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近期微信应用号内测,业内又是照样沸沸扬扬,至于微信应用号有什么机会,都已经被很全面的分析过。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微信应用号的推出,对开发者来说,未必都是好事。
当前的APP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分发市场的增量都在放缓,难道突然之间有了微信推出了应用号,就会再造一次用户需求井喷的盛况,再次出现各种层出不穷全新的应用号?当然不会。
在我看来,应用号并非是什么特殊功能,所有中国企业都不笨,互联网行业汇聚着全中国的顶级聪明人,但凡能够利用HTML5实现的服务功能,其实都已经在服务号中统统实现。服务号已经被中国的各种企业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过利用微信服务号做陌生人社交的产品的企业,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当然最后也逃不过被微信封杀的厄运,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微信公众号做团购的、做上门的、日历的、做提醒的、做算命的、做星座的,凡是各位能想到的,放心,都已实现完毕。
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前“三节课”公众号,分析了微信应用号的机会,分析的很好,而我这里也直接借用这张图,来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微信应用号。
先说第1类,高频又重要,我和作者观点一样,同样认为这里没有机会,重要又高频的产品基本都属于BAT、陌陌、360等等这些大公司的顶级产品,基本没有接入为其贡献数据的可能,当然腾讯系的除外。
第2类,低频又重要,对用户来说属于一些不常用,但有时偶尔又必须用的产品,这类产品但凡能接入的都已经接入到了服务号,因此可想而知,他们自然也不会错过应用号,而这部分企业可以说也是微信主要目标。
服务号对于微信来说,其实是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其虽然能够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但是却会定时给用户推送,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很多用户不得不屏蔽服务号,只在其想要的时候打开。
应用号的意图也非常明显——消除噪音,让用户可以取消这类企业的服务号,只在需要的时候打开应用号,最大程度上消除推送。对于这类企业来说,等同于切断了其主动连接用户的能力,而只能等待用户需要时被看到,而用户需要使用时又极为具备目标性与紧迫性,因此即使此时为用户推送内容,效果也将大不如前。
此前的服务号可谓获得了极大特权,没有像订阅号折叠,被保留在了用户聊天list中,但如今随着用户聊天数据的增长,其被动推送逐渐开始成为用户负担,而此次这类企业的位置也极为尴尬,其不能够不做应用号,也不能够阻止用户逐渐取消关注,只能按照微信的意志一步步被降权。
当然,这对用户来说是件好事,还真是实现了用完即走。
世界就是这么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3类,高频不重要,成熟企业也会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入驻,这里不必多说。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要打造一个社区,"三节课"的观点是,能够做独立app的尽量利用这一红利,建立自己的社区,最后脱离微信导入自己的产品。
毫无疑问,利用应用号做跳板才是机会所在,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微信应用号屏蔽消息推送、屏蔽朋友圈分享功能,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再加上现在工具类产品基本已经没有机会,而机会基本都集中在内容创业领域,如果内容创业型产品想利用微信应用号,其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推送与转发,因此反过来说,价值还没有订阅号大。
因此第3类,成熟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渠道,而全新企业想利用其进行创业,基本无望。
第4类,低频不重要,情怀类产品,这类产品在appstroe中经常会出现一阵,然后消失掉,微信应用号中也可能会出现此类应用号。
但问题还是在分享上面,在应用商店的APP小而美应用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分享按钮分享到微博微信、获得导流,进而出现小小的引爆,而如果应用号不给开放分享接口,那么必将更加步履维艰。
当然,以上都不会妨碍小而美的应用会出现,我个人也比较期待。
结论:
当前是一个存量时代,该有的APP、服务号都已经存在,应用号的推出,并不是在创造什么全新的需求,不可能再出现当年移动时代刚刚崛起,各种APP同时崛起的情况,这种大的机会早就随早期的移动时代过去。
从微信角度来说,微信越来越臃肿,肿到一定程度用户只有逃离,这个临界点已经很接近了。微信应用号的推出,最大的目的是用来为用户消除噪音,让用户逐步退出原有的推送模式,而变成主动获取请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使用。
从开发者来说,拥有服务号的开发者自然会跟进,被迫从服务号迁徙到应用号,而其他开发者更多的只是想借应用号做跳板,但是应用号也绝不是那么容易被当成跳板的主。分发是一个大难题,开发者想要从千千万万的应用号里杀出来,花的钱未必比做APP来的少。出门左转,朋友圈本地广告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
应用号,其实并没有太多机会,我们可以冷静一点。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发言者"