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少年老白,虎嗅获授权发表,有修改。
一、戳破谎言
有天早上看公众号推送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真的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作者李柘远LEO亲自去哈佛官网查资料,采访哈佛各个学院不同年龄的学生,并实地走访了哈佛大学图书馆。
问题:你经常在哈佛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学习吗?你通常学多久?你是否会在图书馆熬夜到后半夜,比如凌晨四五点钟?
回答1:哈佛本科大二学生Jessica
我每天都去Lamont学习,基本学到十一点多就回宿舍了。我每天需要至少睡六小时,不然大脑会没法工作(笑)。十一点多离开时,图书馆里的人通常就很少了。不清楚到后半夜还会有多少人,但估计是寥寥无几。
回答2:哈佛商学院二年级学生Liz
商学院学生去图书馆学习的相对比较少吧。HBS(哈佛商学院)的Baker Library每天关门都挺早,绝不可能学到后半夜的。
回答3: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二年级生Hassan
HLS(哈佛法学院)图书馆都是零点关门。我有时会去HLS Library做reading,但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在寝室学,论文提交前会熬得晚一些,但几乎不会超过凌晨3点。
回答4:哈佛教育学院硕士一年级生Laura
平常都去教育学院旁边的一家咖啡馆学。相较于安静的图书馆,我更喜欢有点人声甚至嘈杂的环境,那样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咖啡馆11点打烊,我是morning person,十二点前就得睡,早上7点起床。我无法理解习惯学习到凌晨四点的人,那有点stupid,不是吗?
回答5:哈佛医学院博士三年级生Robert
医学院的功课挺重的,所以HMS(哈佛医学院)的学生都比较刻苦,但也不至于学到后半夜吧。我觉得还是得看自己怎么安排时间,另外效率真的很重要Lamont Library?几乎没去过,我所知的医学院同学也很少有人去那儿刷夜。
回答6:哈佛本科大四学生Yoon-Al
啊,过去这几年确实熬过几次通宵,主要是为了写paper,但绝对不是常态!(做轻松状)平常习惯去怀德纳图书馆的自修室学习,那里的噪声近乎零分贝,每个人都认真学习的气氛非常棒。平均每次去图书馆学习3小时吧,不会到太晚,完全没必要的。
回答7:哈佛本科大一学生Rawe
So far so good! 来哈佛前曾担心这里的课业负担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但开学这几天感觉还是比较manageable(可以驾驭)的。目前都在宿舍学习,我的很多大一同学也喜欢在家写作业,或者和好友一起去咖啡馆,因为可以随时交流功课。在图书馆熬到后半夜?没想过,也最好不要吧!
最终证实了:网上热传的“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景象”是一个不存在的假象。
网上盛传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照片
当哈佛学子通宵苦读的臆想破灭,作者作为新晋哈佛学子,也在文末告诉读者:
在哈佛和耶鲁,我没有看到谁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
以熬夜伤身为前提的刻苦,不是好刻苦。不要再盲目崇拜“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了,那不真实,也挺愚蠢的。
且点出了哈佛学子擅长的非常productive的学习习惯,包括五个方面:
相较于国内同学,他们不轻易翘课(在很多美国大学,翘课是要扣很多分的);
上课时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就实时向教授发问,甚至展开一场辩论。力求在下课前就把新知识点都搞明白,而不是抱着“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课后还能再学”的补救心态
几乎所有人都会用Google Calendar等工具做每天的to-do list,把当天的学习任务用1、2、3列出来。一些同学还会进一步划分优先级、给自己设置完成一项功课的时限(比如,“7点钟晚饭前必须把50页的阅读做完”);
Work hard, play hard ——该学时就集中精力学,该玩时就使劲玩。我的很多同学前一晚还在派对上喝酒狂欢,第二天就可以做到完全的与世隔绝。他们会把自己“关起来”,心无旁骛地读完一本书、做完一份习题集、写好一篇论文。你有时会找不到已切换成学习模式的他们:手机关机,Facebook message和email都不回。高强度的闭关,往往能帮他们在短时间内快准狠地把学习任务搞定;
目标感明确:我的很多同学在学习时都会带着一个很明确的goal。比如,“我读这本书,就是要找到A, B, C三个证据,来支持我的论文观点”“我下午去上这堂复习课,就是为了搞懂xx概念,yy函数,zz曲线;不弄明白不回家”。有了目标,或者说目的,效率往往会高很多,而不是迷迷糊糊地学了一通,到头来还是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
以上是关于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二、人与人的差距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我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目的是什么?”因为文末提到思维方式的其中一种是:目标感明确,带着目的去学习。
思考了30秒后,愧疚的发现,我打开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哈佛凌晨四点半的真相是什么?”
好在,脑海里好歹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不至于鄙视自己。
随后,我对比了另外四条,发现这些习惯我都渐渐在养成。不过是大二年才有意识,将近毕业才形成习惯。与哈佛学子相比,差距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了。
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出生第一天就拉开了。智商,体力,容貌,生长环境都对我们之后的人生有着影响。
三、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相信?
为什么很多人在知道真相之前,会对“哈佛凌晨四点半”这件事情深信不疑呢?甚至有人还借此出了书,就连百度百科,都是这么定义?
从《乌合之众》中的观点来看,群体具有盲目性。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另外,在心理学家所罗门.阿西的大众心理学实验中,也证实了,当个体受到群体错误答案的干扰时,会选择放弃自己原本坚信的正确答案。
此外,这其中也有“逃避心理”的因素。
当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和“哈佛学子”的差异的时候,有人引导性抛出一个答案:“因为他们比你努力,熬夜比你多,所以比你优秀。”
这样的答案,大众是很容易接受的。比起让人们接受,“我智商不如他”,“我思维习惯太差”,“我不会思考问题”这样的答案,显然“我学习时间没有他们长”,所以没他那么优秀。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个答案隐藏的潜台词是,“只要我更努力学习,熬夜更多,就能像他们那样厉害。”这显然更容易做到。
因此,我们需要去意识到的第一点就是: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不要陷入从众心理的怪圈之中。
四、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那么,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的时候,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答案是肯定的。
1、我们要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个完整的认知
不是每个人都要去读哈佛,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比尔盖茨。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样性多元化的。所以,不管哈佛的人是否在凌晨四点半努力学习,你都有必要先干好你手里的事情。
不管此刻布里斯班的灯鱼是否划过珊瑚丛,蒙巴萨的小蟹是否在忙着溜出渔夫的掌心,布拉格的电车是否正摇着铃晃过夕阳。该加班的你,还是得加班,该写代码的你还是得继续写代码,该挤食堂的依旧要挤食堂。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微茫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为自己而活的自由。
2、去汲取有用的信息,并借以自用
不要抓着差距不放,想办法去弥补才是重要的。
当你发现所谓的通宵都是谎言,真相是浮于谎言背后的时间阅历、生长环境所堆砌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你要感到庆幸。因为有人把这些思维方式总结出来了,你可以用之以锻炼自己。
那些你生活没教给你的东西,别人告诉你了,你可以去学。
五、努力不是盲目地延长工作时间,而是认真地提升工作效率
关于文中提出的五个学习习惯,总的来讲,在时间管理,思维训练和专注力学习中都有涉及。
有的人对于“努力”二字的条件反射就是辛苦,就需要加油:
努力减肥,意味着要少吃,要花更多时间运动;
努力学习,意味着要通宵苦读,彻夜不眠;
努力工作,意味着要加班到废寝忘食;
那大概是真的,理解错了努力的意义。
努力减肥,是要花时间去学习科学减脂塑形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方法每周安排一定次数的训练,每天吃营养配比均衡低卡扛饿得食物,来达到最有效率的瘦身目的,而不是一股猛劲儿把自己饿到直不起腰。
努力学习,是要花比平时更多的专注度和注意力来获取知识,可能会安排更长时间的学习,但就算偶尔熬夜,也是高效率的熬夜,而不是白天玩手机晚上带着愧疚熬夜的自我感动。
努力工作,是要充分利用好上班时间,八小时工作时间干出八小时的工作效果,而不是把办公室当茶水间,喝茶两小时,工作五分钟。
当谎言被戳破,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计较,努力是否还有意义?而是尽力,让我们的努力,都成为有意义的努力。
斜杠少年老白:我是老白,一个梦想在澳大利亚开农场的90后姑娘。我在这里和你分享生活。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斜杠少年老白,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