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7-21 07:30

八年开心网,它的是非功过都在这里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我输了,而是我差点赢了。”

——题记

 

7月20号的北京,一整天的大雨滂沱。中午1点多,中关村一位健身教练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大雨滂沱的街景小视频,配文:这天儿还来了个健身的,我必须奖励他100个俯卧撑。

 

我问:不是程炳皓吧?!

答:是的。

 

当晚,一位开心网的前员工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还记得那个“偷菜”起家的开心网吗?这次它卖给了上市公司》,并说道:

 

“看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难过。这是我投入感情、责任和精力最多的一家公司。一起经历了各种同舟共济。可最终还是不欢而散。时至今日,都不太敢回忆那三年。像梦一场。比恋爱都伤感情,伤元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问:为啥是不欢而散呢?

答:到后来,每个人都不开心,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委屈。但是又没有具体的原因,所以这是最难受的。

 

此时程炳皓已经被电话和微信轰炸,来自朋友、前新浪同事、前开心网员工、还有媒体记者的约访。

 

其实开心网的最新动向7月8号就有披露,只是它来自一则不起眼的上市公司公告,少有人留意。那则公告显示:北京开心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拆除VIE结构,引入新的控股股东,周斌将成为公司重组完成后的实际控制人。

 

至此,程炳皓创办于2008年初的开心网,历经八年大起大落的故事算是划上了一个——“是我的句号,但不是开心网的句号。”程炳皓说。

 

好吧。无论开心网还是程炳皓,无论逗号还是句号,还有人关心这家早已被淡忘的网站的最新剧情吗?7月8号那则公告,我也只是漫不经心浏览了一下。

 

两天后见到程炳皓,看到他手机中撰写好的告别信《再见,开心网和开心人》,作为曾经的开心网用户,还是被触动到。那天晚上,我在时隔很久后再次登录开心网。

 

花了一、两分钟回忆用户名与密码,顺利登入主页。但是与开心网久别重逢的第一印象却很不舒服:页面上飘浮着各种狗皮膏药般的小广告,导航栏还有一行百度推荐搜索:有A片资源吧、激光脱毛手术等等。

 

开心网怎么变成这样了?!

 

但是,但是。当我点击进入个人主页,看到主页侧栏显示,我在开心网留下了225张照片、21篇日记、442条记录、2503则转帖、362位好友、17019次好友最近来访的时候,当初流连开心网的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每条记录、每则转帖、每张照片下面的留言都唤起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的一张张面孔。

 

回想起来,虽然之后经历微博的火热与如今微信的无可替代,当年在开心网愉快玩耍的体验,是微博与微信时代都不再有的。在微博上我们追逐明星和新闻,经常激动或愤怒;在微信上我们随手为朋友的美食美景萌娃点赞,在工作群中和老板同事同步工作,在诸多行业群或朋友群中漫不经心地扔帖子、插科打诨或者抢红包。这些都各有乐趣,却与开心网当年带给我们的“开心”是不同滋味。

 

开心网本质上更像Facebook。它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的FB”的一家公司。(不要跟我说人人网,我不相信一家竞争手段恶劣的公司可以伟大或成功。)中国至今也没有一个FB般的社交网络,无论规模或性质。微信约等于FB+What’s App吧。

 

然而,同样遭遇各种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同样面对用户的成长与厌倦、同样经历从PC到移动端的时代迁移,为什么FB一直在持续发展不断强大,开心网却在八年间从一家亿级用户的社交平台,变成了一家不大不小的手机游戏公司?

 

开心网最新的剧情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它已成功转型为盈利良好的手游公司,早期股东与创始人程炳皓都将退出,深圳上市公司赛为智能将成为它的控股股东,周斌成为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但是,相比这个结局,更精彩也更有价值的是开心网过去八年划出的曲线,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差点赢了”的故事。所以值得复盘:开心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蜜糖变砒霜

 

在熊家贵的记忆中,开心网最初的火爆来得似乎挺容易,“没觉得我们当时有多么艰难或者多了不起,网站就那么火了。”

 

熊家贵是开心网的总架构师,至今仍是。他也是开心网的第一位用户,是随程炳皓一起离开新浪创办开心网的最早一批人。作为非常纯粹的技术人员,熊家贵几乎看一切事物都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事情的其他维度,他既没兴趣也没感觉。在他看来,开心网当初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就在于最早从新浪一起过来的那支十几人团队,早在新浪时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产品能力,因此并不太费劲就开发出了开心网。

 

这确实可以部分解释开心网的脱颖而出。毕竟当时社交网络已不是蓝海,无论国内国外。但至少在国内,开心网崛起的速度令所有社区、社交类产品与网站黯淡。是开心网将中国亿级用户带入了网络社交的时代。

 

技术因素常常被忽视。产品形态、用户体验、商业模式总是更显性。但是,没有卓越的技术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海量用户涌入开心网、同时在线玩耍,也就没有开心网病毒般在用户中迅速蔓延。尤其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这往往是致命的短板,它们通常缺乏门户、BAT等平台型公司才拥有的服务亿级用户同时在线的能力,导致后续增长乏力。

 

而程炳皓在新浪十年之久,离开前已是CTO。他和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不仅具备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而且心怀服务亿级用户的抱负。

 

我曾和开心网创始团队中的好几位成员聊天过。这是一群拥有极高的技术与产品经验、能力及热情的人,他们都曾在新浪经历过不少成功或不成功的产品。我至今仍记得其中一位黄黎明,在谈及他在新浪做的一款视频产品如何被用户喜爱时两眼放光的样子。他们之所以离开新浪,最主要似乎不是因为开心网的项目有多么吸引人,而更多是因为在新浪倍感大公司的束缚与低效。

 

可以说,程炳皓带着这群人出走新浪创办开心网,让他们在新浪积累多年却被压抑的产品才华、激情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从而造就了这家网站的爆发。

 

除技术实力之外,开心网另一个被忽略的特质是它的理念。理念是一家公司的灵魂,是这家公司诞生和存在的那个why。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大谈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但是你只看到他基于行业与市场的10个how,却没有基于这个世界的1个why。

 

程炳皓是带着一个理念创办开心网的。他觉得职场生活扭曲,很多白领迷失其中,辛苦却不快乐。新浪后期的他,就是其中一员。因此,他希望做一个让职场人回归工作与生活的真实意义,找到工作与生活乐趣的社交网站。他命名的“开心”网,不是形容词“快乐”,而是动词“打开你的心”。——且不说这个理念是否有点肤浅,不如FB要“连接全人类”那般宏大高远,但至少,这家公司诞生于一个朴素、清晰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所谓的“独角兽”(八年前的创业界还没这个词),也不是为了早日上市。这也是开心网能迅速赢得大批用户的原因之一,它足够单纯而真诚。

 

关于开心网成功的分析当年就已连篇累牍。回看起来,初创期的开心网就是一家简单的“技术+理念”的公司:卓越的技术能力+朴素的产品理念,这支撑起了开心网最初的成功。

 

然而,然而。公司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开心网“技术+理念”压倒其他一切的运行逻辑却没有变。不是这个逻辑错了,而是它不足够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横空出世需要一款爆款产品,但是仅有一款爆品,并不足以支撑一家公司持续生长。

 

“现在看来,当时的开心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一个网站,而不是做一家公司。”孙璐在离开开心网五年多之后这么回想。

 

用户增长和业务发展让开心网不断扩张,本质上已经从一个个产品与功能、一个网站变成一家迅速壮大、五脏俱全的公司。早期崛起的蜜糖,开始成为开心网后续发展中致命的砒霜。

 

开心网的三个劫

 

开心网的崛起原因,部分也归于运气。程炳皓和熊家贵也都不否认:在恰当的时机、在一个大势将起的方向上,团队以足够的能力做出了颇具水准的产品。——在激烈而快速变幻的互联网行业,这确实是令人艳羡的好运。但是,当外部一浪一浪的劫难接踵而至,开心网的运气似乎用光了。

 

劫难1:假开心网

 

我第一次见到程炳皓是2009年,壹基金进驻开心网的发布会上。当时开心网正红得发紫,但李连杰无论作为壹基金创始人或者动作巨星的风头,都盖过一身IT工程师气质的程炳皓。两人坐在一起的对比很有趣:一个激情澎湃滔滔不绝,是现场绝对的焦点;一个沉默寡言似乎还有点心不在焉。在记者长枪短炮各种问题都对着李连杰的时候,程炳皓只是个不起眼的陪衬,时不时出去接个电话又回来。


 这边与李连杰开发布会,那边受到假开心网消息的折磨


很久之后回忆那天的场景,程炳皓才告诉我,当时之所以魂不守舍不断接电话打电话,是因为假开心网的一些消息需要他紧急处理。

 

真假开心网的官司当年沸沸扬扬。这里不再赘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向来激烈却不高级。总之,这是一个多输的结局:开心网虽然赢了官司,但是被劫走了千万量级的用户;而抢夺了几千万不明真相的用户的假开心网,最终也没能成就陈一舟的人人网。

 

虽然这件事让程炳皓当年在很长时间内犹如吃了只苍蝇,耗费不少精力,但本质上,用熊家贵的话说,它算是开心网遇到的种种挑战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不过就是在你飞快往前跑的时候被别人绊了一下而已。”

 

劫难2:微博兴起

 

很多人认为开心网死于新浪微博的兴起。这个因果关系并不完全偏颇,但是掩盖了很多真正的问题。

 

从美国来看,Twitter的诞生并没有取代FB。而且近几年来,Twitter略显疲态,FB反而在不断进化。因此,至少从产品特性上,微博并不比社交网站更高级,二者并不必然是有你没我的关系。程炳皓和他的高管团队也都认为开心网不是被新浪微博取代,而是自身产品创新乏力,才被用户冷落抛弃。

 

但是,新浪微博出现的时机、增长势头、对用户时间的吞噬,不仅让开心网在迅速崛起时被掩盖的问题全面暴露,也彻底扰乱了开心网的军心和发展节奏。新浪微博从2009年8月上线到用户破亿的2011年,正是开心网由盛而衰、无力回天的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开心网衰于新浪微博的兴起,也不算牵强。

 

2010到2012年,或许是开心网八年历程中最值得追问和剖析的一段时光,它所有的机会和所有错过的机会,都在这两年发生。如果说开心网用八年时间划了一个“N”型发展曲线的话,2010年到2012年走过的就是N中间的那条斜线。

 

这两年的开心网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程炳皓看来,这两年开心网在玩命地开发各种新产品,全力以赴地创新,“有人遇到我跟我说,开心网落后是因为你们不创新了,没有新的好玩的产品了。我觉得很无语,我们其实做了很多产品,只是都失败了。”

 

而在所有我访问到的前员工与现员工眼里,那段时间的开心网混乱而让人困惑——开发了许多新产品,“有的内测很一般,停掉了;有的内测挺不错的,也停掉了,不知为什么。”张磊说。

 

张磊不是开心网早期创始团队的成员,他2010年下半年加盟,2013年底带着自己在开心网的整个小团队离开创办了Bugtags,如今已是一家小有口碑的技术服务公司。

 

当初加盟的时候,开心网已经开始了坠落,但张磊还是在百度、360和开心网三份offer中选择了开心网。“当时一个是不想去已经定型的大公司,二来,因为我自己一直想创业,所以对于开心网那种空前绝后的崛起特别好奇,很想来看看这家公司怎么做到的。”

 

在开心网两年多,张磊主导和参与了很多产品的开发。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管理层明显压力很大,很着急,太注重产品的短期数据。此外,作为后加入者,他看到开心网多少背着成功者的包袱和一些固化的思维。比如,开心网起初完全靠产品和口碑传播崛起,没有做任何市场推广,因此,公司更偏重技术和产品开发,而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往往投入资源有限。当时有些产品无论从他个人体验还是内测效果来看都颇有前景,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还是少了一些破釜沉舟的勇气,”张磊觉得。

 

产品团队感受到的数据压力,体现出的急躁情绪,在市场团队那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时跟产品团队沟通时,觉得他们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太在意产品的短期数据,缺乏长远的打算和耐心,看不出一套整体的打法。”孙璐说。

 

孙璐现任明思力旗下际恒公关的策略群总监,他曾是开心网的60几号员工。一方面,他拥有开心网早期团队成员普遍的气质,想法很多,干劲十足;一方面,他也有开心网早期员工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他的表达能力非常出众。

 

2009年初孙璐经猎头推荐,从酷6网加盟开心网。“当时跟开心网上上下下包括程炳皓在内很多人聊过之后,特别喜欢这群人。”两年后离开时,孙璐坦陈自己是带着怨气的,“当时产品团队在意的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一点意义都没有,太追求爆款。那时确实不看好开心网的前景。”

 

压力和急躁之外,为了开发新产品而不断扩张的团队,在沟通、磨合上的成本也随之飞涨。且不说公司能力和文化是否随着人员膨胀而稀释,至少沟通链条变得越来越长。

 

“最初我们几个有什么事情,只要站起来喊一声问一句就解决了,现在每件事情先要问半天该去找谁,”创始团队一位成员在公司扩张到100多人的时候,就曾跟我抱怨开心网已经不是初创时的感觉。2010年底,我受邀参加开心网年会,恰好与这位员工同桌。刚落座她就皱皱眉,“刚进来时我觉得又回到新浪开年会了。”因为团购业务、移动端产品的开发,开心网当时已经扩张至五六百人。

 

吴昊在开心网的位置一直相对独立和超脱,他和他的团队负责内容审核,严防开心网出现黄赌毒的信息。他之前在新浪也是做同样工作,是开心网的10几号员工,一直到今天。

 

恪尽职守于内容审核的工作,吴昊说他对于程炳皓与高管团队那段时间在产品开发与布局上的想法并不清楚,只是看到不少产品内测或者上线,最后都不温不火,“当时看到用户在新浪微博总是能刷很久,内容很多,而我们开心网,基本上用户上去半小时该看的该玩的就差不多了,没有好玩的东西能留住用户。”

 

虽然程炳皓不承认开心网是输在新浪微博手里,但用户对新浪微博的热情相比当年对开心网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带给开心网团队极大的压力。试想下,如果新浪微博推迟一年上线,或者上线后用户反应平淡,开心网在继续扩大用户规模、在新产品开发上,是否能更从容、更明智、更有打法,从而会有另一个结局?这个假设真是无聊。

 

在美国,Twitter上线比FB晚了整两年。在中国,新浪微博在开心网之后一年多上线。可以说,平地而起匆忙生长,在体格和头脑都还不够强健和成熟的时候,突然面对夺走用户热情和时间的新浪微博,开心网在2010到2012年表现得既骄傲又焦虑,疯狂出招,却没有打出哪怕一记漂亮的拳。程炳皓亲自撰写的反思长文《八年开心》中,对这段时间开心网失败的产品有完整的目录。

 

另一件发生在此间的事,对开心网也是沉重一击:人人网于2011年5月抢先赴美上市。虽然人人网上市后表现欠佳,已从上市首日的近20美元跌至最近的2美元以下。但对开心网而言,慢了这一步不仅永远错过了上市的机会,而且对团队凝聚士气、获得更多资源开发新产品,都是巨大的挫败。

 

所有新产品都沉沙折戟,再加之上市几近无望,2012年到2013年,开心网经历了团队最大的动荡,创始团队核心成员陆续有人离开,虽然不是全部;其他业务团队也持续换血。我见过这段大换血期间加入开心网的员工,风格气质与早期团队成员已迥然不同。

 

劫难3:移动时代来临

 

如果说新浪微博之“劫”打乱了开心网的步伐,那么移动时代的到来则彻底将开心网——这个PC端的社交网站留在了上一个时代。

 

开启了全新界面的移动时代,首先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力。像所有出生在PC时代的产品和公司一样,之前越是成功,就越难以最佳姿势切入移动时代。

 

开心网是PC时代的物种,早期团队的能力也都是基于PC端的。但开心网意识到移动端是必争之地其实相当早。除了将社交平台本身迁移到移动端之外,公司也开发了一些纯粹基于移动端的独立产品。比如,一个很近似微信的产品——飞豆。

 

飞豆与米聊、微信几乎是同步的。而且我是试用飞豆在先。但自始至终,我在飞豆的联系人就是程炳皓和他的几十号同事。我既不会玩也没觉得有啥用,很纳闷开心网做这么一个很像短信的产品是几个意思。

 

没多久飞豆就不了了之。直到后来用习惯了微信,我才回忆起当初的“飞豆”意味着什么。

 

微信可能不是当时最早或最好的,却是唯一一个持续飞快迭代改良的。这是它最终跑过飞豆、米聊等等类似产品的原因。熊家贵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一直主要在PC端,但从他技术专家的角度看,开心网在移动端始终没有建立和累积起核心而突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这才是开心网移动端产品都失败的原因。

 

“我们之前这批人不具备移动端的技术能力,所以去市场上招聘。当时市场都在抢移动端的开发人才,开心网虽然也迅速建立起一个相当庞大的移动端团队,但是能力上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熊家贵说他当时看过公司移动端一些产品的代码,“看了我就知道,那个产品做不成。”

 

但是熊家贵觉得,在移动端缺乏经验和能力并不可怕,大家都是刚刚起步,问题在于,“面对新的技术,新的趋势,团队缺乏一种踏实积累技术能力的态度,定了很多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标,不切实际。”

 

“如果我们当时能专注于一个产品,比如iOS的飞豆坚持做下去,即使我们最后没做成,至少我们在对的方向上累积了能力和经验,那么再去开发其他产品就不是从头再来了,就会更有机会。”熊家贵说。遗憾的是,当时开心网在移动端产品开发上既欠缺能力,又急躁而野心勃勃,结果一事无成。

 

回头想想,不仅飞豆这些纯粹基于移动端的产品没做起来,开心网作为一个社交网站本身也没有在移动端带给我们惊喜——我对开心网的手机客户端几乎没什么印象。而微博因为产品属性相对简单,加之新浪非常擅长不惜血本的推广,新浪微博从PC到移动端几乎是无缝对接的。

 

一方面是新浪微博如一个巨浪拍打过来,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画风突然切换,开心网在2010到2012年间在新产品上屡战屡败的故事中,也不乏很多一言难尽或者人艰不拆的公司政治与狗血剧情。理念之争、方向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所有矛盾在艰难时期都会被放大很多倍。

 

但是,祸兮福兮。就像开心网的突然崛起初为蜜糖,后为砒霜一样,也正是2010到2012这段百般挣扎而无望的日子,让开心网逐渐卸去了所有的包袱、自负和妄想,开始跳出“社交”的画面重新寻找出路,直到2013年在同样竞争惨烈的手机游戏领域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带领公司绝处逢生,走到今天。

 

程炳皓之过

 

开心网的一个个“劫难”无论是大是小,终究都是外因。每个外因的爆发,之前一定排着至少五个内因。是时候来谈谈其中最大的内因——创始人先生了。人永远是最复杂的内因,也是最关键的内因。

 

“炳皓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投的。”开心网早期,启明创投和北极光的两位投资人不约而同跟我说过这同一句话。他们都曾与程炳皓在新浪共事过。(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要收回当初的话。

 

同样的问题,从新浪追随程炳皓到开心网的人回答也类似。“我在新浪时跟炳皓并没有特别多接触,不是直接向他汇报,”吴昊说,“但是看着炳皓做什么产品都能火,都能成,就比较相信他。”

 

程炳皓显然辜负了这些信任,尤其对开心网早期团队成员来说。已经离开的自不必说,他们用放弃表达了失望;即便从早期团队一直留守到现在的20多位,也基本不认为开心网走到今天算是成功,包括程炳皓自己,“商业上,现在是八年来开心网盈利最好的时候,但相比当初的影响力,现在的开心网再也没法比了。”

 

其实包括程炳皓本人在内的早期开心网创始团队,对游戏都没有爱。开心网的初心是做社交网站,带给用户和员工更多快乐。但是八年下来,它既没有让用户也没有让员工开心下去,而是转身为一家手游公司。这个结局只能说:没有死,不算输,也不算赢。

 

到底做错了什么,让程炳皓辜负了这些信任和那颗初心?


“他好像永远在思考,但不知他在想什么” 


能得到投资人和员工如此这般的信赖,程炳皓的问题显然不在能力。在他自己手书的反思信《开心八年》中,程炳皓列举了一堆自己性格中的问题,自我剖析不可谓不严苛。

 

在开心网前前后后远远近近许多员工眼里,程炳皓有很多美好的品性,也具备领导者的魅力,但他身上有一个作为工程师来说完美,作为CEO则可能是灾难的性格——他严谨,深思熟虑,追求确定性和掌控性,这导致他在决策时总是非常犹豫、多虑、保守、缓慢,无论是产品的决定,或者用人的决定。

 

“他老是说,你给我的条件不充分。”郭巍说,“现实世界哪给你找到那么多条件?”

 

郭巍2009年初先是作为顾问帮程炳皓处理与假开心网的官司,次年正式辞别供职10余年的新华社,出任开心网副总裁,曾陆续接管品牌、市场、商务运营,甚至人力资源,直到今年年初离开开心网,出任一家新三板公司的董事长。

 

无论论级别或者在开心网的时间,郭巍可以说是公司内与程炳皓相处最多、沟通最多的人之一,他对程炳皓的性格有着最深的洞察和最切身的感受。在郭巍看来,开心网好几个重要时机的重要决策,都因为程炳皓的犹豫多虑而错失,导致公司无可挽回的败局:对高管团队没有做适时的调整和搭配是其一;上市进程的拖延是其二。

 

张磊在开心网两年多见证了程炳皓和开心网最低谷的时光,即便现在已离开自己创业,他对程炳皓还是极度赞赏,对开心网则极力维护。“现在有人跟我提到开心网怎样怎样,我都会跟他们说,你们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开心网现在好着呢,手游业务很赚钱。”但他也看到程炳皓身上的犹疑不决与缺乏魄力,“互联网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很多事情根本等不及让你看明白再行动,有时就是需要赌一把。”

 

孙璐对程炳皓犹豫不决的性格有一句精彩的描述,“我们总觉得炳皓好像永远在思考,但不知他在想什么。”

 

用一个性格特点来概括程炳皓在开心网的得失实在是太简单粗暴,有失偏颇。这大概是一个人在创业中所能遭遇的最残忍的事,它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自己性格中深藏的缺陷——也许是软弱,也许是傲慢,也许是既软弱又傲慢。但或许,这也是一段创业旅程中最迷人的部分,它让我们穿过种种遮蔽,看清楚自己。

 

下一站,哪里?

 

程炳皓一直习惯早睡。他说在开心网最困难、压力最大的日子,他也每晚基本上10点多就睡觉,“只是早上会醒来非常早,往往4点多就再也睡不着,脑海里闪过一个一个的坏消息。”

 

几年来,时不时跟程炳皓一起吃中饭,长则三四月,短则两三周就见个面。见过他最初时的意气风发、雄心壮志,也见过他最低落时的疲惫不堪,直到去年,终于决定把开心网交出去之后,他开始变得轻松,变得有很多空闲。他开始健身,半年多不仅瘦身。他时不时有新鲜而粗糙的创业点子,甚至也在见新的投资人,但似乎也没那么着急。

 

八年开心网的旅程,留给程炳皓什么?改变了程炳皓什么?——除了比八年前多了6块腹肌,似乎很难说程炳皓与八年前有多少不同。

 

“总该是更成熟了一些吧?”吴昊说他很早就对开心网失去了信心,但是对程炳皓依然有信心。孙璐也说,“如果炳皓下一次创业,要我去的话,我会愿意。”虽然曾供职酷6网、新浪、豆瓣,以及现在的公关公司,孙璐说他不会说自己是酷6人、新浪人或者豆瓣人,但他会说自己是“开心人”,因为开心网是他职业生涯中空间最大、成长最多、收获最大,也结识好朋友最多的日子。

 

“回想好多事,我做的真的是特别糟糕。”虽然似乎还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程炳皓说,“但是,下一次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