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荀周,原文标题:《网上伸手要钱,专坑老实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网冲浪的时候你遇到过网络乞讨吗?比如在刷短视频时抱着孩子哭的老人,在微博评论区大病求助的字样。
对这些苦难,我们难免会动恻隐之心,有时候来不及分辨真假就已经伸出援手。但是你见过这样的网络乞讨吗?网友捐款给大学生做整容手术,集资为别人信用卡还款。这听起来很离谱,但却在真实发生。
集资给埃德购买一辆悍马汽车
图:edneedsahummer.com
一、网络乞讨的乌托邦理想
乞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乞讨新模式。它在出现之初并没有那么啼笑皆非,相反还伴随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些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家庭重大变故、自然灾害而遭受苦难的人,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支撑一把,外界的资金援助对他们意义非凡。这一类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愿意去援助的类型。
这延续了我们传统社会中的社交观念:大家愿意相信彼此,对受难者的困境感同身受,同时在社会责任感的催使下也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帮助身边的人,帮助别人也使一些人能够感受到成就感。
在这个逻辑中,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关键点:信任感、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成就感。
TikTok上的网络乞讨/图:tiktok
网络乞讨在开始时确实带有浓厚的互助氛围。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求助者的信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这大大提高了受助效率。
和传统乞讨相比,网络乞讨并不需要走街串巷、劳碌奔波,更不需要一次又一次重复讲述自己的受难故事,他们只需要通过网络发布信息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困难。
对于资助者来说,他们能够自由选择支付方式,有些时候还能实时了解到资金数量以及使用情况。再者,网络乞讨能够大大降低受助者的心理负担,无需面对面的乞讨,尤其是对于自尊心强的受灾者,可以说将乞讨者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乞讨革命”,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延续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愿。人们本以为网络乞讨不过是延续了助人为乐的道德习惯,但现实似乎朝着另外的方向推进。
网络乞讨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吗?/图:guardian
注:在讨论网络乞讨时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小概念,即网络乞讨和网络众筹之间的区别,总结如下:
1.原始目的
网络乞讨是一种紧急的筹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或家庭的急需问题,例如支付医疗费用。众筹则为长远目标的筹款,例如创意开发、社会公益项目。
2.资金来源
网络乞讨依赖社会各界的捐款,包括个人捐款和慈善机构等。众筹依靠支持者的预购、赞助、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往往需要向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回报和收益,比如众筹一部电影。
3.目标群体
网络乞讨主要是个人或家庭。众筹大多为了支持某个项目或者创意,涉及到的群体广泛。
4.受助要求
网络乞讨往往只需提供个人情况和捐款方式。众筹在形式上更为复杂常需要提供更为详细的项目创意、落地规划、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
gofundme美国最大的网络乞讨平台之一
图:gofundme
Kickstarter美国最大众筹平台,这是艺术相关项目的众筹
图:Kickstarter
二、变味的转折点
Karyn Bosnak(卡琳·博斯纳克)被认为是“奇葩”网络乞讨第一人。她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大,成年后前往纽约求职并成为了一名电视制片人。
纽约纸醉金迷的生活让她渐渐习惯于购买高额的设计品牌以及享受高价的生活方式,在2000年她的工作收入还能够支撑消费习惯,但她被解雇之后,奢靡的生活就像是泡沫一样炸裂,只剩下回忆。她的信用卡债务不断累加,无力偿还。
于是她在2002年注册了名为savekaryn.com(拯救卡琳)的网站向公众募捐。她计划从富人手中获得几笔几千元美元的捐款或者从工薪阶层获得数千笔一美元的捐款用来还清债务。
拯救卡琳的网站首页
她在网站中写到:
想要20000美元。信用卡还账!你好!我的名字是 Karyn,我是个好人,我正在寻求你的帮助!你看,我有巨额的信用卡债务,我需要 20,000 美元才能还清。因此,如果您有多余的一两块钱,请寄给我……我们一起消除我生活中的信用卡债务。
在这次“拯救卡琳”轰轰烈烈的运动后,她顺势“出道”,推出了如何进行网络乞讨的“教科书”,频繁上电视节目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她“厚颜无耻”的行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但是她确实通过网络乞讨“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
社会媒体对她的评价/图:karynbosnak.com
“卡琳们”在获得私利方面一骑绝尘,但他们留下的公共信任废墟则无人重建。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乞讨的乌托邦设想似乎背道而驰,其中信任感、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成就感面临的困境似乎很难得到解答。
“卡琳们”就像是一颗怀疑的种子被种进“乌托邦信任”的土壤里,逐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他们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将网络乞讨塑造成另一种怪异的形状。
信任危机到来,网络上的信息变得真假难辨,像罗生门一样细思极恐。我们的道德不再被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约束也不复存在,我们无法相信对方是否真诚。我们是否要帮助满口谎言的骗子和谋取私利的“商人”,真正的苦难者也被信息掩埋,捂住了嘴巴。
三、产业化的消费苦难
网络乞讨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并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服务平台,比如国外的“Cyberbeg”“freebeg”。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筹款咨询服务,并有着成熟的筹款计划、信息内容设计和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网络直播、电商也加入了网络乞讨的“蛋糕争夺战”中。他们依靠商品销售、粉丝打赏等方式实现网络乞讨的商业化运营。
专业网络乞讨服务平台/图:Cyberbeg官网
外国抖音TikTok上就涌现出大批难民、贫困地区人士进行直播乞讨。难民们在网络直播公司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直播设备,通过统一培训和设备支持,开始在包括TikTok在内的平台上进行直播。
难民们每天进行数个小时的串流直播,在直播中乞讨电子礼品打赏,数额有时高达一小时1000美元。
被采访的难民讲述如何在平台的“帮助”下注册账号进行乞讨/图:BBC
在网络乞讨产业中,难民所分到的并没有如上述金额一样庞大,除去平台抽成的70%以及直播公司的抽成,留给他们的钱似乎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以“肆意挥霍”。这些难民们更像是一件商品,被随意展示着身上的苦难,将自尊和骄傲丢弃到垃圾桶里,催眠自己明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图:BBC
但明天真的会更好吗?消费的苦难挣到的佣金并没有流入他们的口袋,他们破碎的灵魂好像也没有被拯救,捐助者的善心也没有得到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也没有到来。
人们为整容项目展开网络乞讨,为享受到“人上人”的生活编造谎言。动人的文案和故事成为收割眼泪的武器,虚伪的道德和麻木的自尊在人群中蔓延。猜疑链已经形成,我们无法再像过去一般信任网络乞讨者发布的信息,孰真孰假,是是非非。
在混乱中,我们等待新机制的建立,将我们从无休止的猜忌中拯救出来,把真诚回报给善良的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