道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也意识到了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但是极客们对恐龙公司并不感兴趣,因为不管是大多数顶尖技术人才都梦想获得的在未来价值百万美元的股权,还是当下就可以拿到的丰厚薪水,恐龙公司都无法满足(注意:例外是存在的,一些华尔街大公司就为技术人员开出了可观的薪水)。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恐龙公司在争夺技术人才的战役中失去了竞争力,进一步也在创新大战中丢盔卸甲。这可就是真的玩完了。
3、恐龙公司没有认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他们也没有明白在线平台对于获取和留住客户有多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未来持续的利润。这第三点其实对于恐龙公司来说是很微妙的,因为可能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明显察觉到消费者正从线下迅速转移到线上。和第二点中提到的原因类似,各家公司对于顶尖在线推广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恐龙公司并不能从中脱颖而出。就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大多数恐龙公司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竭尽可能去抢夺能为公司带来快速增长的人才们。
上述所有结论基于如下观察: 大多数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都没有将软件开发与互联网营销这些能够增加商业竞争力的工作放在心上,因此,几乎每一个恐龙公司在面对独角兽公司来抢饭吃的时候,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简而言之,如果上市公司能保持平均 15-20 的市盈率,这就意味着市场认为这家恐龙公司能够从现有的业务中保持持续的现金流入与利润水平 15-20 年。这你也敢信?大错特错,恐龙公司将会在未来的十年里被独角兽公司群起而攻之,一败涂地。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对此不屑一顾:哇哦,这哥们还真会危言耸听,把人家传统大企业都说的一钱不值。也许你会觉得我这个互联网激进分子已经昏头了,对于真实的资本和经济运作一无所知。因为如果我所言非虚,为什么市场没有发挥自我纠正功能去逐步降低恐龙公司的股价呢?为什么相关联市场依然会高估恐龙公司的价值呢?
我是一个仁慈的风险投资家与扶手椅中的经济学家(译者注:指那些不依据现实数据,靠冥想和数学公式推导自己理论的经济学家),我当然同意市场通常能够自己找回平衡,但是这也存在着一个小问题:你不能将市场的短期行为代入到长期预期中,更不能因为一时的股价而断言该公司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也会一直坚挺。现有证券市场中还不存在一种合适的短期衍生工具可以去对冲独角兽带来的破坏效应,想要不被打败,只有自己也成为一只独角兽。
这就是市场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用其解释为什么讨厌的独角兽创业公司总是被过高估值,以及为什么从长期来看, 所有不思进取的恐龙公司都是要死的。
文章来源:Medium,由 TECH2IPO / 创见 陈铮 编译,首发于创见科技(http://tech2ipo.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