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3-21 09:30

圆形画幅的《潘金莲》要来了,你该怎么“看”?

文/王宇心


不止是预告片,《我不是潘金莲》(以下简称《潘金莲》)的正片都会是圆形画幅——冯小刚是不是疯了?



“因为这个圆并不是我就在平常拍的影像里抠成一个圆就行了,所有构图都改变了,不适合拍近景,不适合摇镜头,视觉系统全部产生变化。”看来冯小刚很清楚圆形画幅给创作和观赏带来的巨大挑战。



但,有挑战才是最令人兴奋的,对于创作者而言能激发更大的可能性,甚至创造全新的视听语言亦未可知,而对于观赏者而言则有可能颠覆既有的观影习惯,进而发现观影的更多乐趣,甚至刷新自己脑海中传统的电影观念。


更深刻的“洞”见,现实与荒诞齐飞,知道所有又目击所有


“为什么拍一个圆的?因为它有一种旁观者、第三只眼睛在观察的感觉,其次这个故事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它又有一些荒诞性,这个圆也会让你感觉到,它和现实之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一些很荒诞的感觉。”


道理很简单,《我不适合潘金莲》的故事有小说原著,电影《我不适合潘金莲》要自成一格,当然要忠于原著的同时还得高于原著,使电影这种艺术手段可以最大化地表现人物与故事之间的真实与荒诞。冯小刚选择了圆形画幅,或许正是希望提醒被宽银幕宠溺坏了的观众,现实主义的故事不是童话、不是寓言,是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那个圆就是要明确观众在这个电影中扮演的中立角色——观众既是上帝视角(知道所有),又是路人视角(目击所有),既不在此中,又身在此中。


画幅变小了,内容变少了,观众会不自觉地更专注和聚焦于方寸里发生的故事。


但是,长时间地盯住画面,极容易形成视觉疲劳,如何让观众在观影时“劳逸结合”就要看冯小刚的功力了——不做市场的奴隶,但服务好观众仍是商业电影的义务。


逆流而上,技术发展做加法,“潘金莲”偏要做减法


虽然圆形构图作为电影“艺术化”的方法之一,曾经被其他导演在电影中大量运用。


插图1.jpg


插图1-1.jpg

《2001:太空漫游》(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


包括在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圆形构图的美术作品。


插图2.jpg

法国凡尔赛宫的穹顶壁画


包括《潘金莲》中的这个床戏画面,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春宫图”。


插图3.jpg


插图4.jpg

出土的明清时期“春宫图”


但是,拍电影毕竟不是绘画。更为重要的是,《潘金莲》不仅是圆形构图,还是圆形画幅——这就相当于整部电影拍摄时镜头就会被人为遮挡。


电影银幕尺寸从宽银幕到3D再到IMAX,技术发展主线力求丰富内容的加法,而圆形画幅则堪称是逆流而上的一次减法。


同时,拍摄时在圆形画幅的局限下,演员的走位须十分精准(与镜头移动的配合),否则一不小心就走出这个“圆”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也会需要极力避免,想象一下戴着望远镜跟踪一个运动物体时的眩晕感。


颠覆传统,进化了100年的连续性剪辑怕是用不上了


从旧好莱坞黄金时期(1930-1967)类型片就建立起来的电影连续性剪辑是电影各个镜头能一气呵成、无缝衔接的原因。


“1900-1910年左右,电影工作者开始运用这种剪辑的手法安排镜头,循序清楚地述说一个故事。他们借着剪辑及摄影、场面调度上某些设计的配合,来达成叙事上的连续性(narrative continuity),这个方式影响深远,直到今日,仍为剧情片的导演或剪辑师所熟知。这个连续性系统(continuity system)的基本目的,是要控制空间、时间和动作的一致性,进而达成镜头与镜头间的顺畅。”(David Bordwell,2008)


胶片从35mm进化到75mm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是长方形的,这个设计主要也是易于早期电影剪辑。而圆形画幅的剪辑点则很难把握,剪辑师会发现自己完全就像在看一个“万花筒“,惯用的构图方式不管用了,所有的淡入淡出、叠画、划向,全部不灵,只有硬切了,甚至是硬切时两个镜头之间的人物水平视线位置也很难找。


但是,这样的画幅也许也会带来一种新的剪辑风格:可以完全通过音乐的节奏去编排画面,充分利用MV式的碎片化剪辑,使用声音做画面之间的过渡。或者也可以在长方形银幕上做圆形画面的分屏,以打破审美疲劳。


例如这样(猜想)


插图6-1.jpg


也可能是这样(猜想):


插图6-2.jpg



声音将会变得更重要,视觉被局限的,听觉来扩展


圆形的画幅意味银幕的边界模糊了,如何在一个被局限的视觉表现里构建一个更大的空间环境,声音至关重要。所以,画外空间就需要通过声音设计以及通过声音空间来打造。


为了更多的叙事,声音要在画外空间上做足功课,表现更多镜头无法挑明的空间关系,例如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的李雪莲所处的一些场景,街边巷尾、家里户外等等,由于拍摄的内容非常有限,“圆”之外的环境里到底有些什么,是有一只牛还是一个人正在朝她走过来,就得全靠声音去表现。


此外,对于画外声源的定位,需要更加精确。例如,当李雪莲朝着镜头外面看时,或者是跟镜头外的某个人物对话时,跟他们对戏的演员的画外音定位在影院的哪个扬声器才合理呢?这是需要录音师去考虑的。


一般而言,电影中都存在有6个可以塑造的声音空间,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银幕边界上、下、左、右四个空间,还有镜头前的一个和镜头后一个,一共6个。除了镜头能够拍摄到的镜头正前方的空间外,剩下的5个空间都需要通过声音来构建起来。


插图7.jpg

演员视线与影院侧方扬声器发声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因此,于《潘金莲》而言,声音或许会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去构造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声音或许会承担大量的节奏设计、叙事设计和场景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影包围观众的声场空间没有因为银幕画幅的缩小而缩小。如果这部电影会推出当前主流的沉浸式多声道环绕声的制作版本,例如杜比全景声、DTS:X临境音,那么,就近选择一个声音优质的沉浸式多声道环绕声影厅,去感受这部电影在声音制作上的惊喜吧。


预售会变得更重要,影院座位不再“众生平等”,两侧的视角可能会很难受


电影从35mm胶片进化到现在以来,曾经出现过4:3、16:9这两种标准,还出现过正方形、长方形的画幅。


采用正方形画幅的时期,当时影院遭到了许多坐在前排的观众的投诉,因为他们观看时经常需要头部上下运动,颈部运动造成的疲劳可想而知,正方形银幕于是当然地被淘汰了。在影院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观众的观影舒适度,另一方面考量影院经营效率,所以银幕尺寸横向上的发展要比纵向突破的需求大,因此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宽画幅的矩形银幕形状——影院两侧位置与中心位置的观赏舒适度差异不会非常明显。


然而,这次圆形画幅会使坐在两侧的观众的视听体验明显不同。


影厅坐席排位的高低和数量实际是根据银幕的尺寸和银幕位置的高低来相应安排的。一般而言,根据银幕的大小和影厅扬声器的摆放位置,观影的“皇帝位“(最佳观影区)大概成一个中间窄但纵深长的长条形区域。


插图8.jpg

影院观众厅最佳观影区示意图


由于圆形的银幕画幅,使得获得舒适体验的观影区则表现为更加狭长。以一般的400人以下的影厅为例,圆形画幅圆心中间正对的5排以后的中间区域的坐席则最佳,而坐在影院侧边的观众,哪怕是偏离了圆心几个席位的观众,特别是前5排侧边的观众,他们的视线将会受到比普通电影更大的局限。


到了中秋档,如果你也想跟娱乐家实验室一样打算挑战一下这部电影,届时一定要提前购票,因为影院正中间的座位可能会很抢手。至于这种拍摄方式市场会怎么看,最后还得等到上映之时才能揭晓答案


娱乐家实验室(微信ID:yulejiashiyanshi)为你在娱乐中找到更有味道的乐趣。本文为“娱乐家实验室”(微信ID:yulejiashiyanshi)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