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9-13 21:16

5万亿体育产业投资布局盘点:看华人文化、万达、阿里、腾讯等产业资本及主流 VC 如何跑马圈地?

中国体育产业近些年来有着高速的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4 年国务院 46 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需求」加「政策」,这无疑给体育健身领域的投资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FellowPlus 旗下收录 20 万公司数据的 FellowData 从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健身软件市场布局发展以及运动员转型体育创业现象三方面来为您独家解析。



FellowData 研究了从 2013 年到 2016 上半年,资本市场在体育产业的布局,该领域新创业项目数量已达到 667 家,获投项目 251 个,其中可统计时间的融资事件 239 起,披露的融资金额高达 217 亿。


我们从 2013 年到 2016 年创投数据中分析发现,资本在体育产业已经出现了不少中后期投资行为,大众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赛事运营领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是其他细分领域仍有很多早期投资机会。


乐视体育融资 80 亿元;CBA 价值高过 NBA;超过 15 家体育产业领域公司实现了上市或者并购退出;进入体育产业的创业者数量逐年增多,中国体育创投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景。不过从宏观的数据分析来看,这只不过是盛宴前的预热而已。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0.7%,远低于美国的 2.89%。2015 年,全球体育产业产值增加近 9000 亿美元,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仅 4737 亿元人民币。不论从 GDP 占比,还是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政府 46 号文件中,提出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目标为 5 万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业者的参与,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十年。


我们将通过 FellowPlus 旗下数据库 FellowData 提供的 2013 年至今的投融资数据,为大家解读目前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


受资本寒冬的影响,2016 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数量有所下滑,金额却在上升



从上面两张统计图我们能看出:


  • 2014 到 2015 年下半年,体育产业投融资事件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


  • 2016 上半年受资本寒冬的影响,投融资事件数量有明显下滑;


  • 2014 下半年到 2015 年下半年,投融资金额同样在高速增长;


  • 2016 上半年,虽然投融资事件下滑,但在乐视体育 80 亿融资金额的推动下,该领域的投融资数额依然呈现上升态势。


2016 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下滑,主要是受到哪个阶段行业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下各轮次的投融资数据分布和趋势。



我们把各轮次的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细分统计后发现:


  • 天使轮投融资事件的大幅降低,是整个市场数据的重要影响因素。


  • Pre-A、A 轮和 B 轮的投融资事件数量从 2015 年开始明显上升,直到 2016 年上半年依然持上升趋势,其中 B 轮,除去 2016 年上半年乐视体育的 80 亿融资,B 轮的融资额基本跟 2015 年能够持平。


  • C 轮和退出则是从 2015 年才开始出现,数量虽然不多,但到 2016 年上半年,融资金额也明显上升;其中,2015 年还出现了 3 起战略投资事件,被并购方分别是体育用品公司美克国际,体育传媒公司盈方体育和在线健身平台小斑科技。


FellowData 总结:早期融资的数量和金额已经下降,中后期的数量和金额从 2015 年开始持续上升,这标志着部分细分领域已经走出初创期,走向成长期,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我们从 2013 到 2016 年的创业数量中观察到:


  • 2013 年创业项目数量还比较平缓,随着 2014 年 46 号文件的发布,创业数量开始上升,在 2015 年达到顶峰。


  • 2015 年下半年,创业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这一方面标志着个别细分领域已慢慢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的创业模式还尚未出现。


从资本布局流向的角度分析细分领域的竞争态势


1、体育产业已产生退出项目的细分领域盘点




从已退出项目中我们发现,接近 70% 的项目成立于 2010 年之前,且比较偏重实体产业。


  • 体育用品领域有四家公司已实现 IPO,该领域已比较成熟,没有任何产业资本背景的初创企业很难有竞争机会。


  • 服务类、场馆类、赛事类等领域也有项目以登陆新三板或者被并购的方式退出。


2、体育领域融资金额超过 2 亿的项目



我们挑选了融资金额超过 2 亿元人民的项目,从这些项目的投资方,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基金和上市公司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主流 VC 的影子相对较小,其中赛事转播、足球俱乐部、电竞、媒体平台都成为了巨头关注的焦点。


3、产业资本布局盘点




产业资本的四大巨头,都积极地向体育赛事及运营进行布局,而在体育赛事领域之外,球队俱乐部、场馆、媒体平台也是它们热衷的投资方向。这些领域往往需要大体量的资金撬动,这些领域是资本巨头们的竞技场,门槛很高,普通创业者较难进入。


腾讯的投资策略与其他三家略有不同,除了购买赛事 IP 之外,更注重周边衍生类、中早期的移动互联网类的项目,这也符合腾讯一贯的投资风格。


除了以上四家巨头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成立专项投资基金来切入体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贵人鸟、探路者、雷曼光电等 7 家上市公司在年内分别牵头设立了体育产业基金。从运作情况来看,由贵人鸟联手虎扑体育、上海景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动域资本,目前投资项目已超过 10 个,在业内领跑。光大体育文化投资基金也在电竞、健身媒体社区、体育装备及赛事运营有所布局。


4、主流 VC 资本布局盘点



主流 VC 主要围绕健身软件、垂直社区及媒体进行布局,和产业资本主要布局一些重资产领域有较大方向差异。


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体育行业发展,已经从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体育品制造业为主流,开始向以内容、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早已有像安踏、李宁这样的成熟上市企业,而围绕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等重资产领域的投资,已有多个项目实现退出,且参与投资的也大多是资金雄厚的产业资本、互联网巨头。


留给早期创业者的机会,更多地是在垂直细分领域,例如健身、减肥、骑行等,内容属性上偏向 C 端,例如社交、内容社区、垂直媒体等轻资产项目,这也是 VC 机构重点布局的领域。


据政府报告统计,2014 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收入不到 3000 亿元人民币。面对这目标 5 万亿的巨大市场,未来 10 年内,我们可预期一大批独角兽将会在此诞生。当下的资本寒冬只是给这波刚刚兴起的热潮,稍稍降了点温。看似冷却的资本市场中,大资本的投资与布局则在他人的哀叹声中悄然进行。


巴西奥运会刚刚结束,万达通过收购瑞士盈方,掌握了 2020 年冬运会的赛事转播权。腾讯 5 亿美元买断 NBA 五年的网络直播权,阿里不仅买球队,还冠名了世俱杯(国际足联世界俱乐部杯)……大资本的动向,影响着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围绕着体育赛事开展的投资布局战中,各方豪掷千金,大举进军该领域。让人不得不感慨,原来首富说的一个亿,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目标。



一两年来,健身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潮流红遍了全中国。互联网的时代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巨大机会,体育产业也势头强劲。懂球帝新一轮融资一亿元,加上 Keep 又拿下了腾讯的 C 轮融资,体育健身 + 社交的模式成为了创投圈讨论的热点,同时大家也担忧其盈利能力。


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类项目的变现不是当务之急,加大流量入口才是战略重点。这次 FellowPlus 旗下数据库 FellowData 就用数据来展现健身 + 社交类应用的发展情况。


健身软件融资率达 40%,融资轮次多处于早期阶段


从产品功能看,32 个健身软件类(不包括跑步、计步类的相关项目)项目可分为以下几类:


  • 健身内容:以健身视频为主,代表案例 Keep。

  • 健身 O2O:以健身馆、课程及教练的线上挑选为主,代表案例小熊快跑。

  • 教练定制:主要根据客户需求专门定制私教或者网约教练为主,代表案例逆袭学院。

  • 定制健身课程: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健身课程为主,代表案例 E 健身。


这类项目的融资情况如下:



32 个创业项目中,融资率达到 40%,除了课程定制类软件没有拿过融资之外,其他三类的融资比例都在 40% 以上。他们的轮次分布情况如下:



目前融到 B 轮的仅有 3 个项目,融到 C 轮的也只有内容为主的 Keep 一家。而教练定制和课程定制两类项目,融资状况并不乐观,他们不被资本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没有解决健身房「贵」的痛点,另一方面仅仅是把互联网当做中介的方式无法吸引大众客户。



内容类健身软件备受投资人青睐


不难发现,内容类的的项目虽然新创数量不是最多,但是融资表现却最好,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总金额远远的超过了其他两类。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大众流量,和我们之前分析过的的虚拟现实领域一样,好内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喜闻乐见,资本青睐有加。


诸多项目中,Keep 显然暂时成为了行业领跑者,近两个月在 App Store 的排行榜一直处于前 100,苹果应用累积下载量多达 56 万,安卓应用累积下载量多达 3295.8 万。可是,这个领域里 Keep 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看到内容领域除了融到 C 轮的 Keep 以外还有一个融到 B 轮的项目,叫做 Fittime。我们对这两款软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运营方式及其相近,各有优缺点,在此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这两款软件的优缺点。


Keep:是在设计上的颜值,还是内容体验的好评都很高。一方面在训练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全面,另一方面在视频的处理上也比较方便大众使用。每一段视频处理之后的大小都不超过 5M,但是在健身器材方面的训练内容还有待增加。在社交方面,用户产出的图片也会经过加工处理,使得美观程度有所提升。


Fittime:这款软件有蓝、黄两个版本,蓝色版的内容生产方面其实还不错,但是训练内容比较贴近在健身房的用户,而且 Fittime 的界面普遍被认为有缺少美工的感觉。黄色版本在内容上比较偏向女性,健身咨询和界面设计还不错,但是核心的视频功能比较弱。


经过 FellowData 对比发现,贴近大众需求的产品才比较容易吸引流量,能够考虑到不想去健身房的人群还是很多,真正做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大众健身的产品会更加受欢迎。另外,颜值也是不能够忽略的因素,好的视觉效果一般都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人们第一次选择下载时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初衷,占领流量入口不愁没盈利


也许很多人都在为 Keep 的盈利模式感到担忧,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这类软件能够活下去的可能性较低,但其实移动互联网的老套路不就是先占领流量入口再考虑盈利模式么,无论是打车软件大战还是百团大战,最后的盈利模式都无需大众担忧。


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流量被 BAT 牢牢控制的格局下,体育细分垂直领域依旧有机会,虽然 Keep 现在处于领跑位置,但是移动与联网也经常出现后来者居上的情况。优质的内容体验很重要,在有了一定用户流量的时候,内容可以再多元化一些,领域可以再垂直一些,比如瑜伽、舞蹈、健身操等。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形成线上参与的习惯,提高单个用户的价值,可变现的方式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实现。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高涨的创业势头,当年那些体育健儿也跟随着万众创业热潮「触网」。乒坛皇后邓亚萍重回体育圈,组建体育产业基金;科比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进军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也选择通过创业,来完成自己职业生涯与个人身份的转型。


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转战体育投资市的「蓝海」


李宁、姚明、邓亚萍、陈一冰、林丹……这些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现在被大家所熟知的还有另一重身份——商人。过去三十年,运动员创业还是少数人的游戏,但是从去年开始,运动员扎堆创业蔚然成风。


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创办了型动体育;羽毛球奥运冠军林丹在网络上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内衣品牌 LIN DAN;世界自由搏击锦标赛 65 公斤级冠军杨建平创立体育媒体——华虎传媒;亚运会 10000 米金牌得主孙英杰经营着长跑俱乐部;回到杭州的游泳名将、曾经打败菲尔普斯的吴鹏做了游泳培训;今年三月,世界花样滑冰冠军佟健创立的爱滑冰 App 上线……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运动员投身创业领域的人数激增。一方面,随着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数量的增多,体制内的人力资源缺口缩小,他们已经很难像许海峰、熊倪等人那样在体制内谋求一个较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离不开互联网创业热的大背景。


更重要的是,国务院 46 号文件的助推,让更多运动员愿意成为「弄潮儿」。文中提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已经被看做是资本市场的一片「蓝海」。


具体到市场需求,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吃饱穿暖后自然更注重运动健身。「90后」和「00后」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甚至把体育健身当成他们主流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对于体育的热爱,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和价值观。2015 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已呈现井喷式增长,部分地区马拉松赛事达到「一票难求」的状态。仅跑步这一项运动来看,中国跑者人均消费为 3601 元,用于购买跑步装备。


如今,运动员投身体育创业也就顺理成章了。FellowPlus 旗下收录了 20 万互联网公司数据的 FellowData挑选了 17 个与体育相关的运动员创业项目。 


(备注:李宁、姚明、林丹等体育明星的创业项目,由于时间久远,或者与体育关系不大,因此不计入此表格。其他与体育无关的运动员创业项目亦不计入表格)


与媒体人合作成为运动员创业项目常见模式


综合看来,运动员参与的创业项目基本上与自己专业相关,原因显而易见:


一方面,体育运动专业性极强,这些运动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已经足够优秀,其中还不乏奥运冠军。他们在这些项目的具体业务中本身就是一个专家,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多年的深耕积累,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社会资源,便于业务的发展。当年,李宁通过国家体委的关系,拿下第十一届亚运会火炬接力承办权,使李宁品牌迅速崛起的故事,至今依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陈一冰创办的「型动」目前是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培训活动唯一的软件服务商。


除了与上游打通关系,运动员能够迅速集结专业人士。「秒嗨」创始人孙继海和圈内很多运动员都是朋友,因此,「秒嗨」能够与入驻的运动员签订独家协议,也就是说,这些运动员短视频的首发必须要在这一平台上。


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运动员+媒体人是不少创业团队的标配,比如北半球国际,是央视《天下足球》前解说员王涛创办的。网球家联合创始人兼法人徐冉,是前男子网球国家队队长,而创始人姚文剑是体育记者出身。孙继海创立的嗨球科技有《体坛周报》基因,型动体育的一位副总来自新浪体育……这种配置组合在我国体育产业并不完善的今天,具有一定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线下」依然是运动员体育创业主战场


从我们搜集的这些项目来看,绝大多数项目的主要业务都是线下培训。这是因为,2014 年国务院 46 号文出来之前,我国体育几乎是一个封闭的行业,所有资源都在各地体育局手里。体育人也不会与其他圈子里的人来往。


现在虽然已经开放两年,但整个体育产业还处于极其早期的一个阶段。几乎所有好的体育资源,比如场地、教练、培训方式、训练体系、培训班、教材、好的赛事等等都极其稀缺。所以目前的体育产业,还不太需要互联网来优化资源配置,甚至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健身除外,普通健身房遍地开花,健身教练相对过剩,只有此类项目适合与互联网结合)。目前互联网能为体育产业做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透明两个问题。


所以现在投身互联网体育创业项目的运动员们,所做的仍然是搭建基础的体育资源。KT 足球创始人、前女足国家队队员刘力豪(刘晓燕),研发了 15 平的充气式足球场,为学校、社区等提供便捷运动场所。据网络公开信息显示,截止 2014 年 12 月,KT 足球在全国 24 个城市建立了俱乐部,有 4 万多人投入到了 KT 足球当中。但线上表现却不太理想,据 FellowData 显示,截止 2016 年 9 月 9 日,KT 足球安卓应用下载量为:校园版 48 次,官方版仅为 47 次。


体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极其重线下的活动。哪怕是体育互联网项目,它和普通互联网项目也不一样。无论是实现商业变现还是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都离不开线下的经营。这种时候,运动员们的作用就尤其重要,特别是这些培训类、体验类的项目,是要看这个项目的势能的。通常运动员会成为公司的代言人,他们的运动成绩也就成为了衡量项目号召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奥运冠军肯定比一个亚运冠军影响力大,亚运冠军肯定比一个全国冠军影响力大。


另外,体育运动连接着体育迷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崇拜和被崇拜的关系。运动员成绩越好,公众对其项目的专业性就会越发认可。从这点来看,赛场上的不错成绩,也是他们投身市场的关键优势。



运动员个人 IP 价值却无法弥补缺乏商业逻辑的短板


此外,如今知名运动员正在逐渐 IP 化。多年前,当李宁转战商场的时候,他的个人品牌只有运动成绩。但从姚明开始,运动员的个性魅力开始被媒体所提及。如今,运动员的性格甚至成为他们 IP 化的关键。


「洪荒少女」傅园慧在本届奥运会上真实不做作的受访表现,让她迅速红遍网络。奥运会结束后,其身价暴涨 20 倍,以她的形象创作的表情包也被大家所喜爱。「超级丹」因自身所散发的坚毅、硬朗和性感的气质,代言起自己的内衣品牌毫无违和感。


在强调个人品牌的今天,运动员的 IP 价值,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灼识咨询发布的《2016 中国 IP 行业蓝皮书》指出,到 2020 年我国体育赛事 IP 市场规模将达到 390 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仅为 118.4 亿元,2011 年仅为 41.1 亿元。


虽然运动员在创业中有诸多优势,但商场毕竟不是游乐场,最终能否实现资本化,才是资本方最关心的问题。我国运动员平均受教育水平是中专,这一行本身吃的就是「青春饭」,十几年的运动生涯过去了,自身的天花板很快到来。连普通高等教育都有所欠缺的他们,商业知识更是短板。即使加入了媒体人的角色,依然如此。目前这些互联网体育项目,由于资源短缺,运动员在其中所占股份是比较高的,比如陈一冰在型动体育里出资 190.0 万元,占比 19%。


据熠帆资本马军介绍,现在的资本方对运动员主导的项目以及运动员+媒体人主导的项目多半是拒绝的。原因就是这两类人普遍缺乏商业逻辑。现在这个产业还处于早期,即使不懂商业,还能活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要看到,公司战略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一旦公司上了规模,有了融资,进行资本操作了,内控、财务、内审……这些东西必须要非常规范。但这些东西运动员和记者往往都不了解。所以现在的体育投资中,资本方比较青睐有职业经理人参与的项目。


本文来自 FellowData 公众号 (ID:FellowDat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