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这几天,国内关于魏则西不幸事件的讨论已经到达白热化的程度,美国华人圈也有讨论,大家都震惊于国内医疗系统的混乱,如果毫无资质的医生可以借助于高级公立医院的招牌行骗,普通人怎么保证自己在医疗方面的安全?
目前,人们似乎对如何追究医疗失职改善医疗体系的整体安全不甚关心,更多批判的是广告信息的提供方百度公司,魏则西的有限生命被缩短的直接责任人不是医院和治疗的医生吗?在美国,敢做出这种事情的医院肯定会被起诉,并被判决给予死者家人天文数字的赔偿。
魏则西的医疗悲剧不大可能发生在美国,但起作用的并不是Google这个商业公司。在种种讨论中,有人寄希望于Google在中国不会做类似的事情,但选择性忽视了微软必应和其他搜索引擎在国内的情况,如果不相信一个搜索引擎工具,就应该对一切搜索引擎都持怀疑态度,包括Google。
Google在美国做的更好完全是因为有监管的鞭策。在种种讨伐中,有人开始说如果Google在中国则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事实其实并不会像想象的这么美好。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将一个商业公司想象的太美好,是不符合现实的。道德批判的人忽视了逐利的公司在没有规范监管的市场会做什么。
虽然美国人也对医疗保险高昂的保费和医院高收费不满,不过没人担心美国医院会故意坑人,大家简单讨论下就得出结论:政府部门日常的监管、医院的技术和医德、法律体系的高昂惩罚性赔偿、Google等公司慑于罚款和司法监管而规范商业行为,从政府部门到医院、医生、执法者和医药公司、Google等发布广告的公司,大家各司其职并且适应新情况而进化,保证了医疗体系整体的健康。
正是因为Google有个必须完整呈现医疗信息、规范的医疗医药广告的环境,所以才不会出现类似的案例(虽然概率上也存在可能),从国内的案例更多的看到却是各个监管环节的失职,医院和广告的监管部门都没有发挥作用。如果魏则西生活在欧美国家,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美国国会严格立法,FTC与FDA让医疗广告没有不被监管的地方
事实上,美国并没有统一的广告法,或者统一的广告违法监管机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虚假广告泛滥、用户被骗的情况,不过通过多年的立法和法律系统的打击和惩罚,目前医疗广告相对比较规范。并且,多个机构的分工合作保证了广告市场,尤其是医疗广告没有不被监管的地方,国会通过立法授予医疗医药广告管理机构FTC与FDA(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监管权力和查处的权力,这两个部门加上执行的FBI能够对广告行业的各种违法现象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美国的立法机构一直通过立法和法院判例让市场能够在相对清洁和规范的情况下运行,公司不主观违法就可以安全赚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在互联网广告的处方药领域也有监管的权力。Google的广告系统有着大量的医药广告,不过客户投放医药广告的时候Google会要求提供FDA以及NABP(美国药店管理委员会)的认证,Google或其他公司可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去审核药物和背后的药店、公司,不过只要有FDA的认证就认定他是合法合规的药店或药品,所以可以接受其投放医药广告。
在中国恐怕还没有这样的系统,一个公司也不可能在判定医疗广告合法性、规范性的方面有比“有关部门”还充裕的技能,即使Google重回中国也难以承担如此责任。没有美国如此严格的规定和相关部门的权威,建立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认证系统是很难的。国内的讨论者想让企业在商业运作之外,同时还要承担大部分监管的职能,而忽视了有关部门只在有利益的地方揽权,对于服务普通人的监管职能的无视,放纵的结果是高等医院可以被租赁,而大家希望商业广告公司能够起到阻止医疗事故的第一线的作用。
当然,即便美国有FDA认证这个强大的招牌,Google公司也是投入资源和人力去过滤可能带来危害的广告的。Google的报告How we fought bad ads in 2015证实他们在2015年屏蔽了7.8亿条违规广告,封杀21.4万广告投放公司,其中包括1250万条违规医疗和药品广告,主要是未获得FDA批准的药品或者广告语有误导宣传的可能。
FTC与FDA严格认证之外,FBI冲在前面打击非法药品广告
美国FDA在食物审核和药物审核方面有巨大的权威,不过FDA审批药物是有名的缓慢,批准一个处方药平均要用9年的时间。因此,美国存在一个庞大的“非法处方药”网络,其实大家理解这种处方药不一定是假药或者无效的,只不过FDA没有批准在美国境内使用就是非法的。
此前“非法处方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销售,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则通过网络销售,这让美国境内的非法处方药的销售产生了爆发式的增长,这里面的非法处方药不仅包括FDA审核中没有进入美国销售的,也包括存在副作用而消费者不予考虑就使用的,此时的FDA没有足够的精力遏制住这种趋势,FBI就出马了。
Google就在类似钓鱼执法中,在非法处方药上栽在了FBI手中,并于2011年被罚款5亿美元,Google Saidto Reach $500 Million Settlement With Government,美国联邦官员称Google公司在2003年就知道其广告系统中有加拿大药企在非法销售药品,交易主要是没有处方的非法处方药,这项在2011年达成的5亿美元和解让谷歌公司免于刑事诉讼。
经历了巨额赔付后,Google现在会在用户对疾病、医疗、医药的搜索中呈现官方机构和学术机构、以及维基百科的内容,广告也会有标注。通过Google搜索医疗信息是很多人的习惯,不过美国医生还是不建议参考网上的信息,因为很多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人发布的信息只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增加他们做出错误医疗决定的可能,最好的还是通过预约看医生,获得医嘱。有人制作了一个《Don't Google it》的视频,就是说网上获取的医疗信息有多不靠谱。
Google公司从2010年以后只接受获得政府机构认证的互联网药店和公司投放广告,微软和雅虎、Facebook也先后执行了类似的政策。在打击各种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互联网广告、虚假广告后,FDA还整治过类似于排毒、养生的广告以及各种保健品的广告,其中重要一点就是FDA认为这些广告存在误导,并且相应的产品虽然不需要FDA的批准,但可能给消费者身体带来损害,FDA干脆下令全部关闭类似非批准药物的广告。但对比下国内四处泛滥的脑白金、虫草和其他保健品广告,就能了解症结所在了。
医疗失职的责任认定更关键 监管部门失声是渎职
了解了一个正常医疗体系和医疗广告发挥作用的过程,其实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国内魏则西医疗失职事件更严重的道德塌陷、监管失职出现在医院、医生和监管部门上,所有可以制止悲剧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才是让国内民众恐慌的原因,百度也有责任,但不是最关键、最致命的一环,尤其卫生部门不对自己监管领域内发生的医疗失职进行事前的监管和事后的审查,而是进入一个广告公司进行检查,这其中存在逻辑不符的地方也让人玩味。
但任何群情激愤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从FBI针对医院、医生和医院员工、Google公司和境外处方药销售者的轮番打击就可以知道,一个完全不同的监管环境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正常情况下,FDA认证起作用,良好的互联网医药机构可以正常销售;当有人钻漏洞,FBI就可以针对销售非法处方药的个人或公司采取行动,头顶有威慑的时候,即使个人和公司再想逐利,也要掂量掂量可能的惩罚。
所以规范的流程和政府部门监管,加上法律的威慑力共同构成美国医疗体系健康运转的基石。但对比之下,国内卫生部门、相关医院监管部门的失声就别有意味。认定责任才是改善问题的途径,道德指责没有意义。美国的医疗体系和相关的广告公司能让大家放心,也是经过时间打磨出来的。如果大家愿意对比美国,那不妨参照美国整个链条的规范来找出国内的症结,或许会让解决的办法更快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