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昨晚临睡开始,朋友圈里就被《为什么说支付宝脑子进了屎》刷屏,虽有不服,但实在太困,也懒得多想。今早发现刷屏之势越来越明显了,又看了一遍,还是不认同啊!实在忍不住了,趁拜年间隙,写下这篇文章,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跟大家探讨“支付宝春晚红包”这件事儿。
声明:
1.本人为互联网从业者,但与腾讯、阿里没有半毛钱关系(发拜年红包不算)
2.因为1,以下言论本人没有任何数据加以证实,全部为“观察”+“推理”,欢迎有数有料的大大们补充或指正
3.我同时尊重腾讯及阿里两家公司,情感上无任何偏袒
4.正文都是手机上打的,回家在电脑上发布,有些用词不当或说的不清什么的请包涵
1. 反对原文标题
你不能因为游泳队员跑步差 就批评他跑得屎
发红包抢红包是社交需求,微信是社交产品,所以微信+春晚红包成功是有先天优势的(当然微信团队顶尖的产品设计更不用提)。
支付宝是被微信屏蔽的支付工具,拿微信红包的成功来对比得出支付宝红包做的多么屎,是非常不客观的,因为装备完全不一样,不止装备不一样,前者还瘸了腿。你可以说相比微信,来往做的多么屎,但不能说相比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做的多么屎;就像一个游泳队员去跑100米只跑出2、30秒的成绩,不能因为他比博尔特差太多而批评他一样。这就要引出第二个观点。
2. 反对“直接从竞争对手切用户效率极其低下”
说!你到底是微信的用户还是支付宝的用户?
首先,从产品所满足的核心用户需求以及使用场景来讲,微信和支付宝并不算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只是两家都在风口上,又都是生态级,所以或多或少会交锋。
其次,支付宝做春晚红包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作者应该是一个对万事要求都很高的人,所以他期望支付宝理应通过春晚红包打一场翻身仗,K掉微信红包,否则支付宝这几个亿简直打水漂了,还不如去投给创业公司创造社会价值(摘自原文)。
但支付宝在做这件事情时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私以为:
1) 渗透中老年用户
作者自己也在质疑,看春晚前,春晚的受众(以下简单用“中老年用户”概括之)有多少是已经装了支付宝的?这不正好就是支付宝的机会点么?
为什么今年春晚前,中老年用户都装了微信,很大程度上不是要归功于去年的春晚摇一摇么?微信红包三年的发展路径:第一年既有年轻用户疯抢 ->第二年春晚覆盖中老年用户 ->第三年全民微信红包(我没有数据,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这样吧,欢迎数据指正)
看今年支付宝的各种动作就知道渗透中老年用户是非常高的优先级,什么亲密付啊超市5折啊,都是盯着这块市场的。
春晚刚好是另一个获取这群用户/教这群用户使用支付宝的绝佳契机,比如有人就会提前告诉爸妈记得装上支付宝咻一咻,然后在开始的时候指导他们怎么用。特别在今年春晚这么无聊的情况下,有个东西玩对他们来说真是何乐而不为?
不用看数据也知道,昨天晚上,支付宝的新增用户和中老年用户的活跃度一定很好看。
2)刷存在感,还要刷到微信痒
如大家公认,红包就是强社交需求,微信的属性+牛逼的产品设计,在发红包这一领域绝对是无可撼动的,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其他产品,都不可能妄想颠覆它,支付宝老大不至于这么看不穿。
但作为支付领域的老大,是不能容许微信一家抛头露面的。再说,苍蝇腿也是肉,只要是涉及到钱的东西,我支付宝咋能坐视不管?而且刚好我实(财)力(大)雄(气)厚(粗),我不止要玩,还要玩大的!
要知道对于这种用户级别的成熟公司,不怕产品用得不爽(已经是刚需了),最怕没个声响。在用户生活中的关键时间、关键地点,被看到,被想起来,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支付宝一开始就没打算赢得红包战役,大家都是成年人,看得很清楚。但是在那咻一咻的几分钟,屏幕上显示的是支付宝,它就达到目的了。事实上它的确做到了,因为咻一咻的那几分钟,微信红包的确好抢多了(lol)。
3. 反对“该用淘宝天猫,不该用支付宝”
原文作者你是认真的么?
如果我前面都是用比较温和的语言去反对的话,作者说的这一点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有点可笑”了。红包里装的是什么?是钱啊!
如果用淘宝天猫抢红包,我把钱存哪里?放淘宝账户么?淘宝账户里还能存钱?我怎么没听说过?再说你当支付宝是干嘛的?
如果红包不装钱,那装抵用券么?想想都搞笑呢~
作者单纯地根据淘宝天猫用户量比支付宝大就提出这样的建议,是为了离间么?实在是有点...不专业..以及不会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4. 探讨商业需求和用户需求
这个真没标准答案啊。
作者说支付宝体现的是“商业需求>用户需求”,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不仅认同,我一直觉得整个阿里系在利用用户需求落实公司战略需求上是非常牛逼的。从每一年双十一的主题及玩法,到支付宝从纯交易业务到金融服务到线下渗透,都是步步为营的,如今我们养成的很多使用习惯(最经典的就是超市大妈用支付宝),都是潜移默化被引导出来的。
但至于“商业需求”和“用户需求”谁更重要,这个并没有标准答案,公司阶段不一样,侧重点就不一样。比如初创公司往往比成熟公司更看重用户需求的优先满足;另外跟公司/创始人作风、行业属性等很多因素有关啊,展开讲就太多了,不赘述,否则收不住。
不过有一点要提: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阿里系相比腾讯系往往是吃亏的。的确前者更像是“商业需求>用户需求的典范,而后者总是在各种场合表示“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用户体验”,作为普通人,肯定更接受后者嘛,谁不想被“尊重”呢?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阿里和腾讯(只要指社交产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前者是赚你的钱,后者是“靠你赚钱”。所以某种程度上,腾讯的商业需求就是用户需求(用户开心才有钱赚),而阿里的商业需求与用户需求相左(用户不想花钱你偏要她剁手)。所以我说,在赚“好评”这件事上,阿里始终是吃亏的。
其他关于什么产品设计、太复杂不够简单粗暴之类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写累了,拜年去咯!
最后祝大家猴年大吉,万事如意!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预先征得同意!本人公众号:YOLO值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