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微博CEO王高飞,本文头图由视觉中国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个月,微博和Twitter前后脚公布了取消140字限制的计划。
长内容在信息流里比例的增长,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会经过一个不短的过渡期。那之后呢?我们所习惯的社交信息流,会变成什么样子?
长篇幅内容,甚至包括视频、图片等内容出现比例极大增加——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
信息流大户是媒体、自媒体、KOL、营销机构——这是已经存在的趋势。
对我来说,那看上去很像是facebook加上今日头条的混合体——如果你关注了更多朋友,会很像前者;如果关注了更多的自媒体、KOL,就更像是后者。
那很可能确实是微博正打算成为的样子。
取消140字限制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众所周知的,140字限制是微博直接从模仿对象Twitter那里拷贝来的标准。这个限制最初基于GSM(2G)时代的短消息服务标准(最初,Twitter是基于一项基于短信的群组服务)。
随着微博用户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平台的价值远远不限于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共享近况——她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内容分发平台。
140字,用来和朋友们寒暄,绰绰有余,用来发布内容,就会严格受限。所以,人们开始想办法绕过这个限制,发布那些140字无法涵盖的内容。最流行的手段包括:
图片(包括以文字截图形式存在的长微博);
通向存放于微博之外内容的链接。
根据微博官方发布的报告,至少在2015年,图片以及短链内容已经在微博内容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微博认为“短链中的内容更好的完善了微博博文信息,使得微博成为了重要的新闻、信息分享平台”。
《2014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
此时,官方对“社交平台”这一最初定位已经做出了修正。一年之后,“分享平台”这一说法被王高飞本人再次更新为“内容发布平台”。
在成为一个内容平台后,取消字数限制,允许图片、视频、长文字等富内容能够基于微博平台的原生功能发布而不依赖于第三方的工具或其他平台,便成了一个时间问题。
失去字数限制,得到一堵“围墙”
将内容圈入平台的围墙内,是在过去1-2年中,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要趋势。2015年,许多平台都新建或者加固了他们的内容围墙:
2015年来,各大平台推出的“围墙”(鼓励或限制内容发布者直接在平台上发布内容而非链接到网站、其他App)功能
更好的体验和更快的速度——用户无需在App与App、网站之间跳转——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非唯一的理由。
通过激励和引导内容生产者在平台上直接发布内容,平台可以更好的掌握流量分配权,并沉淀内容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大量数据资产。
在中国,“围墙化”的始作俑者是微信公众平台,这也是她最重要的成功经验:让内容生产者在平台上直接完成生产过程,而非跳转到第三方的网站、APP上去。在微信推出公众平台之后,众多传统客户端,加上新兴的头条号纷起效仿。
2012年以来,出现一大批“围墙化”的内容分发平台
这让微博陷入了被动,长内容无法被方便的发布和流通,对微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取消字数限制,使得用户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平台上发布所有文字内容,是微博得以“围墙化”,反制这些新兴对手的具体措施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微博发布的“头条文章”功能,这个功能承诺给用户更快和更好的浏览体验,并且在用户信息流中占有5倍的展示权重。这个功能明显借鉴了 Facebok 在2015年推出的 Instant Article 功能。
微博已为信息流算法做好准备
“围墙化”之后,长篇文字、图片、视频等富内容在平台上的大量出现,将会为微博带来一个潜在的问题:信息过滤和排序的问题,即如何令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从更加冗长和复杂的信息流中浮现的问题。
无论你有多怀念它,简单的订阅关系+时间排序是过时的,它之所以曾经被广为接受,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个人社交信息的权重区别是很小的,不需要被精确地筛选和排序;
在社交网络出现早期,信息流算法还没有可靠的技术积累。
因此,必须注意到,在内容平台纷纷筑起“围墙”的背后,还有一条隐形的线索,那就是信息流算法的不断增强。
facebook加强信息流算法的历史
twitter加强信息流算法的历史
微博加强信息流算法的历史
微博改变信息流简单按照时间排序的做法一直饱受争议,但是用户的实际反馈却一直支持这种以算法优化信息流。微博2015年12月发布的《信息流优化计划解读》,以一位名为Billow涛的用户数据为例,证明了这一点:自2014年12月微博启动信息流优化以来,这个人每天阅读微博的条数从524条增加到了954条。
尽管如此,根据第三方数据,微博目前的用户使用时长和微信,甚至和更年轻的今日头条比起来,差距较大。
来源:微信、微博、今日头条2015年12月的人均使用时长,QuestMobile《2015年终APP价值榜》
包括微博在内全球内容平台在信息流算法方面的持续投入,是一个显著的趋势。而微博不仅已经作了相当长时间的铺垫,从转型需求上也是最为迫切的。
微博已经锚定新的竞争对象
对于微博来说,现在已经错过了能和微信直接竞争的时间点,所以在最近的几次公开表态中,微博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微博和微信是在同一战壕里的,而今日头条和他的模仿者们,则是微博、微信共同的对手。
仔细看看王高飞在12月“V影响力峰会”上的演讲,主题是三点:“流量不等于品牌、用户不等于访客、收入不等于价值”。听上去,是不是似有所指?
张一鸣在15年9月份的“头条号大会”上,高调宣布了头条号日均阅读量达到3.6亿,自媒体阅读量占全平台73%(流量)的消息,并且宣布了要为1000个优质“头条号”提供每月不低于10000元保底收入的政策(收入)。
在1月份刚刚结束的“新榜大会”上,微博运营副总经理陈福云再提“流量不等于品牌”这一观点,甚至专门做了一页PPT进行对比,其中用以和微博、微信进行对比的APP就是“今日头条”。
微博已将“今日头条”视作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和对标对象
微博的针对性已经非常明显,他们新推出的、模仿Instant Articles的产品,也被毫不避讳地命名为“头条文章”。
微博前几年的时候,也曾经以推广PC端、优化微博私信,推出“群聊”功能等,希望为产品赋予IM属性,复制“微信”的特点来反制微信,但是显然并不成功。现在,他们似乎把复制对象重新定位于“今日头条”,把战火烧到了“长内容”和“算法”两个战场上。
他们会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