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5-06 07:29

那门一本万利的生意,叫青春

虽然“原作剧情拼接的支离破碎,原创剧情添加的莫名其妙,人设改得一塌糊涂”、虽然“导演的水平仅体现在剪预告片上”、虽然海报创意与大友克洋老师不谋而合、虽然出现了“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这种掀桌的台词……但《致青春》依然在IMDB和豆瓣上交出了平均7分的成绩,票房也破了4亿。

没错,不是所有导演都有个叫黄晓明的蓝颜知己、不是所有主题曲都有个叫王菲的主唱、不是所有不开赛车的主演都能被称为韩少、不是所有电影都具备这么得天独厚的推广路径——从大V自转再到微博热门话题再到音乐软件排行榜立体覆盖。这部毕业作品成功的背后有太多难以比拟的资源,不可不察。

但抛却特殊条件,我们却可清晰发现这样一条脉络:以“青春”或“怀旧”为主题的影视产品,只要自身品质不太差,往往能掀起社会自传播的魔潮,进而获得精神物质文明双丰收。在这一点上,其它产品难以望其项背——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打破《无间道2》尘封8年的记录,上映四天票房狂收1150万港币……后来,你是不是看《那些年,我们一起XXX》式标题看吐了?2013年,《我是歌手》在收视率、收视份额双双稳居同时段全国第一。那些原本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老男人和老女人,再次霸占了歌曲下载排行榜。更不要提被翻拍改编以网贴歌曲MV各种形式火过不知多少次的《李雷和韩梅梅》、5天点击破300万跟贴13000条成就了一支KTV必点曲和一个汽车品牌的《老男孩》。

为什么作为公认的烂商业电影,“擎天柱一变形,我眼泪都下来了”?为什么“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却哭掉了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的大好青年”?为什么对一部以时下眼光来看制作粗糙不堪细看的20年前老电影,依然有人坚定打出满分?答案同样坚定得无法质疑——给童年。


其实,所谓怀旧,追忆的都是青春。早在1989年,美国学者Holbrook和Schindler已经将怀旧引入了消费者研究领域。综合此前学者研究,他们提出了“回忆高峰期”理念,即人们每当怀旧时,记得的事情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很少有人生的其他转型像从青春期到成人的转型那样复杂、对比强烈以及持久地充满着命运的不确定性,因此青春期是作为人生其他阶段怀旧的原型框架。”

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些内容太啰嗦了?别急,本文的高潮马上到来——

研究表明,怀旧确实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口味来影响消费偏好: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怀旧偏好,形成于其24岁左右;人们对电影的怀旧偏好,形成于其26-27岁,其中高怀旧倾向者甚至形成于19岁;男性对女性的仪表偏好的关键形成时期,在24岁左右;人们对影星的怀旧偏好,形成于14岁或更早;至于汽车,男性的偏好高峰形成于26岁……

现在,你明白青春为什么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了吧?

没错,那些从娃娃抓起的品牌意识,最牢固、最洗脑、最可抵御时光变幻。最上乘的公司,只消在20年前靠一部误打误撞的机器人动画俘获东亚少年的心,就可以在20年后依然一边不紧不慢出剧场版,一边节操是路人般狂推周边产品(没错,我说的就是卖剃须刀的庵野秀明);而辛苦一些的公司,则需要遍历所有能够霸占消费者脑海的影视形象,然后一个个上门签约合作(签下《变形金刚》、《黑猫警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的美特斯邦威);至于赵导这种只能笼统地打怀旧牌、靠卡带录音机食堂铁饭盒宿舍电磁炉来召魂青春的选手,其实已经不算入流,但依然赚得满面春风——这样摧心又截财的行业,上哪去找啊?

嗯,聪明如你,现在肯定已经开始研究武艺、许嵩和初音未来了……

作者微博/ 微信公众账号《微板报》(搜索weibanbao)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